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关键能力。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数字素养发展备受关注。研究聚焦数智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在梳理数字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查结果,研究从政府、社会、师范院校、师范生个人等层面构建了多维协同的数字素养提升策略体系。
关键词:吉林省;数字素养;师范生;影响因素
引言
数智时代,数字科技无处不在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数字素养已跃升为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之一,成为适应数字社会、把握数字机遇、引领数字未来的关键能力。2024年5月28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1],重申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必要性。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中坚力量,师范生肩负着引领数字原生代成长、助力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任。吉林省是科教大省,高校云集、师资力量雄厚,仅师范类高校就有7所,每年输出师范毕业生近万人。立足吉林省开展师范生数字素养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本省师范教育变革,更能为全国师范院校深化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宝贵经验。
一、数字素养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
数字素养是指个体在数字化环境中获取、理解、评价、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意识、态度、能力和策略的总和,涵盖了数字时代公民应具备的一系列关键能力,如信息识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数字安全、数字伦理等。从理论渊源上看,数字素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源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等理念,但又超越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成为融合技术应用、批判性思维、社会参与等多维度的综合性素养。国际学术界普遍将数字化环境下的知识、技能、态度、策略等纳入数字素养的内涵范畴,强调数字素养的多维性、整合性和发展性特点。可见,数字素养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应用能力,而是数字公民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数字化生存状态的整体呈现。
(二)师范生数字素养的维度构成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数字素养不仅要满足作为数字公民的基本要求,更要契合教师角色的专业特点。基于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前沿成果和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要求,师范生数字素养维度的构成日益丰富和深化。依据我国《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核心维度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其中,数字化意识强调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变革的敏锐洞察;数字知识与技能突出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所需的关键能力;数字化教学应用的核心是将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创新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数字社会责任要求树立数字公民意识,遵守数字伦理规范,传播优秀网络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则着眼数字时代教师终身学习需求,善于运用数字化手段拓展专业视野、创新发展路径。由此可见,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内涵远超技术层面,涉及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应用等各个方面,必须立足教师专业特点,强化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能力和创新发展潜质。
二、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安排
为科学评估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发展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大规模实证研究。问卷设计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为理论依据,参考国内外数字素养测评工具,结合师范生学情特点,从数字化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应用、数字社会责任4个维度构建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背景信息和数字素养自评两大部分,共计35个题项。背景信息涉及性别、年级、生源地、学科背景等变量,数字素养自评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形式[2],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中的一个。问卷经专家审核和学生试测,修订完善后正式施测,信效度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0.93)和结构效度(KMO=0.95),能够真实反映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二)师范生数字素养总体现状
通过对500名吉林省师范生的调查发现,师范生数字素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M=3.52,SD=0.75),数字化教学意识和数字伦理意识较强,数字知识与技能掌握较扎实,但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为直观呈现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总体发展水平,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以下统计表,见表1。
由表1可见,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不同维度的发展并不均衡。其中,师范生在数字化意识和数字社会责任维度表现突出,达标比例均在90%以上,说明大部分师范生已认识到数字化发展大势,能自觉遵守数字伦理;数字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达标比例也达89%,反映出师范生在常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获取方面已具备较扎实的基础;但在数字化教学应用维度,达标比例仅为52%,大部分师范生尚未真正掌握数字化教学的方法与技能,难以将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开发设计数字教学资源的能力亟待提升。总体而言,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情况可以归结为“意识具备,技能紧跟,应用滞后”。
(三)不同背景变量下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差异性分析
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背景变量下吉林省师范生的数字素养呈现显著差异。性别方面,男性师范生在数字知识与技能上优于女性,但女性在数字伦理意识上强于男性;年级方面,高年级师范生在数字化教学意识和应用能力方面明显强于低年级;生源地方面,城镇师范生在数字化学习体验和数字资源获取方面优于农村师范生;学科背景方面,理工科师范生在数字知识与技能掌握上强于人文社科师范生,但在数字人文素养方面不及后者。差异性特征反映了不同群体师范生在数字化学习需求、技术基础、实践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数字素养教育提出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新要求。同时,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可能影响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公平发展,亟待加强政策扶持和资源供给。
三、影响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师范生个人因素
师范生的数字素养发展受其自身条件和意识行为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师范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专业背景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对数字化知识的掌握和数字化技能的应用。数字化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也是推动数字素养自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师范生对待数字化学习的态度、参与数字化实践的行为习惯也影响着数字素养的提升效果。调查中,数字化学习兴趣浓厚、主动参与数字化实践的师范生,其数字素养水平明显高于态度消极、行动被动的师范生,性别、生源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对师范生数字素养产生一定影响。可见,师范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是其数字素养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高校教育环境因素
高校是师范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其数字教育环境直接关系着师范生数字素养成效。调查发现,不同高校在数字素养课程建设、数字教学资源供给、数字化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差异显著,进而影响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在数字素养课程建设方面,多数高校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缺乏跨学科融合和教学实践锻炼;在数字教学资源供给方面,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的共享度、适用性有待加强,对师范生的针对性指导不足;在数字化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等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不普遍,则会限制师范生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社会环境因素
数字化时代,社会信息化、国际化发展趋势也深刻影响着师范生数字素养养成。首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数字化学习资源日益丰富,拓展了师范生学习的时空边界,为其数字素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次,社会舆论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引领作用凸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营造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师范生提升数字化创新能力的意识和动力;最后,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政府相关政策和学校数字化变革措施的引导示范作用,有助于为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实践氛围,但对资源供给的公平性和针对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信息化、价值观念、教育改革等宏观环境因素深刻影响着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必须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充分发挥外部环境因素的引领推动作用。
四、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探析
(一)政府层面:完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提升亟需政府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一方面,要将师范生数字素养纳入全省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制定专项发展政策,为数字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可制定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路线图,明确阶段性目标,将数字素养培育与师范专业认证、教师资格考试等重要环节相衔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师范院校数字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和资源供给,为数字化教学提供必要支撑。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数字教育企业参与,开发适用于师范教育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为师范生数字素养实践提供优质资源。
(二)社会层面:汇聚多方力量,拓展数字化实践空间
数智时代,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为师范生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首先,鼓励数字经济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实习见习岗位,让师范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强化数字技能;其次,促进政产学研各方协同,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IT企业、互联网公司参与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师范生将创意转化为现实;再次,倡导全民数字学习,丰富线上线下学习形式,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吸引师范生主动探索数字化实践新路径;最后,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与师范院校协同推动中小学成为师范生数字化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唯有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协同发力,汇聚数字化发展合力,才能不断拓展师范生数字素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三)师范生个人层面:树立数字化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师范生作为数字化学习的主体,亟需树立主动学习意识,强化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数字化,以敏锐前瞻的眼光洞察时代发展新趋势,将数字素养视为教书育人的必备技能。要加强专业学习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数字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数字化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师范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提升数字素养,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善于利用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平台,不断汲取前沿知识;积极参与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协作交流实现集体智慧生成;合理使用学习分析、个性化推荐等智能技术,开展自适应、个性化地学习,切实提高数字化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师范院校层面:优化教学设计,深化数字素养教育改革
师范院校是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的主战场,必须主动优化教育供给,深化数字素养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系统优化数字素养课程设置。将数字素养教育与师范专业教育、教育实践有机融合,开设数字化教学设计、智慧教育应用等必修课,引导师范生将数字素养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内化数字化教学理念、积累数字化教学经验;其次要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调动师范生数字化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最后要加强数字化师资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数字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结语
数智时代的到来为师范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数字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成败。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师范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协同推进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深化师范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调动师范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数智时代吉林省师范生数字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H2322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静静.四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J].网信军民融合,2022,(03):28.
[2]郑雪薇,李朝乾,李书明,等.师范生数字素养的量表编制与分析[J].考试研究,2024,20(03):99-108.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