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特定的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政课堂的重要资源,是青年一代汲取奋斗力量的源泉。以VR、AR、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带来了新的机遇。科技的加持使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可视且有趣,极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参与性、互动性,有效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思政教育实效。
关键词:人工智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新发展
引言
高校思政课以集体化教学为主,采用统一的教材,标准的考核模式,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差异化的关照,再加上内容理论性强、站位高,学生们普遍感觉很枯燥,没有接地气的实践活动,也没有能够将学生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连接的有效纽带,使思政课堂的实效性无法充分发挥。为了能让学生对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各大高校渴望依托人工智能使思政课更鲜活、更生动、更容易与学生产生真实的连接,直达心灵,真正发挥思政课堂的有效作用。同时全国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将其拥有的文化底蕴、历史价值、教育资源以新的形式传承和发展下去。因此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引入高校的思政课堂,使晦涩的理论知识、久远的历史事件场景化、可视化、互动化,既提升课堂的教学实效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革命时期留存下来的固定历史文物有近4万处,非固定文物更是超过百万套,数量庞大且内涵极其丰富。这些纪念馆以及文物是无数革命先辈为国为民的峥嵘岁月,是舍生忘死家国天下的精神财富,它们应该被生动地应用到思政课堂;让伟大的人物活起来,让伟大的理论具象化,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思政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感染力。这些史料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它提醒每一位中国青年勿忘国耻,勿忘来时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青年一代看得见摸得着的家国情怀,更是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1]。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青年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为国家和民族赢得未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让晦涩的理论活起来、火起来,让青年们看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历史故事,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价值上产生认同,使其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青年。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实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融,以VR技术为例,戴上头显就可以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沉浸式体验一场战争的焦灼、一位英雄人物的壮举、一段错综复杂的敌我关系。在虚拟世界中,可以穿越至任何时期,体验任何想体验的历史和人物。数据手套还可以让人有一定的感知功能,比如触觉、味觉、嗅觉等无限趋于真实。现实中许多的VR体验馆已经非常成熟地在运营,每一位受众在体验完以后都貌似成为历史的亲历者,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对各种场景、人物、关系形成刻骨的记忆[2]。
(二)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简称AR,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置换后的时间和空间投射到现实的场景中,实现虚与实的交融,从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例如,2021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通过AR技术将“妇好鸮尊”“贾湖骨笛”“莲鹤方壶”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随后又将雄伟壮阔的中国山水以及拔地而起的辉煌宫墙毫无违和地融入演出中,让人置身其中,震撼又痴迷,身未动人已到。2020年全球首款智能AR导览眼镜“一眼千年”科普服务系统,在杭州良渚博物院正式上线。游客通过佩戴AR眼镜,可以实现与文物进行虚拟互动、浏览数字沙盘、观看实时地图导览、听虚拟导游讲解等功能,实现了从“静态展品”到“动态展品”的跨越,解决了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的信息问题[3]。
(三)文生视频技术
2024年年初,人工智能技术又迎来全新突破——视频生成模型Sora。凭借逼真的视频生成能力再次出圈,只要输入一段文字,就能迅速生成长达1分钟的高保真视频,准确将文字里的人物、事件、关系在特定的场景里一一呈现。Sora的出现给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构想,它可以根据学习者过往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目标创造出不同的学习资源。同时Sora还可以实时追踪学习者的状态、兴趣、潜力、职业目标、生活期许等综合因素,为学习者提供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有机自洽,使学习者的兴趣、努力价值以及未来图景清晰且可视化,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处理兴趣、专业、职业、生活、人际等各种复杂的关系。Sora的出现使思维力成为新的生产力,语言成为新的生产资料[4]。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课堂创新发展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技术迅猛发展,新设备迭代升级,新兴信息渠道异军突起,这些变化显著提升了青年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渠道和能力,师生之间的知识强权被逐渐瓦解,在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想法,因此思政课教育理念应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发生转变[5]。一方面要有“因材而异”差异化的学习内容,人工智能使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来源于书本,还可以来源于各种类型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可以鉴别学生的各种差异,生成更符合个人能力及期许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共性化的教学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活着”走进课堂,通过声、光、电的技术处理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让书本上的“死”道理变成可视化的“活”道理,让历史上的英雄变成“活生生”的人出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对人物的感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形成思维,构建价值观[6]。
(二)拓展教学内容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VR数字化,通过VR设备让学生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破空间限制,人在课堂上却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AR技术还可以将惨烈的战场,悲壮的英雄、生灵的涂炭等一幕幕搬进教室呈现在学生面前,甚至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参与事件,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共同战斗。Sora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人的未来图景进行可视化,通过人机互动掌握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品质描绘出可视化的未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各项学习内容对未来蓝图的影响力[7]。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精准还原历史场景,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又可以构建知识与未来的关联,大大升级了教学内容的实际效用,用看得见、感受得到、亲身参与的内容实实在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虽相隔万里却可以实时全方位、立体式地瞻仰历史遗迹,“身临其境”地追寻革命先烈们战斗的足迹。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场景训练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博大胸怀,许多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教育场景,如太平洋上的核潜艇、万米高空的战斗机、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等以无限逼近现实的情景从正反两方面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国家发展观、国际视野观的塑造[8]。
(三)创新教学方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完成大量基础型知识的工作任务,因此,大量基础型知识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适当下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用于创新型学习,否则学习与教育的效率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与人工智能高频次的人机互动,使人工智能能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再加上智能助手的辅助可以为学生生成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种因材施教、因兴趣施教、因需求施教、因个人潜能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教育[9]。
(四)把握价值方向
人工智能能够在技术层面提供场面宏大、视觉唯美的各类学习材料,但是其价值缺陷也极为明显。人的社会属性决定对其影响力最大、最深远的依然是身边的人类,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决定它无法取代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滋养和信念熏陶。教师仍然是育人工作的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老师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行为,才能实现对学生“培根”“铸魂”“润心”的教育价值[10]。
四、挑战与对策
(一)育人功能的弱化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使教育的硬件设施更加的智能化、高效化,但是人工智能的逻辑是算法算力,在一切以模型和数据为底层逻辑的框架下知识被很好地传授,但是教育的育人功能却被严重弱化,教学过程过度追求物理层面的逻辑正确,使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无所适从,最终的教育结果可能是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却越来越像机器,这样的结果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因此,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教育应该牢记育人本质,由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开启人的生命和智慧传承,促进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应该对人工智能有更强的控制权,不论是公共的教学资源还是个性化的生态资源,教师都应该把握其中的价值目标,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指导上应该有更加鲜明的价值观,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初衷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品格影响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11]。
(二)情感交互的缺乏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能够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标准化、高效化,但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化,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心理健康程度不同、情感需求不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不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不同、对情感需求的类别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人工智能只能作为媒介工具服务人的生命需求和情感需求,再精密的算法和机器都无法输出情感,因此,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投入更多的情感力量,持续关注、关爱学生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贴近学生、深入了解其内心需求,进而为他们做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心理健康辅导以及道德约束。
(三)独立思考的懈怠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双向的便利,老师不用沉溺在繁重的基础性工作中,学生也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完成考核评价。如果师生双方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就会导致独立思考的懈怠。教师不再去想方设法地备课,不再去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也不再想着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深入互动,一切交给人工智能,使其思维钝化、职业倦怠,甚至可能使教学工程沦为生产线工程,一切按照配方完成。学生依赖人工智能,不愿意劳心劳力地去自主学习、探索思考,一切都是信手拈来,无法沉下心来做研究、做思考,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反而被人工1252f11e7fe171cb12ae28339c47db2e智能驯化。因此,要格外警惕人工智能带来的“绞杀”,认清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主从关系,人工智能仅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并不是全部渠道,应该借助人工智能的便利更加高效的自主学习、更高效的验证创新思维、更极限延伸人的生理功能,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为人的发展破除固有枷锁。因此,人工智能与人应该助力人的发展,一切以教育规律和教育目标为前提,帮助人更高效率自主学习,更开创性思维且有批判精神的独立的人。
结语
人工智能与教育应该是协同发展,人工智能致力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性思维,教育使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大的跨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方式的创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直观深入去感触。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老师也在不断摸索总结不足,实现补充,借助智能新技术更好地将教育发挥最大价值。
本文系2022年扬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运用党史资源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XG2022B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云霞,杨清潭.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的现实意义及实践路径[J].高校后勤研究,2024,(01):72-74.
[2]訾鹏,陶义占.人工智能背景下河南考古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2023,(24):30-32.
[3]刘志文.基于AR技术的博物馆文物展示设计研究[D].内蒙古艺术学院,2024.
[4]陆道坤,陈吉钰.Sora:学校教育的“终结者”还是“拯救者”[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4):110-125.
[5]蓝晓霞,黄立娜.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4,(05):42-47.
[6]任志锋.人工智能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变革与应对[J].教学与研究,2021,(04):55-62.
[7]刘阳,刘永林.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反计算”策略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12):43-45.
[8]谢凌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N].河南经济报,2024-05-30(011).
[9]黄德. 绿色教育背景下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路径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3):129.
[10]顾春雨,朱国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特征、原则遵循与路径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2024,(06):56-58.
[11]王惠敏.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新:需求、挑战及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01):13-18.
(作者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