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改革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12-12 00:00龚卫波
考试周刊 2024年41期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的建构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文章针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观察,并适当整理了与之有关的资料。文章围绕以往教学中积累的认知经验,分析了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价值,思考了新课程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大单元教学的原则以及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逐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1-0053-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这一要求主要是指要从结构化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合并以及调整。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单元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大单元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以教材中的自然单元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补充,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不难发现,大单元教学的特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比较吻合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单元目标存在“功利化”倾向、学生主体作用受到抑制、评价方法不够完善等,这无疑削弱了大单元教学的效果。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具体方法,从而逐步构建高品质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实际效果表明,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大单元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整体性认识,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很多数学知识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大单元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以将知识间的联系作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梳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符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常规教学活动的流程。一方面,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并且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提炼与整合;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不再是一味进行接受式学习,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主动建构。利用这种方法,教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相对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大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深度,使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引导学生从深层角度挖掘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针对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标准强调要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大单元教学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方法。

第四,有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大单元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根据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过程,设计更加高效的教学流程。这有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原则

为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更加高效地组织大单元教学,教师应遵循大单元教学的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开展大单元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弥补课时教学中的“碎片化”问题。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在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应立足于整体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将“碎片化”的知识加以连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二,生本性原则。建构主义理念在大单元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理念强调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赖于主动建构。因此,教师组织大单元教学时应遵循生本性原则,立足于学生立场思考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经验,并将其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此外,在生本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

第三,发展性原则。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符的教学模式,也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实施。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也需要随之更新理念和方法。因此,教师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及时对教学过程加以改进。

第四,序列化原则。在大单元教学这样一项系统性的教学活动中,序列化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序列化原则的指导下,要保障教学流程的有序性,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整体来看,大单元教学需要认真思考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将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学习结果的评估等基本流程,突出整个教学过程的递进性。

三、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设置单元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大单元教学这样一项系统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借助目标保障后续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并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为教学活动的进行指明方向。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应从整体视角思考,本单元内容的上位知识包括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内容。为了有效组织后续的大单元教学活动,教师结合相关内容,设置了以下几项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依托真实的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小数加与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口算。第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概括等方法,对小数加减法知识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对小数和整数的加、减法的算法以及算理进行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深入探究的能力。第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使学生感受小数加、减法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借助上述目标,突出了大单元教学的重点,并使学生明确了后续学习活动的方向。

(二)创设单元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抽象性特征,导致部分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大单元教学中,数学学习的复杂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削弱学习主动性。为此,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可以尝试创设单元情境,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这样能够增强单元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比如,在《可能性》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简单的随机现象进行初步感受,使学生学习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趣味游戏进行了单元内容的导入。在这个游戏中,前后桌的学生可以一起抛硬币,并猜测哪个面朝上。连续抛三次硬币,猜对数量最多的人获胜。此外,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来看,教师将本单元内容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学生需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列举游戏中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回忆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并列举相似的简单随机事件。这种方式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初步感受了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是有效的方法。

(三)提供单元任务,引导整体建构

在大单元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遵循生本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为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启发学生立足于整体视角进行大单元内容的建构。教师可以结合大单元内容设计单元任务,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与探究。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帮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的上位概念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认识等内容。运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同时,教师立足于整体视角,着眼于相关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如:①长方形与正方形有怎样的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分别有怎样的特点?③利用剪切、移动、拼接等多种不同的方法,能否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转化之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存在怎样的联系?能否根据这种联系对多边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了思考以及动手探究。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探究方案,并从中选择了最优方案。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在大单元探究中对相关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与教师的直接讲授相比,学生在探究当中获得的认识往往更加深刻。

(四)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单元内容

开展大单元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弥补“碎片化”学习的缺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系统且全面的认识。所以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单一的文字性总结很难直观呈现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构更加清晰与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体建构。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在大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法与除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初步探究后,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比如,有学生将“小数乘除”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引出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等几个分支;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完善了思维导图的内容。比如,针对“小数乘整数”,学生引出了计算方法、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几个分支。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应帮助学生以比较清晰的方式呈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完整。

(五)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指导

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班级中的学生具有比较相似的年龄特征,但并不是指学生的成长轨迹是同步的。相反,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在各自水平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进步。

教师为了在大单元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指导,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常来讲,学生的数学水平会受到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全面分析学生的表现,从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学习任务。比如,针对学习能力暂时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寻找小的切入点,并且要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点。而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要立足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设计一些综合性的考查任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不断改变。为此,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要及时对分层指导策略加以调整。总之,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是必要的。

(六)开展实践活动,迁移单元知识

知识的迁移应用是大单元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知识迁移环节中要避免仅仅设计书面任务,而是要准确把握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特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依托生活背景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利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在此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种统计表和统计图。因此,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将相关的统计知识进行了融合,引导学生对不同统计工具的特点以及应用方法进行了对比。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活中有非常丰富的数据,这些数据只有经过分析才具有价值。所以引导学生完成课内学习后,教师除设计一些典型的书面问题之外,还鼓励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实践活动,对生活当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并分析可以利用怎样的统计工具加以分析和解决。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七)改进评价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为了持续促进大单元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需要通过有效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其作为改进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要对评价环节进行适当调整,发挥评价环节的反馈与调节功能,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

首先,基于生本性原则的要求,教师在评价环节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以及学习经验的分享。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相互评价。其次,教师要注意多角度评价。教师在评价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从学习成果、学习习惯、学习专注度等多个角度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要重视阶段性评价。也就是说,教师要记录学生在每次大单元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通过阶段性的对比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契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梳理出有益的教学经验,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郑春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21(28):6-7.

[2]罗海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J].第二课堂(D),2021(9):23-24.

[3]王素旦.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建构策略[J].江苏教育,2021(26):45-48.

[4]刘蕊.浅谈在大单元视域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研究策略[J].学周刊,2021(10):29-30.

[5]潘香君.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课堂类型[J].教学与管理,2020(23):53-56.

[6]赵夏丰.核心素养下的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