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表达,通常是指将阅读、表达中两个或多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新的观点、思想、形象、形式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叙事类文本适宜作为创意表达实践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叙事类课文作者的创意表达内容、形式、方法,树立创意表达意识,形成创意表达能力,丰富创意表达路径。
小学生的创意表达训练必然从阅读中学习,从作者创意表达的基本方法、路径开始学习,重点是语言方面的创意表达,为自己尝试创意表达打下基础。
1.在充分感知中习得语言创意
在叙事类文本中,学生通过充分阅读文本语言,深入品读、揣摩、咀嚼文本中有创意的语言表达,才能感知文本语言的表达之妙,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方法;经过表达训练,使其逐渐融入自己的语言模式,提升表达能力。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是第二学段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指向的就是课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而有新鲜感的词句,实际上在文本中就属于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互相交流,说一说为什么自己觉得这个词句有新鲜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两个长句子,一是“早晨,从山坡上,从……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二是“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动了……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让学生读一读,互相交流自己对两个长句子的感受,学生基本上能够确定两个句子带有排比句的特点;可是排比句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过一些,所以这两个长句子并没有作为有新鲜感的词句进入学生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两个长句子在表达上的秘妙:前一个长句子中,几个相同的句子好像排队一样;后一个长句子中,其他的句子都是围绕“十分安静”这个中心进行叙述的,就像围坐在“十分安静”周围一样。学生从中认识到排比句有“排着队”和“围着坐”的两种情形,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内容)分别练写,就能够为在习作中写出有创意的排比句打下基础。
2.在角色体验中重视语言创意
在叙事性文本中,人物是作品中最活跃的因素,这种活跃体现在人物经常有自己的活动,既包括外在的言行,又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而人物描写往往是文本中具有典范意味的精彩表达,适合学生模仿学习。这种模仿学习,需要以角色体验为前提,学生才能在身临其境中经历有创意的表达实践。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在这一寓言作品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有很强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那个陶(铁)罐,你会怎么与对方交流呢?”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有了创意表达的空间,学生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融进角色的语言,形成与文本故事不同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就属于有创意的语言表达。
创意表达的基础是语言运用。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适合通过模仿训练积累语用经验。在叙事类文本中,与语言运用有关的内容表达、文本结构、表达方式等,学生都需要从文本范例中吸收表达智慧,形成属于自己的创意表达技巧。
1.品味独特表达
在学生学习的叙事类课文中,有独特表达的语言运用比比皆是,它们都是学生品读和学习的对象。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花钟》,作者在课文的第1自然段中描写的9种花开放的姿态,就值得学生仔细品味,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作者表达花开放的姿态与动作的词语进行品读:从姿态上看,“笑脸”“含笑一现”“从梦中醒来”“在暮色中苏醒”,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从动作上看,“欣然怒放”“舒展花瓣”“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也有拟人的意味。值得进一步品读的是,作者描写9种花的开放,运用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有细微的变化,丝毫没有重复感。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秘妙之后,就可以选择有多种花开放的环境进行仿写活动,采用拟人手法,让花的开放显得更加迷人。
2.关注多样表达
叙事类文本在写人与物时,往往要通过多件事来体现人与物的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构段方式。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白鹅》,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多个自然段从不同层面描写了白鹅的高傲。在1—2自然段中,作者概括介绍白鹅是一个叫声、步态、吃相都很高傲的动物;之后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依次描写了白鹅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吃相高傲的具体表现。学生阅读文本,对白鹅的高傲有了清楚的认识,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自然段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开头先用一个总起句,后面再用具体的事例分别进行介绍;不同点是,作者描写白鹅的叫声、步态高傲时,主要是站在客观立场上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进行表达的,作者描写白鹅的吃相时,主要是站在主观立场上进行具体描述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特点用多个自然段进行描写,然后互相评价,看看谁的描写体现了创意特色。
3.重视结构形式
在叙事类文本中,小学生学习创意表达最难的还是文本的独特结构。这种独特表达,不仅仅是结构形式上的创新,还强调内容与形式的有效匹配。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本结构应是学生常见且能够运用的结构形式,如总分总等,学生经过训练才能够掌握文本的结构形式。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匆匆》,作者为了表达对时间逝去的感叹,在文章中采用了反复与呼应的结构方式,即在文章的首尾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句进行强调,行文中间则反复描写日子匆匆而去不曾留下痕迹的事情。这样的结构方式与作者要表达的主题高度匹配,相得益彰。在习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选择一些感人的素材,借助反复和首尾呼应的方法进行表达,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在小学叙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文本中的创意表达方式,逐渐提升创意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溱东镇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