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纷扰喧嚣的世界里,文学如同一泓清泉,滋润着渴望知识与美的心灵。傅闵睎,便是那泉边的守望者,她用热情和智慧,探寻着文学的圣洁与纯粹。
自幼沉浸在书海之中,闵睎的心灵被无数经典文学所滋养。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诗歌到戏剧,她的脑海中存放了各种文学作品。她如同一位朝圣者,跋涉在文字的沙漠中,不停寻找着知识的绿洲。
她对文学的热爱,如同星辰对夜空的执着,永不熄灭。她说:“从小在父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阅读就有浓厚的兴趣。上小学,常常因上课看书而受到责罚,如今,热爱不减当年,只是找寻到了多个时间段阅读,比如午休时间、饭后消化走路的10分钟等碎片化时间,都可以见缝插针地阅读。”寒暑假更为她的文学阅读大开方便之门。
她对文学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字面阅读上,更在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她深入体会作者的意图,体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能力让她的日常写作游刃有余。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小说告诉她如何用理性构造世界,用感性填充世界;散文教导她如何用平凡的方块字创造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唯美境界;传记则告诫她如何从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乘着伟人的精神之舟抵达伊甸园……
她将生活的点滴,化作跳跃的文字,编织成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比如《白鹿源》《为爱而生》《生命一隅》《灵魂交易》《浣熊洗衣店》……作品中,有对季节更替的细腻描绘,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也有对自我成长的不断反思。她用笔记录下每一次旅行的足迹,每一次情感的波动,每一次思想的火花。在《爷爷的菊花拨动了我的心弦》一文中她写道:
爷爷从不用华丽的器皿做花盆,他坚持用随处可见的泥瓦盆。爷爷说:“菊花是美的,泥瓦盆是最朴实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在朴实中开花结果的。”
她借爷爷的生活故事,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也给读者预留了诸多思考的空间。
她的语言,如同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能够映照出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同样在《爷爷的菊花拨动了我的心弦》一文中,她写道:
似水流年,谁能守住不变的容颜?谁能留住似花的年岁?晨钟暮鼓,盈盈一梦。经年的斜风细雨,往事终散,一切随风。但我知道,爷爷从未离去……江南烟雨如画,无数菊花在细雨中模糊成剪影,我长大了,爷爷却永远留在原地,走出了时间。
如此文字,清新淡然,是带有她强烈感情色彩的精神世界,她用诗情洋溢的语言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祖父小传》中,她又如是写道:
每日往返于植物园与工作单位,边学理论边实战演练。随技艺精进,始喜侍花,犹喜菊,家中亦栽数株。以泥瓦盆栽之,亦为家中一景。祖父常邀吾父及吾观之,笑曰:“美在天成,无须粉饰。”
通篇小传文字典雅,古色古香,在言简意赅的语言背后寓意深刻,韵味悠长。
闵睎不仅自己沐浴在文学的阳光下,更愿意将这份温暖分享给其他的人。她跟同学分享: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话——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它提供给我们看待事物的全新视角,总能在遭遇挫折时激励我们。她还想告诉同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是阅读的提升。每一个人的思想都需要足够的语料填充、锤炼 ,方能显出真金本色,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笔端方能流泻出华美篇章。而对于同学普遍存在的没有好的写作素材的问题,她也有办法,如生活中亲眼所见的人和事、电视中的热点新闻等。除这些常见的之外,还有她独特的创作方法——遐想:将脑海中突然出现的几个词语串起来会变成什么样?让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和那个故事里的人物跨次元相识,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位墨香里的守望者,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诠释了文学的无限魅力。她的生活,就是一曲由文学和现实交织而成的交响曲。她用文学的韵律,调节着生活的节拍,使之和谐而富有节奏。最后,她有一句话送给同样爱阅读、爱写作的同学:若生活点滴皆成诗篇,有热爱便不惧岁月漫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