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五谷虫;银屑病;免疫应激;补体活化;炎症反应
银屑病(PSO)是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全球发病率2%~3%,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全身局限或广泛分布[1, 2]。PSO是由多种细胞及因子共同作用介导的免疫紊乱[3],机体发生过度免疫反应,B细胞过度分化成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4, 5],IgG、IgM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经典途径,产生补体成分3a(C3a)和补体成分5a(C5a)[6],C3a/C5a与其受体结合诱导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7, 8],最终导致PSO皮损。
中药五谷虫又名蝇蛆,为丽蝇科常见医学昆虫丝光绿蝇或其近缘动物的幼虫或蛹壳。五谷虫始载于《本草纲目》,列于虫部第四十卷,其味咸、甘,性寒,归脾、胃经,具有清热、消滞、除疳等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去热、治热病、治臁烂等[9]。研究表明,五谷虫中所含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类、脂肪酸类、甲壳素类等,并发现其具有调节免疫、抗炎、促创面愈合及组织重建和再生等药理作用[10],且其是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首批、唯一的医疗用昆虫[11]。然而,目前五谷虫治疗PSO的研究较少,通过免疫应激-补体活化途径治疗PSO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咪喹莫特(IMQ)乳膏诱发构建PSO小鼠模型,研究五谷虫调控免疫应激-补体活化途径治疗PSO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SPF级雄性C57BL/6小鼠36只,6~8周龄,体质量20~25 g,购自成都达硕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川)2020-0030]。小鼠分笼饲养,温度22±2 ℃,湿度55%~75%,光照12 h昼夜周期循环,自由饮水、摄食,所有小鼠在实验前先适应环境1周。本实验符合动物实验伦理规范,经陕西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伦理批号:SUCMDL20240124001)。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五谷虫软膏(实验室自研),IMQ乳膏(明欣利迪),本维莫德乳膏(欣比克),凡士林乳膏(昭诺);IgG、IgM、血清总补体(CH50)、补体成分1s(C1s)、补体成分3(C3)、C3a、补体成分5(C5)、C5a、IL-23、IL-17A、TNF-α ELISA检测试剂盒(酶联生物);锌合金数显卡尺(上海美耐特实业有限公司);恒温摇床(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酶标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小鼠PSO模型及分组 36 只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五谷虫低剂量(1.25%)、中剂量(2.5%)、高剂量(5%)组,本维莫德(1%)组,6 只/组。实验第0 天将小鼠背部皮肤脱毛,24 h 后在正常组小鼠背部皮肤及右耳耳廓内外侧涂抹凡士林乳膏,1次/d,连续8 d;其他各组小鼠背部皮肤及右耳耳廓内外侧涂抹IMQ乳膏,1 次/d,连续8 d。实验第4 天起,给药组小鼠背部皮肤及右耳耳廓内外侧涂抹IMQ乳膏,4 h前、后涂抹不同剂量五谷虫和本维莫德乳膏,2 次/d,连续5 d。
1.2.2 MPASI 评分法 采用改良的MPASI 法评估小鼠背部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皮损面积评分将小鼠分为头部、上肢、躯干、下肢、尾部共5个部分,拟定分别占据体表总面积的20%、10%、50%、10%、10%,采用Ah、Au、At、Al、Ae表示小鼠各部分皮损占相应皮肤表面的波及程度,采用0~6分的七级评分法表示。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以红斑、浸润、鳞屑进行描述,采用0~4分的五级评分法表示。在MPASI分值计算中,因模型为小鼠背部药物刺激诱导建模,皮损主要局限于小鼠的背部,即躯干部位,其余结构的皮损均为0,所以计算小鼠的MPASI分值应为躯干部的红斑(E,0~4分)、浸润(I,0~4分)、鳞屑(D,0~4 分)与躯干所占总体表面积的系数(50%)和躯干部累及皮损的面积比例(A,0~6 分)的乘积,即MPASI=0.5(Et +It+Dt)At,其最小值为0 分,最大值为36分(表1)。
1.2.3 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厚度 实验第1、9天,游标卡尺测量小鼠右耳耳廓厚度,测量3 次取均值,测量时尽量选择靠近耳缘部位的耳中部皮肤,避免测量耳根部皮肤褶皱引起实验误差。耳廓肿胀厚度增加量(mm)=第9天耳廓厚度(mm)-第1天耳廓厚度(mm)。
1.2.4 HE染色检测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 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和右耳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厚4 μm切片,HE染色后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评估PSO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过度角化、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肥厚、表皮波浪状起伏并向真皮下延伸,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
1.2.5 观察小鼠抓挠行为学 通过观察小鼠10 min内抓挠次数判断各组小鼠皮肤的瘙痒严重程度。将小鼠置于透明观察笼中,适应10 min后,在安静环境下持续拍摄记录小鼠10 min内的挠痒情况,统计小鼠抓挠次数。小鼠举起前后爪、用嘴咬、挠耳朵连续抓挠造模区域1次或多次,然后将前后爪落在地上或收回时代表1次抓挠结束。前后爪、用嘴咬抓挠涂抹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皮肤不进行计数。
1.2.6 计算小鼠脾脏指数 称量小鼠体质量,分离得到的脾脏,去除周围多余组织,于生理盐水中清洗去除血污,滤纸吸干水分,电子天平称量脾脏质量,计算脾脏指数。脾脏指数=脾脏质量(mg)/小鼠体质量(g)。
1.2.7 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小鼠组织肥大细胞数量 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厚4μm切片,用甲苯胺蓝染色后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肥大细胞数量并计数。
1.2.8 ELISA法检测 小鼠眼眶采血,室温静置30 min后,3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血清收集于1.5 mLEP管中,取1.2.4、1.2.7 剩余小鼠背部皮肤组织,-80 ℃保存。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分别检测免疫应激(IgG、IgM)、补体活化(CH50、C1s、C3、C3a、C5、C5a)、炎症反应(IL-23、IL-17A、TNF-α)相关因子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8.0.2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Sidak法,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五谷虫降低PSO小鼠MPASI评分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造模处皮肤皮损肥厚,出现较多鳞屑且有红色斑痕,皮肤损伤严重,MPASI评分升高(Plt;0.001,图1);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低、中、高剂量及本维莫德组小鼠皮肤损伤均有缓解,皮损组织厚度变薄,鳞屑和红色斑痕减少,MPASI 评分降低(Plt;0.001,图1),五谷虫疗效呈现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2.2 五谷虫减少PSO小鼠耳廓肿胀厚度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造模处右耳耳廓出现较多鳞屑,耳廓肿胀厚度增加(Plt;0.001,图2);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低剂量组,中、高剂量及本维莫德组小鼠右耳耳廓鳞屑减少,耳廓肿胀厚度减少(Plt;0.05,图2),五谷虫疗效呈现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2.3 五谷虫改善PSO小鼠背部皮肤和右耳组织病理学变化
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和右耳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图3),正常组表皮结构完整清晰,表皮层较薄,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紧密;真皮内胶原纤维交错排列,胞质红染、均匀;结缔组织与脂肪层结构清晰可见;皮下肌层肌纤维排列整齐,体积大小均一,细胞核形态正常,核仁多分布四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角质层过度角化、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消失,表皮层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起伏,真皮层单核及多核细胞浸润,乳突上顶。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低、中、高剂量及本维莫德组角质层过度角化、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消失,表皮层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起伏,真皮层单核及多核细胞浸润,乳突上顶等情况均有所改善。
2.4 五谷虫改善PSO小鼠抓挠行为学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肤瘙痒程度严重,精神烦躁不安,抓挠、撕咬、舔舐造模区域皮肤等行为次数增多(Plt;0.001,图4);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低剂量组,中、高剂量及本维莫德组小鼠的皮肤瘙痒程度得到改善,抓挠、撕咬、舔舐造模区域皮肤等行为次数减少(Plt;0.01,图4),五谷虫疗效呈现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2.5 五谷虫降低PSO小鼠脾脏指数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颜色变黑,体积肿大明显,脾脏指数升高(Plt;0.001,图5);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低、中、高剂量及本维莫德组小鼠脾脏体积明显缩小,脾脏指数降低(Plt;0.001,图5),五谷虫疗效呈现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2.6 五谷虫减少PSO小鼠组织肥大细胞数量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增加(Plt;0.001,图6);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低剂量组,中、高剂量组及本维莫德组小鼠组织肥大细胞浸润情况改善,肥大细胞数量减少(Plt;0.01,图6),五谷虫疗效呈现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2.7 五谷虫降低PSO小鼠免疫应激相关因子水平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IgG 水平升高(Plt;0.001),IgM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7);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高剂量及本维莫德组小鼠血清IgG水平降低(Plt;0.01,图7)。
2.8 五谷虫降低PSO小鼠补体活化相关因子水平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CH50、C3、C5 水平降低(Plt;0.001,图8A~C),C1s、C3a、C5a 水平升高(Plt;0.001,图8D~F);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高剂量组小鼠血清CH50、C3、C5 水平升高(Plt;0.01,图8A~C),C1s、C3a、C5a 水平降低(Plt;0.05,图8D~F);本维莫德组小鼠血清CH50、C3 水平升高(Plt;0.05),C5 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8A~C),C3a、C5a水平降低(Plt;0.05),C1s 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8D~F)。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组织C1s、C3、C3a、C5、C5a水平升高(Plt;0.05,图8G~K);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高剂量组小鼠组织C1s、C3、C3a、C5、C5a水平降低(Plt;0.05,图8G~K);本维莫德组小鼠组织C1s、C3a、C5a水平降低(Plt;0.05),C3、C5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8G~K)。
2.9 五谷虫降低PSO小鼠炎症反应相关因子水平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IL-23、IL-17A、TNF-α水平升高(Plt;0.01,图9);与模型组相比,五谷虫高剂量及本维莫德组小鼠血清IL-23、IL-17A、TNF-α水平降低(Plt;0.05,图9)。
3 讨论
中医称PSO为“白疕”,多因情绪不畅或饮食失节、素体阳热偏盛,加之外感邪毒,毒热入血而发病,临床辨证多从血论治。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记载,PSO病机发生发展在“血热”的基础上,与“毒”“瘀”“虚”密切相关,热邪壅盛产毒,久病入络成瘀,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本质为虚,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和气血为主要原则[12]。五谷虫其味咸、甘,性寒,具有清热,消滞等功效[9],可能通过清血之热毒,化络脉之瘀,从而发挥治疗PSO作用。
研究表明,五谷虫在慢性创面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在清创的同时还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补体活化、抗炎等作用[10]。五谷虫提取物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干扰素-γ(IFN-γ)、IL-17A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显著缓解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的皮肤炎症,提示五谷虫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13]。五谷虫可通过升高环腺苷酸抑制人单核细胞的促炎症反应,也可以抑制多种中性粒细胞促炎症反应[14]。五谷虫分泌物可抑制促炎介质和补体系统组分的产生和表达,并可抑制嗜中性粒细胞向创面区域迁移。研究结果证实五谷虫分泌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创面炎症反应,抑制组织分解从而共同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15]。
PSO皮疹好发于头皮、背部和四肢伸侧,典型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附白色、银白色鳞屑[2]。采用改良的MPASI法评估PSO小鼠皮损严重程度。研究表明,给予IMQ连续诱导8 d,造模完成时小鼠表现出典型的PSO皮损特征,MPASI评分较正常组显著升高[16]。本研究结果显示,连续8 d 给予IMQ后,小鼠造模区域皮肤红斑、浸润、鳞屑等皮损症状显著增多,MPASI评分显著升高,提示IMQ成功诱导出小鼠严重PSO样皮损症状;给予五谷虫治疗后,小鼠造模区域皮肤红斑、浸润、鳞屑、皮损面积等皮损症状明显减少,MPASI 评分显著降低,且存在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并不劣于本维莫德,提示五谷虫具有一定治疗皮肤损伤效果,可能与其具有促创面愈合及组织重建和再生功效有关。
IMQ诱导的PSO小鼠模型可模拟与人类相似的PSO病程及组织病理学症状,如表皮增生、角化不全、棘层肥大、组织增厚等[17]。故本研究采用IMQ诱导小鼠PSO模型。本研究显示,给予IMQ后,PSO小鼠造模区域皮肤出现角质层过度角化、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消失,表皮层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起伏,真皮层单核及多核细胞浸润,乳突上顶等病理变化,耳廓肿胀厚度显著增加,这与Zheng 等[8]采用IMQ诱导小鼠PSO模型病理结果一致,提示IMQ成功诱导出小鼠PSO模型;给予五谷虫治疗后,PSO小鼠造模区域皮肤病理变化均得到有效改善、耳廓肿胀厚度显著降低,且存在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并不劣于本维莫德,提示五谷虫具有一定改善PSO组织病理变化效果,可能与其抗炎功效有关。
临床研究表明64%~97%的PSO患者主诉瘙痒,且呈周期性、泛发性的特点[18]。给予IMQ诱导小鼠PSO模型,记录小鼠10 min内的抓挠次数,发现模型组小鼠抓挠次数较正常组显著增多;给予药物治疗后,给药组小鼠抓挠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减少,瘙痒症状缓解[19]。本研究显示,给予IMQ后,PSO小鼠抓挠、撕咬、舔舐造模区域皮肤等行为明显活跃且抓挠次数显著增加,提示IMQ诱导可导致小鼠皮肤瘙痒;给予五谷虫治疗后,PSO小鼠抓挠、撕咬、舔舐造模区域皮肤等行为明显减少,抓挠次数显著减少,且存在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并不劣于本维莫德,提示五谷虫具有一定止痒效果,可能与其具有清热功效有关。
脾脏可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脾脏指数的升高,说明机体炎症免疫反应激活了脾脏细胞增殖,在某种水平上反应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20]。IMQ诱导的PSO小鼠脾脏明显肿大,脾脏指数显著升高;给予药物治疗后,给药组小鼠脾脏指数显著降低[21]。本研究显示,给予IMQ后,PSO小鼠脾脏明显肿大,脾脏指数显著升高,提示IMQ诱导了PSO中免疫功能异常症状,可以使免疫系统亢进;给予五谷虫治疗后,PSO小鼠脾脏体积明显缩小,脾脏指数显著降低,且存在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并不劣于本维莫德,提示五谷虫具有一定抑制免疫系统亢进效果,可能与其具有免疫调节功效有关。
肥大细胞是天然免疫细胞[22],作为PSO皮损中最先出现的细胞,疾病初期时大量堆积于毛细血管周围,当被激活后可诱导产生PSO皮损。给予IMQ诱导小鼠PSO模型,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水肿情况严重,肥大细胞数激增;给予药物治疗后,给药组小鼠水肿情况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轻,肥大细胞数减少明显,浸润情况改善[23]。本研究给予IMQ后,PSO小鼠背部皮肤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提示IMQ诱导PSO中肥大细胞过度激活;给予五谷虫治疗后,肥大细胞浸润情况显著改善,数量显著减少,且存在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并不劣于本维莫德,提示五谷虫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激活而对PSO发挥治疗效果。
IgG、IgM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具有激活补体、免疫调节等功能。通常情况下IgM产生早,一经机体免疫应答,快速产生,维持时间短,消失快,血液中检测阳性可作为早期免疫应答的指标。IgG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维持时间长,消失慢[24]。IgG、IgM均可激活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25]。PSO患者血清IgG的水平值比正常人群要高;而IgM的水平值报告不尽一致,可能与受试人群及PSO发病进程有关[24]。本研究显示,给予IMQ后,PSO小鼠血清IgG水平显著升高,IgM水平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IgM是早期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抗体,随着疾病进展,因消耗增多而逐步下降,IgG的升高可以反应炎症反应一直存在,免疫反应持续激活,提示IMQ通过升高IgG水平诱导了PSO中免疫应激症状;给予五谷虫治疗后,PSO小鼠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提示五谷虫具有一定抑制免疫应激作用。
补体是皮肤免疫系统中体液成分的重要物质,被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参与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发展。CH50 反映补体固有成分C1~C9 的综合水平,临床上主要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补体活化、被大量消耗会导致补体成分减少,引起CH50 降低,可用于评估补体系统是否被激活[26]。C3、C5是补体活化过程中发挥生物学功能重要的补体成分,且C3在补体中含量最多。当机体补体系统发生异常或过度激活后,C3、C5裂解产生大量过敏毒素C3a、C5a促进PSO的发生发展。补体裂解产物C3a、C5a的产生情况可以反映补体的活化程度[27]。补体活化引起大量C3裂解为C3a,C5裂解为C5a,C3、C5含量下降,导致CH50含量下降,补体活化产物C3a、C5a含量升高[28]。本研究显示,给予IMQ后,模型组小鼠血清补体活化相关因子CH50、C3、C5水平显著降低,C1s、C3a、C5a水平显著升高;组织补体活化相关因子C1s、C3、C3a、C5、C5a 水平显著升高。这提示IMQ使大量C3裂解为C3a,C5裂解为C5a诱导了PSO中补体活化症状,对于PSO患者组织C3 升高,有研究[29]用直接免疫荧光(DIF)法证实PSO患者皮损中有免疫沉积物,在皮肤角质层内存在抗原-抗体-补体反应,推测PSO患者组织C3升高可能是因为血清C3沉积皮损处造成的。对于PSO患者组织C5升高,C5也可沉积于皮损处[30]。综上所述,PSO患者组织C3、C5升高可能是由于血清C3、C5沉积皮损处造成的。本研究给予五谷虫治疗后,PSO小鼠血清CH50、C3、C5水平显著升高,血清C1s、C3a、C5a 水平显著降低;组织C1s、C3、C3a、C5、C5a水平显著降低,提示五谷虫具有一定抑制补体活化效果。
部分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被认为是PSO发病的核心[31]。C3a和C5a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诱导多种细胞分泌IL-23、IL-17A、TNF-α等炎性因子参与炎症调节,影响PSO的发生发展。给予IMQ诱导,PSO小鼠血清IL-23、IL-17A、TNF-α水平显著升高;给予药物治疗后,给药组小鼠血清IL-23、IL-17A、TNF-α水平显著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显著减轻[32]。本研究显示,给予IMQ 后,PSO 小鼠血清IL-23、IL-17A、TNF-α水平显著升高,表明血清炎性因子处于激活状态,提示机体炎症反应程度较重;给予五谷虫治疗后,血清IL-23、IL-17A、TNF-α水平显著降低,提示五谷虫具有一定抗炎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五谷虫对IMQ诱导的PSO小鼠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五谷虫抑制IMQ诱导机体过度免疫反应引发的高IgG水平,进而抑制IgG激活补体系统经典途径,从而抑制大量C3、C5 裂解产生过敏毒素C3a、C5a 与其受体结合促进炎症反应,降低促炎因子IL-23、IL-17A、TNF-α的释放,降低PSO 小鼠体内免疫应激、补体活化及炎症反应水平,最终发挥PSO治疗作用。本研究初步阐明了五谷虫调控免疫应激-补体活化途径治疗PSO 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五谷虫治疗PSO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