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坚持让学引思

2024-12-12 00:00宋杏桃
考试周刊 2024年41期

摘要:核心素养目标的确立引发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风暴,初中英语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改革浪潮中首当其冲,如何让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成为教学创新的关键议题。基于此,文章针对素养立意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创新展开探讨,剖析核心素养内涵要求,明确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并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探讨教学实践策略,以期打造让学引思式英语课堂,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让学引思;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1-0112-04

英语是一门兼有工具属性与人文特性的语言类课程,其育人价值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加深文化积淀、发展语言能力,更好地适应日趋开放的社会环境。但是不可否认,受制于应试教育观念,初中英语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思维的倾向,暴露出育人功能狭窄的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让学习真实发生,教育部对课程标准纲领性文件做出了修订,明确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深刻领会核心素养精神要求,从中抽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加快初中英语教学模式转型成为当前要务。

一、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新要求

(一)由知识本位走向素养发展

从核心素养内容维度而言,旨在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推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地。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突出了英语学科的工具属性,强调打造输入、内化、输出的语言闭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用能力。文化意识是核心,彰显英语学科的人文特性。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完成对学生跨文化认知、态度以及行为选择的塑造,是深化英语育人价值的关键所在。思维品质是关键,是决定学生英语学习深度与广度的要素,要求教师摆脱事实性知识灌输,引导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迁移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探究英语语言本质。学习能力是根本,强调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探索与应用的全过程,形成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由此可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打破以考为纲、知识本位的狭窄教学思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求。

(二)由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

从核心素养底层逻辑而言,致力于打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体验感与学习成果获得感。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建构与教学实施手段方面给出了指向性的建议,强调主题引领、践行学思结合、深入语篇研读,无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因此,初中英语教学应重视平衡师生角色定位,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需要改变一成不变的流程式教学,提升教学设计的趣味性,打破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刻板印象,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期待,推动学生学习态度由“他律”向自觉转变;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英语教学的启发性与自主性,做到合理“放权”,为学生创造更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由依参而教走向动态生成

从核心素养落实载体而言,注重知识维度与深度的纵深延展。英语学习不再是对事实性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对语言本质规律的深入探究与创造性应用。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教材的束缚,注重各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一,课外语言资源的开发。初中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尚浅,加上思维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英语学习中难免会出现理不清、辨不明的问题。因此,教师引入生活化、情境化、思维化的素材,形成更为深刻、立体的导学支架,促使学生快速捕捉知识要点,发现“二语”习得规律。其二,课内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师生互动是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以学定教的原则,全方面收集学生的认知反馈,将学生的感受、思想、能力与需求转化为教学驱动,推动英语课堂走向多元、开放。

二、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新路径

(一)积累与表达,提升语言能力

1. 听与说联结

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由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模块构成,形成语言输入与输出的闭环。其中,听与说是口语交际的两大重要载体,是语言能力的关键要素。但是听与说向来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短板,听不懂、说不准等问题层出不穷。针对此情况,教师通过听说训练的有效联结,打破“哑巴式”英语桎梏,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例如,《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单元听说课的重点是训练“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教师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多元化的听说活动,锻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激发表达欲望。首先,以趣味配音作为导入。听说能力是在聆听、模仿与实践中塑造起来的,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素材作为载体展开磨耳朵训练。例如,节选《Zootopia》中的片段,组织学生反复聆听模仿发音,揣摩语音语调,并结合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完成配音。借助趣味性的听说材料与形式激发参与兴趣,促使学生沉浸于主题语境。其次,以方法指导作为核心。听力与口语表达是依赖于技巧性的语言活动,学生学习效率低、语言能力发展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得其法。因此,教师以教材听力材料为蓝本,设计感知、辨认、理解三个层次的听说活动。其中,感知为整体性地感受声音信息,能够说出主题是什么;辨认是精听,提炼关键词,能够阐述内容是什么;理解是听要点句子,能够做出个性分析。通过以趣为基、以法为根,促成感性与理性的碰撞,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

2. 读与写融合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模块,二者紧密相连形成拓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驱动力。然而纵观教学实际,读与写相割裂的问题并非个例,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教师打破刻板的模块壁垒,立足语言能力发展的整体视角,促成读写有机融合,构建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课堂新样态,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突破性成长。

例如,《Will people have robots?》单元以未来世界为话题,语篇谈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这一优势设置自读自悟与集体建构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综合性的读写训练。首先,教师介绍批注式阅读方法,并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让学生借助文字、符号标注语篇的重点信息,包括关键单词和语法、段落大意、所思所感等,借此将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突出主体感悟。其次,在学生自主阅读成果的基础上,组织随文练笔活动,分为仿写、改写和创写三个层次。例如,第一段以影视为突破口引出文章主题,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写作练习。一是模仿切入手法写一段话;二是围绕主题、选择其他角度或方式,改写第一自然段;三是根据对语言结构和风格的理解,写一个作文的开端。通过读写结合促使学生摆脱符号化的肤浅阅读理解,思考语言规律,真正将客观知识融入自我语言体系。

(二)启发与思考,淬炼思维品质

1. 问题促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是引发主动思考与深入探究的驱动,是淬炼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对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教师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链条,形成贯穿教学始终的思维主线,推动学生的英语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

例如,《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单元的阅读教学,本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文本内容围绕“达人秀”这一社会现象展开,引导学生掌握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学会对比分析,并能够表达不同看法。教师根据阅读的不同环节设计相契合的导读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时刻保持活跃。首先,读前预测。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立足这一出发点,提出思考问题:“Guess what the article is about based on the title?”鼓励学生大胆推测,以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限时阅进行验证,并分析自我推测与课文存在怎样的出入。其次,阅读理解。此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意在借助问题构建阅读驱动。教师设置如下问题链条:“Which three talent shows are mentioned? What do talent shows have in common? Who decides the winner? Why do some people not like these shows?”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文本阅读。最后,阅读分享。此环节是对文本的再构,教师借助开放性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shows?”引发主客体的碰撞。借助问题导学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便于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思维薄弱点,提供精准指导,推动学生英语思c21799822e697bc6ebae6eb4b8400110维的纵深延展。

2. 情境促思

英语思维并非与生俱来,其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转化为理性认知的过程中塑造起来的,以情境为支架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构建具有启发性、思辨性、体验性的语言情境,促使学生沉浸其中,发展英语思维。

例如,《Whats the matter?》单元教学,教师围绕“身体健康问题”主题语境设计一体化活动,推动学生英语思维层次的循序深入。活动一,反应小游戏。教师将本单元的重难点单词作为指令,伴随韵律节奏说出单词,需要学生轻拍指定部位,出现错误或是反应过慢则被淘汰。借助趣味小游戏帮助学生识记重点单词的同时,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活动二,听力抢答。教师播放“Section A”的音频,让学生认真听取内容并抢答问题。通过渲染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全身心投入听力材料的语境之中,锻炼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英语思维。活动三,思辨阅读。文章中提到了“Its sad that many people dont want to help others because they dont want any trouble”社会现实问题。教师由此组织辩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现象,整合所学语言,提出自我看法,并针对分歧展开自由辩论,依托思辨性阅读深化学生的理解层次,推动英语思维的进阶。教师以主题语境为中心,将各个认知模块串联起来,搭建持续深入的思维序列,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体悟与延展,培养文化意识

1. 语言分析

语言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语言特点是文化意识形态的缩影。汉英语言差异的对比分析,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推动意义。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经验,通过适当的启发能够从语言表征中抽象出文化特性。基于此,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语言对比分析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刺激文化意识萌芽。

例如,《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单元以谈论“邀请提议”相关话题,语言认知要点为学习询问邀请以及表明拒绝理由的表达方式。中西方在发出邀请和回答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言分析活动。首先,任务前置。在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中西方表达邀请及其回答的表达方式,并运用表格将整合收集的素材,既可以促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初步认识,又培养学生查阅、提炼、整合的能力。其次,对比分析。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分享收集的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汇总,形成对比分析内容。例如,发出邀请的表达方式:“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Will you give us the pleasure of your company? How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a party? Why dont you...with us? How about going to...? Why not come to...with me?”答应邀请:“Its very kind of you to invite me. Lets do it. Im game. Sounds like a plan. Sounds good.拒绝邀请:Not really, thanks all the same. Thanks for inviting me, but Im not sure. I dont think I can make it. Thanks, I think I already have plans.”教师带入具体的语境带领学生分析不同表述方式的适用情形,加深学生对语言特性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联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表达方式。将二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汉语通常比较委婉,而英语则更加直接,进一步体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2. 话题探讨

话题探讨能够促使学生跳脱表征看本质,是承载文化意识形态的又一重要载体。在现行英语教材中,不乏反映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的素材,教师突出教材的工具属性,挖掘其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资源,从中抽象出中心话题,促使学生在话题交流中展开价值追问,形成价值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单元时,教师从节日主题出发,围绕文化失语现象,设置话题“How to treat Western festivals?”首先,激活背景。教师让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及其风俗,唤醒学生固有生活经验的同时,切入单元主题;在此基础上,播放视频素材,展示当代青少年热衷西方节日、忽视中华传统节日的现象,引出应该怎样对待西方文化中心话题。其次,话题探讨。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中心话题展开自由讨论,分析西方文化的进入给传统文化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明确作为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探讨如何运用英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话题的推动下打造开放性、互动式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学会辩证地看待文化,提升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重新定义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能够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四)合作与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1. 共学支持课堂深学

学习能力不仅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实现课堂提质增效的关键。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支持。对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教师尝试合作共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将教学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现以学定教,增强教学指导的精准性,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例如,《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单元的语法课,作为知识性学习的重点模块,促使学生理解语法本质极为必要。教师改变“解析—练习—反馈”的刻板教学流程,带领学生展开小组共学。首先,搭建共学小组。教师通过能力测验、日常观察、互动交流等方式收集学情,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做出客观的评判。以此为依据,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增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赖性以及组间认知进程的平行化。其次,布置导学任务。鉴于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教师依托任务调控学生的共学方向。具体任务如下:任务一,分析“used to”的用法。子任务为总结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反义疑问句的句式结构以及运用情境;辨析used to do sth./be used to doing sth./be used to do sth./be used to sth.任务二,探究重点句型“It is/has been+时间段+since”从句。任务三,辨析“do with”和“deal with”。任务四,探究短语“be proud of”的用法。各小组通过分工合作、交流探讨的方式完成任务,得出一致结论,教师则根据共性问题和要点知识有所侧重地讲解,将学生的合作共学推向更高层次。

2. 项目驱动课外实践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英语致力于打造应用型课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改革的要点。面对更高的学习能力要求,单纯依靠封闭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加强课外拓展势在必行。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具有综合性、互助性、思维性的特点,不是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基于此,教师组织项目式英语实践活动,打造课内学方法、课外做沉淀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将英语知识带入真实而热烈的现实生活,促进学习能力的深度发展。

例如,《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单元话题为保护环境,教材中介绍了各种环境污染的英语知识,旨在提升学生用英语谈论环保问题的能力,激发社会责任感。教师由单元主题意义引申出“Protecting the Earth, Starting from Me”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展开社会调研,了解身边的环境污染类型,并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分析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所得,设计制作保护身边环境方案英文策划书,以学生为中心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方案,并在校园中宣传推广,号召本校学生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以教材知识为蓝本,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组织项目化的英语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英语的实用价值,建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三、 结论

总而言之,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一项亟待持续、深度的重要研究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学核心素养精神理念,并以发展、创新的眼光审视初中英语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构建素养化、高效化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成继宗.新课标下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育路径[J].校园英语,2023(40):151-153.

[2]张立.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27):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