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路径研究

2024-12-13 00:00:00肖开元
公关世界 2024年21期

摘要:步入自媒体时代后,信息传播主体不断增加,网络舆情发生的概率持续提升,各种各样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高校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一旦爆发网络舆情事件,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近些年,众多高校都已提升对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视度,也在积极开展应对工作,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使网络舆情应对效果和预期差距较大。基于此,本文通过高校网络舆情介绍,指出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困境,提出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

引言

自媒体具有大众化、高效便捷等优势,其相比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效率大幅提升,信息传输成本明显降低,其价值毋庸置疑。但是,由于人人都可在自媒体平台中发布信息,海量的信息中掺杂着不少负面信息,使一些判断力较差的人容易被误导。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是自媒体应用的主力军,但部分大学生思想理念不够坚定,极易被错误的思想带偏,随之也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难度。在此大趋势下,高校如何利用好自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规避自媒体产生的消极影响,切实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宜。只有真正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才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高校塑造良好形象,最大限度规避自媒体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若要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就必须对网络舆情形成清晰的认知,否则难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舆情[1]。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至关重要的组成内容,也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包含校内媒体和自媒体两大舆论场。高校网络舆情指的是人们对在高校中形成的事件现象的态度、情绪、行为倾向等,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传播。但如今学术界尚未统一定义,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主体相对复杂

自媒体时代使信息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利用率不断提升,已逐步成为信息传播主阵地。新媒体平台具有隐匿性,传播主体可隐瞒真实身份,且没有身份等约束,人人均可成为传播主体,大学生也可在平台中畅所欲言。同时,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极易出现盲目从众的行为,对公众事件的判断不够理性,从而出现不良的网络舆论事件。

2.实时传播

信息传播没有时空的限制,信息可快速传播校园各角落,人们可同步了解公共事件的进展,并对事件的情况提出自身的看法[2]。

3.信息较为复杂

高校大学生基本每天都会接触互联网,上网频率相对较高,还会关注校园活动、娱乐信息、体育赛事、就业信息等多领域的信息,海量的信息提升了网络舆情监测的难度,高校网络舆情和学生立场、观点往往会发生碰撞,容易引起学生群体广泛关注,由此出现网络舆情。可见,高校网络舆情覆盖的范围极广,要切实有效相对不易。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面临的困境

大多数高校均已意识到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性,也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但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还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缺乏联动

如今,已有不少高校已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众多网络平台账号,而这些账号通常都是分层管理,在信息量增加、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也呈现出信息过于分散、投入力度不足等众多问题,从而给平台账号权威性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学校的招生办、校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联系不足,这些部门的工作和学生息息相关,信息需要高度共享,但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的联动相对不足,无法第一时间应对舆情,导致舆情危机进一步扩大。此外,舆情交流机制欠缺,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间无法及时沟通,难以及时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不成熟

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发现给网络舆情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并在不断监测与采集信息之下,利用综合分析技术来评价当前的网络舆情,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出预警。步入自媒体时代后,网络中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媒体形态愈发丰富,对监测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如今高校的检测技术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容易出现部分不良信息无法及时监测与引导的问题,从而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难度。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并未构建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从而无法对各种舆情进行有效预防与监管,并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策略。舆情监测需将重心放在与师生安全相关的突发事件及消极信息上,但如今的舆情监测指标并不完善,监测目标也不够全面,很难及时监测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3]。

(三)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滞后

自媒体行业是新时代的产物,其给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性极为明显,自媒体给高校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略。虽然很多高校都有专门的发布信息的平台,但一直在沿用老旧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未结合自媒体时代的特性来更新监管体系。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尽管部分环节有专门设置权限,但极易出现监管盲区,管理人员难以进入监管盲区,学生们在这些盲区中交流沟通,带来的影响性难以精准判断。在此情形下,高校管理者要处理海量的信息,这无疑增加了及时排查隐患的困难。此外,自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微视频,此种视频可避开关键词检索,所以会相应地提升网络舆情风险的监测难度。

(四)网络舆情消解理念过于落后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需要遵从相关制度内容,还应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如今高校尚未建立平等交流的网络治理模式,基本是学生被动接受高校管理者的管理。高校的网络舆情之所以会愈演愈烈,主要原因在于舆情处理人员的舆情研判、思想引导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在网络舆情发生时采取及时的手段进行有效处理。舆情处理人员在面对突发的舆情时,通常都是将事件尽快解决作为重点目标,不注重对主体对话时的矛盾进行分析,采取的引导方式不科学,最终的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舆情处理人员在面对和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时,通常都觉得只要采取利益补偿的方式便可缓解舆情,但此种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难以让学生感受来自学校的关怀,这也暴露出学校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理念

行动的开展必然需要正确的理念指引,因而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理念,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必不可少的基础。强化学生的思想引导,首要做的是保障提供正向的网络内容,实则就是利用正面内容的输出来规避负面影响,例如,通过优秀教职工等素材内容的宣传,弱化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舆情诉求形成深入了解,并采取科学的手段尽力满足学生的舆情诉求。还应对自媒体平台的应用引起重视,增加此方面的投入,保障自媒体的正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往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采取的是科层制理念,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但无法形成合力效果,面对突发舆情时,仅靠传统的责任制难以有效应对,此时更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作,做好各方的利益平衡工作。因此,网络舆情引导理念应由学校绝对权威的管控思维转变成学校和学生共同体的思维,如此才可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

(二)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协同机制

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高校各部门必须协同配合,因而构建科学完善的协同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社会问题频发的大趋势下,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打造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事宜。首先,促进高校各部门的紧密配合。高校网络舆情在从前基本由宣传部与党委负责,各级舆情组织机构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特点不同。步入自媒体时代后,与后勤处、学工处等的联系是必然的,高校必须突破各部门的屏障,构建联动机制促进信息高度共享,发挥合力效用;其次,主动和社会各方沟通联系,构建包含家长、师生等在内的协同机制,不断壮大协同力量,将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应注重将网络意见领袖的正向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正面话题的传播,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可以客观地看待网络舆情。需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及时披露权威信息,避免舆情的蔓延,让网络舆情在高校中产生的影响性降至最低。各高校应当加强联动,相互分享信息资源,将学生的辐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应对网络舆情,避免舆情从一个学校蔓延至其他学校,如此舆情给全社会产生的影响性才可有效控制。

(三)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作为学生的主要管理者,高校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其可直接面对网络舆情。辅导员必须要自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积极收集与处理网络舆情信息,并对危机应对体系中的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加强心理干预,使危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最大限度降低。应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工作,让大学生感受充分的关怀,指引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尤其是对当事人的心理应高度关注,并实施深度沟通以及正向引导。若有必要,可对学生采用心理干预手段,为其排除心理困扰,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网络舆论,更好地实现成长成才。同时,辅导员还应发挥自身的介质作用,将学生的正向要求及时传递给校方,使责任双方在面对问题时可保持审慎的态度,如此才可使问题获得充分解决[4]。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网络世界中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当中不乏一些低俗、拜金等负面信息,而每天都和网络平台接触的大学生,极易被动地接受信息,若是意志不够坚定,容易使价值观发生偏差,从而给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主力军,是和学生思想沟通最多的人员之一,也是网络舆情应对的核心力量。因而,需要注重个人媒介素养的培育,抢占网络文化宣传的主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辅导员需要积极和新媒体接触,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网络文化产品给学生,使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获得满足。需引导大学生筛选正确信息,利用网络发布思想正确的信息,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不可在网络中发布负面的舆论,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学校还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来创新校园文化内容,传播正能量的内容,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酵。还应重视榜样激励效用,积极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故事,利用自媒体来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正能量信息的有效传递,也可对学生们形成正向激励效用。此外,应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们积极加入各类活动中,除了在校内开展活动外,还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可及时反应,规避被错误的舆情带偏。

(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各类自媒体均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产物,其应用价值毋庸置疑,但其无法完全取代主流媒体,在报道与传播方面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无法撼动。公众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发生变化,主流媒体也应随之提升自身的网络传播能力,强化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才可使网络的消极情绪快速消解,从而实现正向引导的效用。一方面,主流媒体必须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及时作出反应,抢占先机[5]。高校应专门建立发言人机制,在网络舆情发生时由发言人及时回应,利用主流媒体的窗口公开正确信息;另一方面,应加强校园全体人员的互动,促进文明网络行为的有效培育。高校在利用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和学生期望的匹配度,还应促进情感的有效传递,并第一时间应对网络舆情,同时多加入学生互动,形成情绪共通的效果,如此才可避免舆情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结语

综上所述,步入自媒体时代之后,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征,随之提升对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挑战。落实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安定均可发挥显著的作用。高校必须针对新形势带来新问题,转变对网络舆情工作的认知,深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性,围绕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打造科学的舆情预警机制,构建并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体系,加大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力度等,并注重发挥主流媒体的效用,从多个方面积极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本文系2024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识形态研究委托专项)《我省职业院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置策略探析》(项目编号:2024YSWT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曹阳,邱镱.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建议研究[J].公关世界,2024,(10):142-144.

[2]王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探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2):78-80.

[3]汪建康,张慧儿.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基于社会燃烧理论[J].中国传媒科技,2024,(01):41-44.

[4]陈海利,谭渊静.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响应机制优化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14-17.

[5]李艳.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影响及其引导处置机制研究[J].大学,2023,(32):181-184.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