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改革策略构建探究

2024-12-12 00:00孙婷婷吴彬
考试周刊 2024年41期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基础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学原则,并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改革策略,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改革,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意识,为其未来社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1-0140-0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学校能够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改革不仅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成为具备良好素养的公民。在实际教育改革中,要切实体现教学针对性和可行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模式。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学原则

(一)育人性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当前在开设各项课程时,更加看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是为科普法治知识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而开设的专业课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发挥其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能够有效约束个人的日常行为,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将来学生也能够在人生道路中不断发展,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主题性原则

在开设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主题性教育原则。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以统一的主题进行授课,更能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知识,就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主题性的教育过程能够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整合,突出相关单元课程的重点。教育工作者也能够根据主题丰富教学内容,发布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

(三)生活性原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坚持生活性原则。相关教学活动应与实际生活关联密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也可借助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提高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能够从个人的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去深度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坚持以生活性原则为授课前提,开设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活动和话题,提升小学生知识探究的积极性,能够调用个人生活中的经验去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提高个人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教育改革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学人员应当发挥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在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教师可以多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就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遵循探究性原则可以提高教育的丰富性。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当前的综合情况、学习兴趣等,开设具备探究性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遵循探究性教学改革原则,也更能让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具备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相关教学活动也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满足新课程课改的教育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改革策略

(一)开展情境互动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探究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展现教学成效,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效能,教师必须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就可以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做好充分交流,在情境互动过程中让学生积极融入其中,有更加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探究欲望,从而为高效课堂的切实打造提供支持。同时也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效果,为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夯实基础。

例如,在针对“请到我的家乡来”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要求他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以及风土人情。通过这种自我介绍和精准分享的方式,其他同学也能够参与互动,形成良好的反馈。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自己家乡的相关特产和文化内容。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更好地分享和表达经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切实有效地回答,并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回答欲望和分享热情,然后在良好的情境互动和有效反馈的过程中,切实体现应有的情境教学效果,在学生积极融入其中且强化课堂知识理解认知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得到切实提升。与此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家乡荣誉感和自豪感,以此为切入点为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二)有效利用微课视频,提升学习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和优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微视频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引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做好预习指导工作,让学生更充分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核心内涵以及课文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更有抓手,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促进学生融会贯通,以此体现微课引导作用和示范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视频的作用,让学生的多重感官得到激发和调动,然后在全过程、全身心融入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互动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立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针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和有效认知,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在教学完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记忆巩固和拓展延伸,这样可以使微课的引领效果得以优化。

例如,在针对“生活离不开规则”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进行精准有效的预习,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相对应的抓手,明确重难点和核心内容,然后在把握相关交通规则且实现理解认知的过程中,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确保学生可以充分明确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充分明确交通规则等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各类场合都需要规则的指引。例如排队时应遵守秩序、乘坐公交车时应礼让老人等,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让学生更充分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具备规则认知,掌握规则核心内涵,然后在实际行动中强化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规范,这样可以切实体现融会贯通效果,让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之下可以深入教学过程中来,然后在实践检验和融合过程中体现应有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效能。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方面进行有效加强,要利用微视频的复习巩固功能,进一步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在拓展延伸以及内容延续等方面切实有效加强,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综合效能,为学生综合学习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三)切实强化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要想体现更加良好的高效课堂构建效果,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深度探究,这样才能在合力的作用下使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在不断改进和充分完善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高效性,强化实践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组建相对应的小组,并且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具备更加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具备思考兴趣和认知意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和互帮互助。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小组合作,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在兴趣驱动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融入课堂,明确问题根本并通过探究任务达成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合力的作用和有效优势互补,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根本所在,然后在任务探究或者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之下,让学生融会贯通,这样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融入,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使学生在不断改进和切实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精准分析和切实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应有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使学生在及时沟通和互动分享中,使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升,同时也让学生在整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融会贯通,强化实践应用,进而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针对“四通八达的交通”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构建高效课堂,在确保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交通规则和各类注意事项都要有明确的认识,并且在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正确引导,以此为学生综合学习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之下进一步实现探索和认知,这样可以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进行充分完善,把握自身的价值,在合作探究和充分学习的过程中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也确保学生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情景之中,进而在深度学习环节,取得更加显著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效地进行回答,以便能充分检验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合作学习成效,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交通规则和交通体系的整体结构。同时教师要针对相关课文知识进行有效讲解,让学生在多媒体情境之中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四通八达交通的具体内涵和相对应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的认知度得到有效强化。并且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从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切实体现应有的教学成效,为学生综合学习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设虚拟情境,强化课堂教学的融会贯通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体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前期教学环节进行有效优化,让学生能够产生代入感和体验感,以此才能充分体现应有的教学情境的融合效果,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之中可以更充分感受相关知识,且强化实践应用,从而为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率提升提供支持。因此,教师需要在整体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真实或虚拟形象的有效创设和充分融入,让学生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模拟相对应的场景,然后在全身心全过程感受和认知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相关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充分领会。同时在体会和尝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的有效理解和实践应用,从而为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例如,在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强化情境教学的效能和价值。同时针对某些教育情况和法律应用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在法庭情景模拟过程中更充分地理解和认知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公交车场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乘客、司机或其他人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出发,在同一情境中进行互动和演绎,发展故事情节,并在固定的情境和展示中有效演绎与分析。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在自主设定情境方面切实有效加强,且在教学中进行正确指引和有效完善,这样可以切实体现应有的情境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可以融会贯通和强化应用,从而体现应有的情境教学效能,为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五)构建更为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查漏补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体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方面进行切实加强,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也要进行切实优化,确保学生的自我评价、合作评价以及教师的整体评价能够有效融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应有的评价效果,为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夯实基础。同时,完善的知识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优势及不足有进一步的了解,而教师可以以此为根据调整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加高效、有效,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与自主性,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探究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针对“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等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组建法治小组或者道德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在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查漏补缺和优势互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得到正确引导,且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整体评价,让学生得到正确引导,并且在发挥合力作用、切实明确问题根源的基础之上,不断查漏补缺和切实完善,使学生得到相对应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强化其学习认知和学习信心,然后在共同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学生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必要条件。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教学需求,不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因此,开展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探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策略,不仅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梁宇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75-76.

[2]孙锦慧.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25):61-62.

[3]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0(6):47-48.

[4]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