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村社教育+劳动育人”共发展

2024-12-12 00:00许秀丽
考试周刊 2024年41期

摘要:随着学校德育的不断发展,家校社协作、协同育人的理念深入德育人的内心。德育管理中,学校推动“村社教育+”系列活动,实行内外互通、多方协商对话,探索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更多可行性,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系列化和多样性,寻求村社教育+多模式融合的实施途径。在“村社教育+”活动中,线上线下畅通对话、有效评价,积极打造教育合力,在多模式融合的实践研究中实现家校社共同发展,走出教育的新样态。

关键词:德育管理;“村社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1-0009-04

一、 “村社教育+”协同育人的提出及实施必要性

在“村社教育+”活动中,学校寻求家校社合作育人的实施途径,以劳动育人为抓手,寻求更多家长的认同和积极配合,借助校园周边有利的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的真合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努力汇聚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是“村社教育+协同育人”理念提出的背景,也是教育质量实现更大提升的重要路径。

“村社教育+”的提出有其现实意义。首先,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学生只有在家庭的重视、社区的助力之下,各项学习目标才能更好更快地达成。因此,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也得到了各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家庭与社区的责任有待明确,各项措施的落实也有待进一步推进。其次,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应走向更宽更远的方向,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的学生活动必然是没有创意没有发展的。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共同联合,创新活动并具体落实,形成教育合力。最后,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三者的目标也非常一致,那就是在“村社教育+”活动中助力学生的成长。在教育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的指导,社区活动需要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而学校的各项活动也需要借助家庭和社区的优秀资源才能得以更优地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村社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为凸显。学校作为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寻求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互联互通、互动互享,在德育活动中做出创新做出效果。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村社教育+”活动中明确自身的职责,了解自己的优势,明确各自的边界,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家校社互助合作,共同提升育人水平。学校积极通过成立“村社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主动与家长、村社区联系,指导家校社各项具体工作,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深化。

二、 内外互通,德育活动系列化

学校成立以学校行政、班主任、优秀家长代表、村社区工作人员为主的领导小组,结合各部门条线工作要点,如劳动育人、校企合作、志愿服务等,组织并有效开展“村社教育+项目”的家校社三方共建活动,在多种形式的合作中谋求合作。学校、家庭、村社区三方主要通过在校内挖掘育人动力,往校外拓宽育人天地,并结合学校相关研究深入推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在各项活动中,将德育活动系列化,做好及时有效的评价以及各阶段总结,助推“村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向校内发展,挖掘育人动力

家长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对学校德育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邀请家长走进校园,邀请村社区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进行理念沟通、资源整合,放大家庭和村社区的作用,形成劳动育人、协同育人、全面育人的意识,组建“村社教育+协同育人”共同体。

激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内需,邀请家长参与各项节日及校内重要的活动。例如,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国旗下讲话活动,从育人经典案例、殷切期望和谆谆教导中,学校倾听家长真正的教育心声,无论是对优秀学生的再次激励还是对师生的殷切期望,他们的作用是永远无法代替的。邀请家长进校园,在学生的入队仪式、成长仪式、校园美食节、校园农耕活动等重要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家长发挥自己育人主体的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起陪伴孩子,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邀请村社区工作人员进校园,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工作。学校结合劳动主题开展“村社教育+劳动育德”实践活动,整合社区资源,认真筹办,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开展“环保创活动劳动润童心”“慧心做手工劳动润童心”等活动。在活动前,通过问卷了解家长是否对木工活动感兴趣、是否有木工相关经验,联系社区寻找木工专业人员。在活动中,招募来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一起和孩子们投入废旧木材再利用活动中,一起对废旧资源再处理、再利用,一起组装整合,发挥奇思妙想做出了花盆、花架、圆桌、小凳子等,体验到了动手和创新活动的快乐。师生、家长及村社区志愿者还一起体验串珠和手工皂的美妙,巧手慧心制作中获得劳动的快乐,感受创造的美妙,获得美感的体验。学校师生、家长、村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劳动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探索的快乐。

(二)向校外延伸,拓宽育人天地

突出社会资源作用,家长和村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师生、家长与村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一起参与多种活动,如一起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在学校周边小区内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通过校社联动活动、常态化活动等形式宣传雷锋事迹,营造学雷锋活动氛围,带着学生了解雷锋,争做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他们可以到村社区开展“德润童心校社联动”学雷锋活动,一起帮助村社区服务中心整理爷爷奶奶们的电动车、自行车和轮椅,清理路边塑料袋、果皮及绿化带中的烟头等废弃物,用实际行动引导周边居民增强爱护环境意识。他们还可以走进生态园,帮助农户采摘蔬菜水果,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在活动中增强对本土资源的自豪感;走进中草药科普基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当小小文化传播员;走进村里的“国防教育园”,了解军人的职责,了解大炮、歼击机等设备,参与实战演练,在场景活动中锻炼意志品质。

在“村社教育+劳动育德”活动中,学校多次走进学校所处镇区的国家级生态村。在这里,师生家长与村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可以走进农耕研学基地化身“小花匠”“小农夫”,了解生态村里的动植物,跟着有经验的种植能手学习植物扦插技术,学习植物栽培技巧。在该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与菊花烘干,他们一起走进糕点店向师傅们请教制作出创意又美味的菊花糕点,一起带着自己动手做的糕点、创意手工到学校周边村社区慰问老人,传递温暖和关爱,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更懂得了尊老爱老的美德,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师生、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进校园周边的湿地公园,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学生还可以以生活为创作源,将自己对菊花的认知融入书画,通过书画表达和展示内心的情感。

学生在这些“村社教育+”活动中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在互帮互助中得到了劳动锻炼,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在“村社教育+”各项活动中,学校高度重视并有效利用乡土自然及文化资源,在多个场域,分时段有序开展劳动育德主题系列活动,强化劳动光荣理念,帮助少年儿童提高对传统文化认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挖掘劳动智慧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这些重要意志品质的养成与家、校、社三方的紧密合作是分不开的。

(三)结合自身研究,深化协同育人

学校结合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课题《全域视野下城郊小学浸润式劳动育德的实践研究》,积极组织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深化“村社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学校组建明确的组织机构和实施部门,人员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由市级学科带头人引领老师们常态化研究部署相关工作,重视教育师资建设,强化场所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实践场所深化协同育人机制。

制订并有效落实教育任务清单,按照各年段学生特点设计劳动教育清单,开展劳动技能大赛。校内设置各班方案评比、模范评比等,对各项活动进行跟踪记录。校内开发农耕园,结合农耕园里的农耕活动,引导孩子、班级和家庭积极参与,如种什么种子、如何进行农耕园的管理、怎样才能更好地养护它们、什么时节能收获……农耕园里的每一个活动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和研究的主题,学校引导学生从一小片农耕园走向班级以及家庭、社区,将观察、讨论、体验等多个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多方联合起来进行学科研究、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学校通过各类活动和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校德育能力,并逐步探索出家校社合作的最佳实施路径。

“村社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抓住关键环节,推动学校学科研究、德育课题的研究。共育田园娃,共建村校情,有意义的共建项目的开展给各项研究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在活动中,家校社多次走进周边村社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平台,也有效促进了学校劳动育德课程专业化、持续性的提升,深化了学生对“乡村农业振兴”的实践成效,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实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双赢。在“村社教育+”合作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长效共建模式,构建富有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不仅如此,在丰富的“村社教育+”活动中,家校社协同开展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多场域多维度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锤炼学生的品格,并将优秀的品格延伸到生活和学习中。学校、家庭共同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辐射到更多的地方,让优秀的意志品格时时处处都能闪着光亮。“村社教育+”活动引领学生成长,也引领着家庭成长。

三、 协商对话,合作育人多样化

在一次次的“村社教育+”活动中,学校在活动后及时总结与反思,对家、校、社三方的协商对话有了更多的认识。各项活动只有有效的协商,才能推进一个好的项目、一次次有意义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实现合作育人的多样化。家、校、社三方在活动中感受到意见沟通的重要性,畅通了彼此之间的对话,并利用线下线上的交流在一次次的沟通中相互增进了解,对成功开展“村社教育+”各项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畅通对话,架起合作桥梁

有效的对话需要从前期开始准备。参加活动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在充分调研和征求其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盒”和“金点子”参与前期的活动。不论是各项活动还是学生的教育问题,他们都能从家长层面和社区育人工作方面或是给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是给活动增加一些可行性创意。

对话中,家、校、社三方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边界也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家校社在育人方面存在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僭越、掺杂不清,而社会教育不能及时有效参与,家校社三方的责任和边界不清。构建和谐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需要三方各司其职,明确责任边界,也要在“村社教育+”活动中互相配合,达成“1+1+1>3”的效果。家、校、社三方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各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一次次的家校社活动中建立实际而有效的互动连接,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做好有效的铺垫。

改变以前各班级、各年级各做各的,现在学校和家庭、村社区一起联动着做。学校主动引导、开发更多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举办更多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各年级的家长敞开对话,与村社区整合有效资源做好联动,家、校、社共同发挥好合作育人桥梁作用,最终将活动很好地完成。家庭、村社区、学校都在活动中得到受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村社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必备的能力和积极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村社教育+”系列活动也在学校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师生和家长寻求合力共同育人的内驱力。

(二)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互融

家、校、社的联动模式也在悄然改变,从刚开始设想的单纯的线下活动,到第一次活动时先在线上召集活动各方进行商议、规划,再根据前期规划合理安排线下活动,最后线下线上及时总结,逐步积累活动和育人经验,并顺利形成了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的融合育人局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实现家校社育人资源互补。通过搭建平台,实现人力资源、课程资源、设备资源、创意资源等的共享,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

学校需要将育人目标的实现置于一个协同合作的大环境中。关注协同育人的互动模式,从家庭到学校、从局部区域到社会,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各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学校组织老师定期宣传家、校、社合作育人的模式,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用精彩的图文宣传每一次活动的具体过程,线上线下互相融通,传递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念,为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学校也从多个活动中总结经验,线上与线下互相融通,更有助于活动的策划、活动意识的增强。同时,线上的微信推送扩大了各类活动的影响力,引导更多的家庭积极参与活动,也得到了更多村社区的支持,同频共振并相互融合,家、校、社三方的合作影响力升级。

(三)多元评价,形成完善机制

积极的评价模式,能帮助家、校、社三方正常有序开展各项“村社教育+”活动,同时也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不是只局限于评价学生,而是站在“村社教育+”的主体位置上,积极进行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家、校、社三方互评。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各方的评价,让评价更加多元,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村社教育+”各项活动开展。

规范开展德育评价,明确每次评价的目标,将多元评价作为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桥梁。评价不仅仅关注活动结果,更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活动过程评价、阶段性评价、综合性评价都能为后续的活动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表现,发掘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加强活动的教育意义。家、校、社三方参与活动不再为了完成活动而赶进度,而是能够适时回顾,根据学生体验及家、校、社参与情况等积极的评价为后续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多元评价对家校社活动模式和学校师资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和升级,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为更具创新更具活力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家、校、社三方也需多元评价模式进行更多的了解,形成从活动到评价、再从评价回到活动的双向互通。总之,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家校社三方将不断完善“村社教育+”各项活动机制,更科学、更系统地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

四、 结论

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理念一致,目标一致,协同共育理念引导下的“村社教育+”活动和青少年儿童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一系列“村社教育+”活动,内外互通,协商对话,多元评价;通过在各项劳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渐形成适合学生、适合家庭、适合学校、适合村社区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不断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寻求着“村社教育+”多模式融合的实施途径,打造教育合力,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成员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关系,对学生施以积极健康的影响,也让参与的多方角色在多样的“村社教育+”活动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晓芳.贯通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五个环节[J].中国民族教育,2023(4):53-55.

[2]张玲.学生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探索[J].中小学班主任,2023(3):66-69.

[3]刘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教育文汇,2023(2):20-23.

[4]周敏.“家校社”联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2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