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素养,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法治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法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从加强队伍阵地、课程阵地、网络阵地、环境阵地、实践阵地建设5个方面,拓展法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法制教育实效,顺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信息化;法治人才;策略
引言
法治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是指以“法治”及其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活动,以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律素养,从而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并积极参与社会法治建设。全民普法和守法成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生法治教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一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法治教育质量。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调查显示,学生法治教育在高校普遍未得到足够重视。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法治基础课程、组织法律讲座或主题活动等方式,由专业教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学生缺少价值认同、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短板、信息化水平不足、法治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等问题,无法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利于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严重影响法治教育成效,对于校园与社会和谐稳定也造成了不利影响[1]。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发展需求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优质资源和新兴科技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法治教育资源获取的工具和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广泛、空间更加多元,有力地推动了法治教育的开放化、高效化、智慧化发展。高校立足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性需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构建“技术—教育”互构模式,全面创新法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可以促进法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内容的智慧化和个性化传递,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能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法治精神深植人心[2]。
(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复杂性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有效的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知行为边界,提高对海量信息的辨别和选择能力,筑牢学生思想防线,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校园贷、电信诈骗等易在学生群体中发生的安全风险,增强风险识别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激发学生法治学习的自主性。多管齐下,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法治观念,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3]。
(三)优化校园法治环境
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创新法治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护校园稳定、提升教育质量、加强法治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法治教育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能进一步提升法治教育成效,有助于高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维护校园稳定和谐,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能够提升学生群体对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推进法治校园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四)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中强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必须全面推进法治教育。高校是培养法治人才和传播法治文化的重要基地,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法治中国的进程。高校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且具有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的人才,使其成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先锋者,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中坚力量。同时,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还能推动社会法治文化的普及,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为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可通过“五大阵地”建设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构建高校学生法治教育新体系,实现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一)加强队伍阵地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实现该目标,首要任务是加强队伍阵地建设,特别是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不仅应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还需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法治教育。
高校教师应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实际需求,结合新形势、新政策,创新课堂教学与线下实践的法治教育模式。他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法治教育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如学习管理系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提升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使法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5]。
学校层面也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与其他高校在法治教育领域的协作交流,定期举办或参加法治教育论坛,加强对法治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高校还可以组建法治教育教学团队,由信息技术专家和法治教育教师共同组成,这样的跨学科合作有助于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于法治教育领域,推动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紧密合作和互相学习,有利于提高法治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加强课程阵地建设
课程是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阵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等途径,实现提升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的核心目标。
为保障法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高校应致力于整合并创新法治教育资源,积极调整、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一套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法治课程体系,将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之中,确保法治教育能够全面覆盖所有在校学生。这一课程体系应涵盖从基础法律常识到专业应用法律知识的各个层面,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法治教育。高校可将法治元素融入通识教育之中,并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相关的法律课程,例如,商学院可开设商法课程、工程学院可设置工程法规课程等,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同时,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案例库,以确保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法律信息。在实施法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引入法律实务课程、模拟法庭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
为进一步提升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传统教室教学的局限性。可以引入在线开放课程(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多元化的方式,借助这些平台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路径。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参与互动讨论、完成在线测试等方式,深化对法治教育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加强线上网络阵地建设
加强线上网络阵地建设是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关键途径之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教育的普及力度和效果。
各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法治教育网站,提供丰富多样的法治教育资源,如法律基础知识、最新法律动态、法律文献数据库等;设立互动交流区,让学生就法律问题进行讨论,提升理解和应用法律的能力;设置在线模拟法庭、法律案例分析等模块,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环境中学习法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校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法治教育资讯、典型案例分析及法律知识小测验等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法治教育内容。同时,通过线上直播讲座、网络研讨会等形式,邀请法学专家、律师等专业人士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发线上法治教育教学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诊断与推荐,实现精准教育。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便捷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的目的。
(四)加强线下环境阵地建设
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线上教育资源因其丰富性和便捷性已经成为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线下环境阵地的建设同样重要,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和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与线上教育形成互补。
高校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如智能屏幕、移动APP等,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具有交互功能的法治教育宣传栏,这些宣传栏可以实时更新最新的法律动态、法律知识要点以及经典与时事案例分析。通过二维码或近场通信(NFC)技术,学生可以快速访问并下载相关法治教育资源,实现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高校应致力于打造法治文化墙,这不仅是一面展示法治精髓的艺术墙,更是一个融合了信息化技术的互动平台。运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法治文化墙可以呈现立体的法律知识图表、历史法治事件重现或模拟法庭审判场景,吸引学生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参与法治教育。也可以借助校外智能媒体机构等优势技术力量,共建共享智能媒体法治教育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培育基地,提升校园法治教育智能传播的能力,形成校园智媒教育矩阵。
为了深化学生的实践经验,增进他们的主动参与感,建立法治宣传社团显得尤为重要。这类社团不仅能在校园内组织传统的普法宣传活动,还可借助社交媒体、视频博客等数字媒介,拓展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融入信息技术优化传统宣传方式、创新法治教育形式和内容,能够营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教育环境,有效提升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法治人才,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五)加强实践阵地建设
实践是检验法治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当积极创新法治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为社会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志愿服务,到社区进行普法宣传;举办法治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技中提高法治素养;开展法治主题班会、讲座、研讨会等,邀请法律专家或律师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给予法律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为了拓展法治教育实践阵地,高校还可以建立法治教育基地,这是一个集教学、研究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基地可以包括模拟法庭、法律图书馆、法律咨询中心等,学生可以模拟法庭审判、进行法律研究、参与法律咨询等活动,亲身感受法治精神的力量,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法治的重要性。高校还应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法治教育实践体系。可以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社区共建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真实案例,感受法治的实际运作,进而加深对法治的理解与认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立足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法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法治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鸿.浅谈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学刊,2023,(35):145-147.
[2]吴一凡,王清平.“互联网+法治教育”:衔接、构建及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6):9-13.
[3]马宁.依法治国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新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09):27-31.
[4]毛玲玲,周云.变革、理路、实践:智能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6):108-112+118.
[5]张婷.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
(作者单位: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