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

2024-12-12 00:00:00罗玉蓉
考试周刊 2024年41期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科融合。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跨学科学习,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及其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进而提出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原则,如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注重学科融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等;最后,从设计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教育技术、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1-002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识。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传承民族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植根传统文化沃土,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开展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元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将中华民族优秀而深厚的传统文化,渗透并融合到现代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这整个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并深入、细致地理解,同时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精华的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而这些活动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思想深刻独到的观点,以及高尚伟大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等,这些都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如表1所示。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能够在已有扎实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同时还能开展创新性的启发与发展,从而推动中华灿烂辉煌博大的文化不断前进,实现永续长久的发展。

二、 跨学科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彻底打破传统、古老和僵化的学科界限,整合多样而丰富的不同学科知识与复杂方法,以便解决那些棘手且繁复的问题或者创造新颖而独特的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尤其强调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综合运用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们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跨学科学习有几个显著特点:①问题导向:这种学习通常围绕着某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或主题展开活动,学生需要运用各种多领域、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进行深刻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动机。②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勇敢地打破了传统固有的那条严苛界限,使得不同领域里的专业知识实现交叉融合。学生需将来自不同门类、广泛深入的概念、理论以及方法整合应用,形成一种更为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③能力导向:这种学习更加注重于培养出既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卓越问题解决能力,又有协作沟通技巧等全方位人才。这些能力提升对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至关重要。④协作学习:跨学科学习常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成员间分享彼此掌握的信息资源,相互交流思想,并通过启发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团队意识,还能有效提升协作能力。

三、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重要且必备品格,还有那关键性能力。这个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紧密的关联。传统文化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多彩、充实饱满的资源还有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作为一种重要且复杂载体,是承载和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在这一庞大体系中蕴含着丰厚、深邃的语言资源,比如古文、诗词歌赋、成语谚语等。通过对这些宝贵语言资源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灵活的运用,学生能够显著提高其语言建构以及运用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时准确性鲜明性及个性化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传统文化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化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智慧结晶。例如,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等。通过深入学习并反复思考这些博大精深之内容,学生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启迪心智,还能提升自己思维方式之深刻独创乃至批判。

(3)审美鉴赏与创造:传统文化也蕴藏着数不胜数艺术珍宝,如诗词歌赋书画音乐等皆为典范。在欣赏并亲身体会这些艺术作品过程中,学生不但能陶冶情操,还可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并激发出无限艺术创造力潜能。

(4)文化传承与理解:因为传统文化肩负起巨大的民族重任,而那些历经数千年累积下来的灿烂辉煌历史就成为里边不可或缺部分之一。通过认真钻研相关知识点,探讨了解脉络演变过程,每位同学都将更加认同自身所处环境带给他的使命感,从内心根植自豪感和骄傲感觉。

四、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原则

(一)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突出语文学科特色

设计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应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载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语文学科教育价值。传统文化资源,如经典诗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道德智慧。通过优选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语文学科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目标,设计富有语文学科特色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目标。

(二)注重学科融合,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设计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如历史、地理、艺术、道德等,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设计中,教师应立足语文学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设计跨学科主题或项目,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情境化,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任务,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规划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特别重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地位和他们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而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丰富与多样化选择,让学生有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殊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另外,还需要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独特而宝贵的创造力,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能够启发思考并允许个性化表达的任务来挑战他们。通过尊重每一个不同背景、不同行为模式与需求差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可以激发学生们浓厚持久且强烈深刻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挖掘其潜在天赋,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主自觉、自我导向以及创新精神。

五、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科融合

实施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精心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促进不同学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跨学科主题或项目,整合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如主题阅读、情景表演、研究性学习、项目探究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为例,教师可以开展“腊八粥的前世今生”主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腊八粥的起源、发展、习俗等,梳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腊八粥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团圆、祈福等,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搜集不同地域的腊八粥做法,认识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融入了历史文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也可以组织“腊八粥情景表演”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组创编、表演有关腊八粥的情景剧,如一家人闲话腊八粥的由来、邻里共享腊八粥的温馨场景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熟练运用口语交际技能,表现人物性格,还要根据情节设计服饰、道具,融入美术学科的元素。通过情景表演,学生综合运用了语文、艺术等学科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开展“腊八粥与健康”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查阅文献、采访等方式,了解腊八粥的营养价值、食材选择、搭配禁忌等;可以尝试制作腊八粥,体验传统美食的魅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锻炼了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一活动将语文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突出了传统文化的生活实践价值。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

在实施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模拟传统节日场景、还原历史人物情境等,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如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在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判断力。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宏伟建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可以请学生分享参观故宫的经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比如,结合数学知识计算故宫的面积、建筑比例;结合美术欣赏故宫的建筑风格、色彩搭配;结合历史回顾明清两代的兴衰更替。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建构起关于故宫更加立体、完整的认知。为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各种体验活动。比如,学生分组扮演古代皇帝、大臣,模拟朝会场景;或者欣赏故宫珍藏的历史文物图片,想象文物背后的故事;或者书写毛笔字,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韵味。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能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跨学科学习

在实施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支持。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电子课件、微视频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将传统文化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运用在线学习平台,搭建跨学科学习社区,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探究和资源共享。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电子课件和微视频。在电子课件中,老师可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同时,微视频可以展示传统农耕文化中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智慧,如农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师也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搭建跨学科学习社区。学生可以在社区中分享自己对“只有一个地球”这一主题的独特见解,探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如何指导现代环境保护实践。跨学科学习社区不仅促进了语文学科与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合,也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施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发展状况。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文化认同等。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发展性指标。评价要体现跨学科特点,综合考查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进学习、提升素养。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为例,老师要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京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能否领会京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他们是否能够充分地、全面地感受到无限魅力的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内心深处对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要看他们是否通过仔细阅读《京剧趣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六、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语文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文章研究初步建构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实践方面,文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展示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统整,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未来,还需要在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化,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国民素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叶琼.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科教文汇,2007(1):61.

[2]何彩君.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4):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