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送别类古诗。小学生受年龄影响,不容易理解诗人在送别诗中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在一些古诗文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送别的场景,体现了作者的送别意识。这些送别诗感动的不仅是作者自己,也打动了无数有过送别经历的人。心中留存的送别意识被诗中表达的情感唤醒,人们通过吟诵获得新的体验。这就是送别诗比起其他诗作更容易流传的重要原因。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描写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离别场景的诗,其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了以酒作别者心头的千言万语,最能体现古人特别珍惜离别之情,适合人们在大多数的离别宴上吟诵。
送别类古诗的主题相同,但是每首诗所表达的具体感情是千差万别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品读,了解作者送别的缘由,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
有的送别诗体现出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述的离别发生在开元盛世。有的送别诗体现出诗人所处的环境,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中的“寒雨连江”“平明”“楚山”“孤”等,既写到了送别的气氛、时间、友人的去向等,又强调了当时环境中诗人送客的心情,还表达了自己拥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尚情操。有的送别诗体现出诗人的人生经历,如高适的《别董大》,诗句中的“千里黄云”“北风吹雁”就暗示诗人与送别对象所处的境况。还有的送别诗体现出诗人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赠汪伦》,诗中就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盛赞了二人经历此番交往结下的情谊。
送别诗中诗人丰富的情感,总是渗透在字里行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关键词,进行咀嚼、揣摩、赏析,充分感受诗人最真挚、深厚的情感。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语就是值得品读的关键词,诗人对送别的友人的敬仰与惜别之情,尽蕴含在这些具有诗意的词语中。“孤帆”之“孤”,是在百舸争流的万里长江之上所见,本应有无数的帆影往来穿梭,但在诗人眼中竟然只有友人孟浩然所乘坐的船帆在远去,足见孟浩然在李白心目中具有其他人无法替代的独特地位,也说明这个“孤”不是孤独之意。“碧空尽”之“尽”,字面上看是消失的意思,指载着孟浩然远去的帆船连影子都看不见了,但诗人依然在看着帆船消失的方向,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人虽然看不见了,但情谊仍然在,而且没有尽头,永远留存在诗人心底。“唯见”之“唯”,粗略地看去是说诗人只看见江水一直流向天际,实际上强调的是诗人送别的时间很久,友人早就看不见了,诗人还伫立江边,目送江水向东流,而那源源不断流向远方的江水,正如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一样。
在送别类古诗中,有许多经典的送别意象值得细细品读,如杨柳、芳草、长亭、明月、美酒、阳关古道等。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送别意象进行品读,从中读出诗人的情感。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就出现了多个送别意象。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从字面上看,“柳色新”是写早晨的细雨把柳树的叶子洗得很青翠,实际上是作者借“柳色”这一古已有之的送别意象来表达“挽留”之意。在第三、四句诗中,连续出现了送别意象“酒”“阳关”,在以酒作别的场合中,往往含有“把一切化在酒中”,自然也包含惜别、祝福、珍重等情谊;而“阳关”这一意象,寄托着将士对和平的向往与在边关立功的志向,也是常见的离别意象。多个离别意象的叠加,使得全诗的离情别意有浓得化不开的感觉。
总之,在小学送别类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送别意识、送别情感、送别意象等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读出诗人抒发的真挚情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南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