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体验性教学”样态的实践探索

2024-12-08 00:00:00王靓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12期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认知,更要促进学生的体验。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全息体验、全员体验、全程体验,发展学生学习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实施体验性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身体,以便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走向丰富、走向博大、走向深刻。

[关键词] 体验性教学;教学样态;实践探索;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认知,更要促进学生的体验。实际上认知发展与学习体验之间相辅相成,当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认知发展的时候,往往会驱动其有意识地寻找数学体验;当学生在数学体验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数学知识及其运用价值的时候,又会反过来促进其认知发展。从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角度来看,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以及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仅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建构体验性教学,能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打造新的样态。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体验性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协同认知的功能、作用。因此,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通过全息体验、全员体验、全程体验发展学生学习力,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站在教学的角度来看,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则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唤醒学生的认知、学习经验,让学生开展身体力行的学习。面向小学数学的体验性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体验”,而数学体验正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经验、感受、回味与反刍等。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数学体验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支撑”,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思考、操作探究、对话交流等开展“体验性教学”活动[1]。体验性教学既可以是直接经验的教学,又可以是间接经验的教学。直接性体验如具体性体验,间接性体验如替代性体验等。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体验性教学样态谈谈一些实践与收获。

一、全息体验:从多个视角来探索数学学科知识

体验性教学追寻一种通透性、全息性的体验。通透性、全息性的体验可以从两个视角来分析:一是对数学学科知识的通透性理解,二是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全面性感受、把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上追求全息性体验,教师要将学生身体的诸种感官与数学学科知识关联起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心智根植于身体、身体嵌入环境,而学生的学习就是与环境的互动。因此,教师在实施体验性教学时,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身体,以便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走向丰富、走向博大、走向深刻。进一步讲,教师应该加强对体验性教学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分析、归纳、总结、反思活动,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促进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效果的提升[2]。这样的判断实际上指出了体验性教学的精髓,那就是体验性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去获得与数学相关的具身认知,更是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思维,并能够主动地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积极加工。这样的加工过程意味着学生必须打开所有的感知通道,让尽可能多的信息进入体验过程,这才是良好的体验性教学的基本样态,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够支撑学生探索数学学科知识。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能采用简单的“告诉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简单学习,要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以“铺房间地砖”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方砖)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计算中深刻认识、理解“长方形的面积”的内涵: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中包含的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获得了全息性的感受、体验:长方形的长就表示每行多少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表示有多少行,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小正方形的个数。当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了全息感受,就能敞亮自我的思维活动轨迹,就能开启自我的探索路径。

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发现,当学生处于体验性学习状态中,他们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抽象的数学符号,而是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充分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加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纳入自己的长时记忆,让学生在后续的相应情境中调用这些知识。全息体验是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唤醒、激活、应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全面感知。学生只有通过全面感知,才能获得多维的学习体验。实践证明,学生的体验越丰富,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多感官参与、多途径体验能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

二、全员体验:从多元互动中研讨数学学科知识

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不仅是指丰富个体的数学学习体验,更是指丰富群体的数学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在实施体验性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全息体验,更要引导学生全员体验。全员体验是要增进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多维互动是让学生彼此相互对话、共同检视。

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中的“梯形的面积”时,笔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开展全员体验性教学,组织学生从单维走向互动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剪拼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采用倍拼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采用分割的方法等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正是在新知与旧知的比较、链接、启发中,在师生的互动、交往、对话中,学生对“梯形的面积”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刻。全员体验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探究,从而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且感悟数学学科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

全员体验就是要促进学生与各类学习要素互动、对话,就是要让学生分享、共享数学学习体验。全员体验不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深度参与数学学习体验之中,更要求在打造体验性学习样态的时候能够充分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积极要素,并且努力促进这些学习要素之间的互动,从而让学习要素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起到“1+1>2”的作用。实践表明,在良好的体验性学习中,如果学生积极与文本互动、与自我互动(反思),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相互对话、互动、交往,那么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认知能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单一走向多维、从片面走向全面、从零散走向系统。如果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想尽办法都很难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那么体验性学习状态的打造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自发地去寻找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结果与全员体验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为全员体验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个要素来促进自己的数学学习,所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自发地激活更多的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发挥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

三、全程体验:从多程串接中整合数学学科知识

体验性教学不是指在学生的某一个学习环节让学生体验,而是要让体验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样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性操作,让学生通过指尖的感触来认识和了解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上课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体验性操作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3]。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全程体验。全程体验是一种连续性的体验,它能让学生洞悉数学学科知识的诞生、生长、生发过程,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立体性建构,让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立体性关联。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设计了多个层面、多个学习片段的学习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二是通过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和外切正方形,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从模糊走向清晰;三是通过引导学生用滚圆法、绕圆法等测量圆的周长后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四是引导学生通过收集相关的史料,认识圆周率在人类数学史上的发展,认识人类对圆周率π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全程体验,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认识走向了深刻。通过全程体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富有层次性、结构性、系统性。在全程体验中,学生建立起自身体验与数学知识形态的直接的对应关系,如“圆的周长”的测量、“圆的直径”的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的计算等。全程体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探究潜质获得最大程度的开掘。

全程体验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超越“片段式”的体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学科知识的精神实体转化为学生可以感知、触摸的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的实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体的感知、操作的连续性感受、体验,让学生逐步抽象数学学科知识,从而真正经历数学学科知识建构、创造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体验性教学能促进学生情智互促、情智同生共长,体验性教学样态的打造符合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身份的转变,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体验性教学样态的建构,可以成为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良好平台与内在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体验性教学样态的构建,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还可以为自己的专业成长铺设平台,实现师生的智慧共生。

参考文献:

[1] 韦璐. 体验性教学:打开儿童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J]. 小学教学研究,2017(10):57-59.

[2] 耿伯雄. 开展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的探究[J]. 求知导刊,2021(20):46-47.

[3] 彭秋风. 指尖上的感触——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操作[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