“慢就业”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精细化干预对策

2024-12-13 00:00:00熊子涵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新时代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相对应的就业岗位数量明显不匹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过高的就业心理预期让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慢就业”心理由此产生。此种心理本质上是大学生逃避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的一种消极方式,不利于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此需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状态进行有效分析,采取有效对策做好“慢就业”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精细化干预,让高校毕业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来迎接就业生活,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关键词:就业形势;“慢就业”;竞争压力;心理健康;精细化干预

引言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新时代高校毕业大学生出现的“慢就业”状态为大学生的个人未来规划以及社会发展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此种不就业或者推迟就业状态的产生,不仅是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同时也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以及就业态度息息相关,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稳定需要国民安居乐业,为此“慢就业”现象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态度并付出实际行动。

一、“慢就业”产生的背景

社会对于“慢就业”并没有明确的学术界定,普遍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既不进行学历的深造也不进行就业工作,而是选择居家进行行业考察、游学实践、备考等,对于人生的发展方向进行慢慢地观察以及规划,此种就业状态与传统方式上的毕业就选择工作的大学生就业状态明显不同,此种就业状态被普遍地认为是“慢就业”状态,此类毕业生群体被社会统称为“待定族”或者“慢就业族”。

“慢就业”现象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此种“慢就业”现象也在国内的毕业大学生群体中蔓延,一部分毕业大学生综合多方考虑,选择了“慢就业”状态来重新对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审视,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生活状态进行合理的考量与预计。此种“慢就业”心理也导致了大学生的毕业求职观念发生转变,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也使此种“慢就业”现象愈演愈烈,对于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于毕业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评论不一[1]。

有部分人认为毕业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是一种更加成熟以及理性的择业理念,认为此种现象充分反映出毕业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工作追求,对人生有自身的见解与想法,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成就与满足。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毕业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是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消极态度,这种现象反映了毕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以及工作规划、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缺乏社会抗打击能力和竞争意识。由于“慢就业”需要家庭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投入,因此大部分人认为毕业大学生的“慢就业”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以及竞争压力的行为,不利于毕业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二、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过于理想化的就业预期

新时代毕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预期过于理想化,而毕业之后的现实就业情况不符合毕业大学生的理想化就业预期,使部分毕业生有了“慢就业”心理状态。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希望毕业之后能够拥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有的希望去一线大城市打拼,还有的则希望找一个周末有双休、福利待遇优越、工作时间朝九晚五的轻松工作。

由此可见很多毕业生并未对社会的发展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有很多只是片面性地了解岗位和行业发展情况,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生活规划抱有过于理想化的心理预期,这种完美主义的心理状态容易让大学生错过合适的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更加倾向于自主创业或者从事自由职业工作,认为给别人打工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一件事情,他们更加倾向于不管从事什么工种的工作,只需拥有自由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同事氛围,例如,领导与人为善、同事之间竞争压力小等,更渴望自由地工作来释放自我能量、发挥自我潜能。因此,毕业大学生认为如果工作氛围及环境不够理想,则会束缚他们的思维和发展,工作的各项福利待遇固然好,但是如果缺乏和谐的环境以及自由的氛围则不如自主创业,诸多心理因素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进入了“慢就业”状态[2]。

(二)缺乏就业动力产生心理退缩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很多新时代的大学生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均处于无忧无虑的状态,从来没有经历过衣食紧缺的窘境,这导致了大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一遇到困难就极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甚至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存在着找后门或者靠家里的心理,并无足够的动力走出校园和家庭的舒适圈进行就业。特别是毕业待业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加明显的就业依赖心理,他们在适应社会活动以及就业环境的过程中较为被动,这些大学生不敢走出校园和家庭呵护的原因一大部分归咎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父母愿意提供经济补贴对其进行照顾,他们毕业之后并不会因为经济的压力或者家庭的压力急于找工作,导致了这一类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时容易被动化,缺乏足够的就业动力。

有的大学生群体毕业之后一味追求竞争压力小、工作环境舒适的工作,盲目地投入到并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并未考虑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兴趣需求,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进入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就一定会前途顺遂,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就业心理,导致了毕业生没有强烈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竞争能力,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产生竞争压力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或者浮躁情绪,进而失去了前进的勇气,从而产生了“慢就业”心理问题,容易错过与专业技能相符的岗位工作[3]。

(三)欠缺就业技能导致心理恐慌

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受到传统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并无积极的求职意识,他们依赖于学校的教育以及保护,依赖于家庭给予的经济支持,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积极主动学习就业技能,毕业后也未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求职行列中。由于在校期间缺乏专业技能的储备,毕业时未能清醒认识到从求学者到求职者的身份转变,导致了大学生群体毕业之后难以适应求职者的身份,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犹豫不决、被动探索以及职业生涯观念缺失等问题。

很多大学生毕业群体在校期间并未按照要求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实践,导致了大学生毕业群体毕业之后对于积极主动求职产生了畏惧心理,同时在校期间也未能对于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及挖掘,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支撑毕业大学生自信求职。与此同时,欠缺的就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也会导致毕业大学生求职不顺利,缺乏面试求职技巧以及自我综合能力的评判失真也会导致毕业大学生产生就业犹豫行为,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匹配度过低,也会致使刚毕业的求职大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心理,较弱的抗打击能力会使部分毕业生产生“丧”情绪和逃避行为,拥有毕业之后的就业恐慌心理,慢慢地就成为“慢就业”群体。

三、“慢就业”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精细化干预对策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毕业生是高校就业的主要群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毕业生能够拥有科学和积极的就业观,选择适合自身特长以及理想的就业方向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群体“慢就业”现象的重要方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意识息息相关,只有在大学生高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就业意识,让初步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探索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地了解社会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动态、引导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拥有职业规划意识以及能力,引导大学生热爱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于未来职业的发展充满向往。

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在校期间的大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学习及生活,帮助他们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防止西方的糟粕思想和贪图享乐的思想腐蚀大学生的思想生活,让大学生能够拥有自律心理和行为,对于错误的思想风气进行坚决的抵制。让在校期间的大学生能够对于所选择的专业具有认同感以及自豪感,在日常的在校期间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水平,以自身的专业方向来探索职业规划方向,积极主动地参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以及知识技能,从而强化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及自信心。

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设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或者模拟招聘竞聘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对于面试求职技巧有基本的了解,对于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动态有全面的了解,树立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能够适应角色的转变,从学生的身份进入求职者的身份,合理定位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就业方向,进行积极的就业,从而在根本上防止毕业生拥有“慢就业”心理问题[4]。

(二)对“慢就业”心理进行引导与诊断

高校的教育辅导对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改善具有重大的责任,在就业竞争压力大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应该对于“慢就业”群体的“慢就业”现象进行正确的诊断以及引导,利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来引导大学生拥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对“慢就业”的大学生群体给予更多的尊重以及认可,因此高校要引导“慢就业”群体能够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对于就业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为此类群体建立就业自信心奠定基础。

高校需要深入调研“慢就业”群体的心理动机,对他们的求职过程进行全面地了解,从而才能够诊断“慢就业”群体为何会转变就业目标,并且能够对于“慢就业”的毕业群体能够进行精准的识别。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老师特别要对拥有“慢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不仅要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诊断,同时还需要引导大学生能够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不管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专业能力或者价值观等方面,让“慢就业”群体能够意识到积极就业,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承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老师可以搭建家校合作平台,联合家庭教育给予“慢就业”群体更多的支持与鼓励,鼓励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拼搏精神来谋取未来的发展。

(三)根据“慢就业”状态成因进行分类辅导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慢就业”群体进行一人一档信息登记,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以及分析,根据不同的心理变化将“慢就业”群体进行类型划分,根据不同的“慢就业”问题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1)对就业认知片面化,没有充足就业动力的毕业生,需要辅导员老师注重对此类群体就业价值观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知自我能力,强化此类群体的就业自信心和就业能力;(2)对毕业就业有着明确认知,但是缺乏积极主动的就业动力,此类“慢就业”群体基本上都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方向及目标,但是他们没有很强的就业动力,有一部分“慢就业”群体倾向于报考公共事业单位或者研究生以此来延缓就业,另一部分“慢就业”群体则是因为欠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则导致拥有了逃避就业心理。面对此类的“慢就业”群体高校必须重视对其进行就业能力的培训,让此类大学生能够拥有清晰的职业认知,引导此类学生能够积极地了解社会的发展状态以及产业发展状态,进而引导他们拥有职业竞争意识;(3)对于自身的认知水平较差,但是拥有很强的就业动力的“慢就业”群体,此类群体他们对于直接就业并无强烈的排斥心理,但是由于他们对于产业的认知以及社会的认知较为片面,对自身的能力认知不够准确,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犹豫不决的现象,对于自身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拥有较弱的认知感,为此高校需要辅导此类“慢就业”群体能够拥有明确的职业定位以及求职定位[5]。

结语

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以及顺利就业,不仅是国计民生所需要关心的问题,也是高校给予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职责所在,需要高校能够针对部分大学生群体拥有的“慢就业”现象进行成因的合理分析,针对不同成因导致的“慢就业”群体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对于“慢就业”群体的问题心理进行辅导,对于“慢就业”群体的就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训,让“慢就业”群体树立积极就业的自信心以及动力,从而让新时代大学生能够积极地改善“慢就业”状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择业观,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通过清晰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能力分析来顺利就业。

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慢就业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精细化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SJSZ080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继平,刘晓蕾.破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难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04):24-28.

[2]田洪伟.新形势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原因与对策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1):88-91.

[3]王伟,薛政.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6):80-84.

[4]邓铃凡.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2022,(07):1-4.

[5]黄振传,张纪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J].大众投资指南,2019,(14):234+236.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