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教—学—评”一体化,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展开关于教学评价环节的探究,分析了“教—学—评”一体化对评价实践的要求,总结了评价实践的特点;立足评价目标、评价形式、评价工具三个维度探究了实践策略,意在使教学评价指向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评价工具契合任务形式,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调节功能,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走上新轨迹。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音乐;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1-0151-04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后,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做出了新的回应,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其中,明确提出应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本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抓手,要求以一致性思维审视教学评价,促使其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相互配合,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作用,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引领健康教育新生态。基于此,有必要从实践层面探究如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实践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工作。
一、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音乐课教学评价实践要求
(一)保证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一致
评价理念是评价实践的行动指南,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其理念是指判断教学实践价值的理念,应立足核心素养导向,确定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着力点与落脚点的评价理念,指导评价标准的制订、方法与工具的选择、结果的运用,从而正确引导、有效保障评价实践的进行。因此,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小学音乐课程应树立“为了核心素养评价”理念,保证与核心素养导向一致,体现评价方式改革的要领与精神,为实现教评一致、学评一致奠定基础。
(二)保证教学评价标准与学习质量标准一致
先有标准、后有评价是音乐课程评价实践的基本遵循,应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有根”。而新课标中基于对小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素养要求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应作为确立评价标准的基本依据,引导教学评价从关注“教”转向“学”,从注重知识记忆、理解转向注重思维方法、内涵领悟、表现能力,并使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真正使学生音乐素养可表现、可测量。
(三)保证教学评价方法与核心素养表现一致
学生在学习中核心素养的表现是复杂的,为了能够保证评价的准确性、针对性、客观性,教师应使教学评价方法与核心素养表现保持一致,需在评价中聚焦学生表现,综合利用多样评价方法,以量化标准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做出综合评判,保障学生做什么、获得什么、评价什么。如学生利用所学旋律与乐谱知识创编乐曲,评价要围绕创编过程中学生态度、知识应用情况、创意性表现、创编效果展开评价。
(四)保证教学评价工具与素养形成机制一致
评价工具是评价实践中应用某种方法时收集评价信息与证据的工具,以往运用最多的是测试型工具,但会使评价结果片面、浅层,难以对素养发展情况做出评价。而在“教—学—评”一体化下,从素养形成与发展情况来看,其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即在情境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与发展。因此,评价工具要围绕素养形成路径、过程进行选择,使工具更加多样,如档案袋、课堂观察记录表、知识使用测试等,与素养形成机制相符。
(五)保证教学评价结果与素养发展目标一致
评价结果具有导向、调节、改进、诊断、鉴定等作用,充分运用评价结果能够使音乐教学质量迈向更高层次。因此,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领下,应通过评价教学过程、教学成效获得评价结果,并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衔接,发挥诊断目标达成情况、促进目标实现作用,从而明确教学环节核心素养培养问题所在,了解教学工作困境,客观反馈学生素养发展情况,分析如何促进素养发展。
二、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音乐课教学评价实践特点
(一)务实性与可行性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围绕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展开,学生为主要对象,其课堂活动情况、学习感受、认知效果等均在评价范畴内,从而会以课堂真实发生情况为评价基础,以评价量规为标准,实事求是地判断学生情况,减少主观臆断或个人情绪对评价的影响。因此,评价实践具有务实性、可行性特点。
(二)多维度与整合性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实践,会整合教师教法、学生能动探究、教学预期目标情况,运用评价结果判断教与学水平,提出改进建议,实现了教师智慧与学生能动在多个维度上的融合,从多基点、多视角、多方面、多角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价实践具有多维度与整合性特点。
(三)生本性与高效性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实践中学生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获得充分的尊重,掌握评价话语权。教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态度与表现,作为学习主体能够自行将认知感受、心理变化、探究结果呈现给教师,夯实评价实践的证据基础,从而使评价实践具有生本性与高效性特点。
三、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音乐课教学评价实践策略
(一)围绕教学预期,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
按照“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评什么要围绕教什么、学什么进行,而教什么、学什么体现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因此,教学评价实践应指向教学预期、核心素养,保障教学评价内在价值的实现。而小学音乐主要学习“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类内容,对应十四项具体内容、十项学习任务。进入中高年段后,应完成“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六项任务。但相同任务在不同学段中因学习内容不同,每项内容的核心素养培养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预期。
以“表现”类“乐谱识读”内容中“欣赏与评述”任务为例,在三~五年级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增进学生对常见节拍音乐特点的感知与体验,能够用乐谱识别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六年级教学中会丰富关于音乐主题、音乐结构的感受与体验,能够利用素养知识感知音乐特点、乐曲、乐段重复与变化,听辨音乐结构,描述音乐特征与风格。因此,应围绕不同类型内容、不同任务要求、不同学习阶段精准定位教学预期,从而将评价目标分解,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一致。
例如,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森林水车”的教学。本节课单元主题为“农家孩子的歌”,单元收录的歌曲均以表现农村自然风貌、农村儿童美好内心世界以及憨厚、朴实、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为主,并在感受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中积累乐谱知识,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形式。单元包含学唱与欣赏内容,本节课为欣赏课,属于“欣赏与评述”任务。该音乐为一首管弦乐曲、描绘性标题乐曲,具有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森林景色与森林中水车转动声中,被人们欢快的心情感染,从中欣赏音乐形象,运用乐谱知识完成曲式鉴赏,理解音乐形象与情感,助力艺术表现。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既兼顾人文主题组元,也强调知识、技能、素养结合。因此,学习本节课需要欣赏作品的情感、感知音乐形象,并能够表现乐曲结构、情感,在理解基础上丰富艺术表现。
结合“欣赏与评述”学习任务的具体教学预期分解素养培养目标,设定本节课教学评价目标如下:
1. 能够感受乐曲主部、插部不同的音乐形象
具体评价角度为:欣赏引子部分,听辨优美抒情情绪、中速稍慢节奏,描绘出优美宁静的森林形象。欣赏主部A主题,感知音乐节奏,分辨2/4拍,体会到节拍改变使速度情绪随之发生变化,描述主部表达出车轮飞快旋转以及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欣赏插部,识别B主题主奏乐器为长笛、运用大量十六分音符,表达欢快活泼的情绪,速度为中速稍快,描绘水车越转越兴奋;识别C主题中的十六分音符与顿音记号,描绘出水车飞速旋转、不辞劳苦的音乐形象。
2. 能够记忆乐曲主题,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结构图式
具体评价角度为:完整聆听乐曲,听辨出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变化规律,准确辨别节拍;运用简单流程图、思维导图、图文结合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ABACA回旋曲式结构图。
3. 能够运用不同方式表现乐曲
具体评价角度为:以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唱歌;以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与音调,带着情绪参与哼唱,通过表情表达情绪,并配合老师,在演唱中做出恰当反应。
以上评价目标紧密围绕“乐曲理解,审美体验”“乐曲分析,审美鉴赏”“乐曲表现,审美创造”教学预期展开,明确教学评价方向。教师可以基于目标导向法,按照评价标准逆向设计教学目标,为“教—学—评”一体化实现提供基本保障。
(二)嵌入学习过程,促使表现性评价贯穿教学始终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学评价不单纯是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更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方向、方法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将教学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伴随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适时地展开评价。
围绕学生表现评价即表现性评价,将所有能够表现学生认知、思维、态度方面的证据作为评价内容,要求教师为表现性评价的实现,设计可视化评价任务,能够观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方便结合量化指标做出评价。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男儿当自强》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设计以下表现性评价任务:
1. 初听歌曲,感受旋律、节奏
完整聆听歌曲《男儿当自强》,感受旋律与节奏,体会歌曲传递的威武、雄壮、阳刚之气。要求学生在听音乐时积极思考,被旋律与节奏感染,初步感受其变化,明确强大的气势通过对称乐句的强烈变化以及前半段节奏短促、后半段节奏放宽表现出来。
该项评价任务要求将惯常的教师介绍、学生理解改为学生自主感受、欣赏,检测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发展情况。讲得准确、说得明白、描绘得体表示能够正确感知音乐,填补了教学评价中“学生感受到了吗”“理解了吗”等评价方面的空白。因此,应将该项任务放在教学初始阶段,评价学生对歌曲的初步感知情况。
2. 复听歌曲,概括主题、内容
复听歌曲,准确理解歌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歌曲内容。通过体验武士们的博大胸怀、惊人胆识、铁骨傲气,提炼歌曲主题为传递自强自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国争光精神。
该项评价任务要求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为学生理解歌曲人文主题、呈现价值观发展情况提供“脚手架”。评价中,可以围绕学生对主题的描述了解其人生观、价值观。
3. 聆听歌曲,感受伴奏、乐器
聆听歌曲第一段,感受充满阳刚、气势宏大的情绪,总结出这种情绪的体现归功于伴奏;听辨出伴奏运用鼓、小镲两种打击乐器;运用图案、线条、乐谱知识形象描绘两种乐器节奏特点,鼓:咚咚|咚咚咚|,小镲:○× ○× | ○× ○× |。
该项评价任务意在了解学生器乐表现感知、鉴赏能力,助力学生理解歌曲情绪与表达,准确感受伴奏的气势、力度。
4. 欣赏片段,感受伴唱、氛围
分段欣赏歌曲,分辨出特殊的人声伴奏,理解歌曲中一呼百应感由人声伴奏营造出来,描述听后眼前仿佛有一支庞大武术队伍之感。
该项评价任务判断学生鉴赏歌曲能力,并通过学生能否发现特殊伴奏产生的气势美,评价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深层,感受歌曲的特殊性。
5. 分析歌词,欣赏对称美
有气势地朗读歌词,想象歌词描绘的画面,感受歌词的对称特点。结合十六分音符与八分休止节奏的特点调整朗读语调、语速,发现歌词朗朗上口,感知其对称美。
该项评价任务判断学生理解与鉴赏能力,评估学生能否充分把握歌曲,使评价完整。
6. 多样表现,体验美感
以接龙唱、独唱、齐唱形式演绎歌曲,强化整体感知,感受旋律与节奏的线条美、对应美;结合伴奏演唱歌曲,抓住歌词、旋律、节奏、伴奏要点,突出音色高亢、刚劲特色,表现气势磅礴、胸襟万丈之势;结合武术动作演唱,积极投入实践情境中,感受武术魅力,树立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英雄气概。
该项评价任务判断学生对旋律与节奏美感、歌词美感、武术美感的综合感知情况,评估学生艺术表现是否富有激情与感染力,了解知识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目标达成情况。
上述任务将评价指向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项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既是评价任务,也可以作为学习活动,使教学评价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客观判断学生有效学习情况。
(三)立足任务形式,选择适合不同主体的评价工具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要求教学评价由多主体完成,不再听教师的“一面之词”,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过程,必要时可以邀请家长、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评价。因此,要选择适合每个主体且符合素养形成机制的评价工具,使评价主体能够掌握评价标准、规则,在评价中关注素养的生成,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最多的评价工具是评价量表或学习评价单,其中会向评价主体说明评价内容、给出能力水平评价标准的具体描述,以表格形式呈现,各主体按照表格内容在对应位置做出评价即可,可以有效推动学习的进行,提高学习深度与效率。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和你》的教学。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歌曲《我和你》演唱,能够在演唱中准确表达歌曲的情绪与意境,通过学唱与欣赏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歌曲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树立锻炼身体、强健体质、报效祖国意识。因此,围绕歌曲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表现三个环节设计了学习任务。
以歌曲欣赏环节为例,基于视听结合形式,带领学生重温奥运,使学生关注歌曲中的四四拍节奏;引导学生自主识读,关注旋律调式,总结出旋律由“do、re、mi、sol、la”五声音阶组成;组织学生划分乐句,关注乐句的起承转合,整体感受歌曲情绪。本部内容考查学生音乐基本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应围绕学生的表现展开客观评价,从而可以选择工具评价量表,每项学习任务则为评价内容,给出评价标准,并使学生参与到评价中。评价量表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节奏欣赏,评价量规为:认真聆听、专注歌曲节奏,肢体有随节奏晃动表现,获1分;准确说出歌曲节拍为四四拍、由四分音符组成,获2分。
旋律调式欣赏,评价量规为:准确识读乐谱,能够利用“lu”正确模唱旋律,获1分;模唱中利用线条、图案画出图形谱,准确表达旋律调式,获2分;正确总结出旋律由“do、re、mi、sol、la”五声音节组成,获1分。
结构类型欣赏,评价量规为:在乐谱上正确标注出第一句为起部、第二句为承部、第三句为转部、第四句为合部,获1分;正确认识民族曲式结构特点,获1分。
设置自评、他评、师评三个评价环节,每个评价环节均要给出具体分数。
根据学习任务形式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客观反映学生情况,保障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展示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水平。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引领下,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实践需要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工具三个方面做出合理调整,体现“为了核心素养评价”理念,做到教什么、学什么则评什么,客观反馈、准确评估、科学指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价值,与教、学形成良性循环,持续作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毛彦馨.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索与应用[J].现代教学,2022(7):72-73.
[2]黄艳.“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初探[J].教育界,2022(7):68-70.
[3]朱旖.从“一”到“多”拓展音乐“教学评”形式——以《鼓儿响咚咚》一课为例[J].江西教育,2022(6):82-83.
[4]江倩.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J].家长,2022(4):143-145.
[5]韩晓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110-111.
[6]喻易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