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彩染亮文字

2024-12-11 00:00:00郭红娟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4年12期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使用,除了能构成直观的画面,还能表达细腻的情感,营造特殊的氛围。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色彩渲染的方法,运用丰富的色彩来描绘景物,增强视觉效果,烘托情感氛围。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色彩渲染呢?

同色系渲染。挑选一个颜色贯穿始终,如水墨画中的大片晕染,深浅浓淡,明暗冷暖。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从整体着墨,以紫色为主题色调,但其中的紫又有不同变化,深深浅浅,泛着银光,造出一个紫色的梦幻世界。

对比色渲染,形成强烈对比和视觉冲击。在清冷的底色中涂绘一抹明艳,也可以描绘两种及以上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给人视觉冲击。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鲜艳的春花与嫩绿的春草互相映衬,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多色渲染。不着力描绘色彩,但描写的景物都带有颜色,形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雪是白的,矮松是青黑的,树尖、山尖是白的,天是蓝的,草是暗黄的。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色泽,万物皆有神韵,一切美好而可爱。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色彩表达的意义和唤起的情感是有区别的。写作时,要选择恰当的色彩词汇,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对比。

春满燕园

◎季羡林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似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的春天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作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就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花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点读

春天纵然是桃红柳绿、杏花春雨,但春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欲扬先抑,先荡开一笔,写道“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紧接着却陡起转折“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一抑一扬之间,很容易就把读者的兴趣引到了燕园中人如何栽种春天上来。

作者选取了夜晚年老教师醉心于工作和清晨年轻学子认真学习两个场景来表现春满燕园,窥一斑而知全豹,很有代表性。在写这两个片段的时候,作者很自然把想象中的春景加进去,再现了一幅碧水盈盈、绿柳如烟、繁花压枝、五彩缤纷的繁盛景象,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最引人思考的是作者传达出来的那种信息:只要热爱工作、热爱学习,不管是哪个季节,色彩就在眼前,春天永驻心间。

秋雨

◎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点读

初读这篇文章,有些落寞的味道,唯一萌芽的那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墙角的桂花树。再读此文,细细品来,却看到了生命的向上与希望。蛛丝雨网下除了银灰暗色,还有生命的绿与金黄,它们朦胧地感到新生命的希望。原来蛛丝的轻柔,网到了生命淅沥的脉动,网到了古屋洗礼的沉静,网到了桂叶展现着生命的五彩,网到了灰色的癞蛤蟆与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却依然扑通扑通充满生气。生命如此精彩,世界这样缤纷。

这篇文章准确的色彩运用,精彩的比喻、拟人,首尾一致却内涵有别的文字,灵动鲜活地写出了秋雨的缠绵细密,引发了读者的思绪和感悟。

江行的晨暮

◎朱 湘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地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众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见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二十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平线还有四十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粘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现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色彩的。

点读

全文以“江行”为线索组织材料,将极为普通的码头、江帆、商埠等景物组成了两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文中处处写景,也是处处在写作者的心境。从时间上看这些景物一“暮”一“晨”,从色调上看它们一“暗”一“明”,但文章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基调。黑的江岸、黄色的江水、红色的渔灯……这些景物繁多却不杂乱,层次清晰,色彩鲜明。在景物的变换中,作者的心情由“忧郁”变得有一丝“愉悦”到最后的“明快”起来了。作者描写这些景物及其颜色的变化,表达的是一种对美的赞颂,对生活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