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2024-12-11 00:00:00王焜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潮水蝙蝠月光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文化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传统教学通常都是由教师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不足,很难深刻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逐步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从问题入手,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提升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

一、疑问初探,激活思维

思维的激活是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作为问题导向教学的起始环节,疑问初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能够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当学生开始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他们的大脑就开始积极运转,尝试寻找答案,从而为深入学习打开思维的大门。

以《观潮》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播放一段潮水涌动的视频,那波澜壮阔的景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对潮水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呢?”有的学生好奇地问:“潮水为什么会这么大?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有的学生则疑惑地说:“我看潮水好像很有规律,它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涨的吗?”还有的学生则联想到了课文,提出问题:“课文里描写的潮水和我们看到的视频上的潮水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将学生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给予了肯定:“你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观潮》这篇课文,去寻找答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都格外认真。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着潮水的景象,试图将课文中的描述与视频中的画面结合起来。每当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他们都会主动地举手提问,或者与同桌进行讨论。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疑问初探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步骤。它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思维的火花在疑问中开始闪烁。这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为深入解读文本打下基础。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进入后续的学习环节,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二、追问细节,剖析文本

文本中的细节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把握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文本蕴含的知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疑问初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追问细节能够促使学生将注意力聚焦文本的局部,如字词的特殊用法、语句的修辞手法、段落的结构安排等,深入剖析文本,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阅读习惯和精准的文本分析能力。

以《走月亮》一课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引导他们关注文本中的细节。首先是字词方面,教师可以提问:“文中出现了‘明亮的月光’,为什么作者不用‘皎洁的月光’呢?这两个词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回答:“‘明亮’侧重于光的强度,强调月光很亮,能让周围的一切清晰可见,而‘皎洁’更多地体现月光的纯净洁白,作者在这里用‘明亮’可能是想突出月光下整个环境的清晰感。”接着,教师针对语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问:“大家看‘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呢?”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这是一种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溪水本来只能流淌,在这里却能流淌香味和月光,让我们能感受到那种静谧美好的氛围,仿佛能闻到香味,看到月光在溪水中流淌的样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的结构安排:“大家注意观察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发现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后,发现文章的段落是按照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路线来安排的,从溪边到田埂,再到果园等地方,这样的结构安排能让读者跟着作者的脚步,感受到一路上的美景和浓浓的亲情。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追问细节在文本剖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让学生从宏观的文本理解深入微观的细节把握,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细节,提高了文本分析能力,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艺术价值。

三、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零散地获取知识,如果不将这些知识加以整合,就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和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蝙蝠是如何在黑暗中飞行的”“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如同散落的珍珠,教师需要用一根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点?能试着把它们列出来吗?”学生纷纷拿出笔记本,开始梳理和归纳所学的知识。有的学生写道:“我们研究蝙蝠飞行的特性,蝙蝠能发射超声波、接受回声来判断前面的障碍物及猎物。”有的学生写道:“雷达是通过电磁波和接受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判断目标的位置及距离的。”有的学生写道:“蝙蝠飞行的原理给了科学家启发,科学家发明了雷达……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这几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怎样的?它们组成了一个怎样的知识体系?”学生分组讨论,渐渐地明白了蝙蝠飞行的原理就是自然界一种奇妙的现象,科学家经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发明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的原理是有关联的,它们均遵循回波定位这一基本原则。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中获取的零散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架构与脉络有更清楚的了解。

综上所述,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还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商城路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潮水蝙蝠月光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潮水的秘密
月光改变了我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11-27 05:47:46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蝙蝠
静与净
南方文学(2016年3期)2016-06-12 13:55:17
蝙蝠女
蝙蝠在黑暗处如何捕食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