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桐琴镇中心小学针对“新居民子女”增多带来的教育挑战,开展了“伙伴德育”三融合实践活动,以促进良好的伙伴关系的形成,增强学生归属感和社会适应力。通过三融合“一级一礼一课堂”伙伴德育活动模式,学生在活动中从简单的玩伴关系发展至深度信任的伙伴关系,凸显了互助体系的构建对学生理解与支持的促进作用。“伙伴德育”活动有效帮助“新居民子女”适应新环境,加强了本地儿童与新居民子女的文化交流,为乡村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创新路径,对儿童全面发展和社会化具有显著支持作用。
【关键词】“伙伴德育”;新居民子女;三融合;“一级一礼一课堂”;文化融合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倡通过活动育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伙伴德育”三融合活动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间的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化和品德发展至关重要。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社会化价值、培养社会能力,并促进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伙伴德育”活动不仅对乡村小学生的道德成长教育至关重要,也是推动儿童社会化和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实践。
一、学校“伙伴德育”现状
桐琴镇中心小学根据自身的生源特点(外地生源50%+本地生源50%,留守儿童12%),通过开展“伙伴德育”三融合实践活动探索立德树人的新德育模式目标,课题组以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研究者所在学校的儿童进行伙伴认知前测,其现状呈现如下:
1.伙伴关系是乡村儿童成长的必备需求
对于中高段儿童“伙伴需求”调查问卷中,其中一个问题“当你遇到烦心事时最想找谁倾诉”,其中75%的孩子选择了“伙伴”,10%的孩子选择了老师,15%的孩子选择了家长。因此,“伙伴”关系对儿童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2.活动多主体间的伙伴关系尚未建立
乡村小学参与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可分为家庭、教师、学生、社会。主体间虽能协同参与德育活动,却因伙伴关系未经过系统化建立,以致活动主体比较零散,成效并不凸显。
3.乡村小学生“伙伴德育”活动内容尚未形成体系
学校结合重大节假日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活动,虽有一定成效,但其结构较为松散和独立,未形成完整体系,以致活动未能系列化开展。
4.异地儿童间的“融合交往”形式仍有待探索
学校的生源多样,对于新居民子女或是中途插班的学生而言,他们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与本地儿童有所不同,会有“排斥心理”。
二、“伙伴德育”实践过程
学校以活动育人为导向,设立“八节六礼一课”伙伴德育活动内容,实现道德认知。构建“找玩伴—找同伴—好伙伴”认知路径的乡村小学“三融合”伙伴德育活动实施路径,依托“学生、教师、家庭、学校”四主体伙伴互助的同心圆式项目组,并以此开展道德实践。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使孩子获得“幸福感、归属感”,逐步形成儿童社会化,使其成长为友爱、独立、健康的人。
1.三融合—“伙伴德育”实践路径
在集体中,伙伴是榜样,更是一种道德生长的力量。孩子对于友谊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友谊、朋友、伙伴,一开始是建立在“暂时的玩伴”基础之上,此时要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融合统一;而后伙伴关系建立在“志趣相投”的基础上,此时要培养儿童的“顺境合作”的能力;到了小学毕业阶段,伙伴间形成了亲密与信任的关系,此时要培养彼此的文化认同。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赛尔曼的认知模型,我们将小学阶段儿童对“友谊”“伙伴关系”的认知划分为“找玩伴”—“找同伴”—“好伙伴”三个阶段;将其伙伴交往关系划分为“单向帮助”—“顺境合作”—“信任依赖”三个阶段。基于此,课题组设立伙伴“三融合”实践活动路径为:
低年级强调“行为习惯融合”,课题组以“伙伴迎新礼、入队礼”的实践活动,以“找玩伴”形式引导儿童树立规则意识及单向助人的意识,实现伙伴间行为规范的融合,作为新伙伴进入校园,以游戏、仪式教育等方式,完成破冰活动,熟悉新校园,找到“好玩伴”,同时,会习得学校的行为规范及准则,树立规则意识。例如“伙伴迎新礼”作为新生入学的重要仪式,通过游戏和互动,如自我介绍和集体创作,帮助一年级学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建立友谊,学习社交技能。活动有效消除了孩子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激发了他们帮助他人的积极性。随后,各班级开展“小玩伴”活动和“伙伴养成21天计划”,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促进了他们作为校园社群一部分的融合。
中年级强调“兴趣爱好融合”,课题组以“伙伴成长礼、自然礼”的实践活动,以“找同伴”形式培养儿童树立顺境合作意识,培养他们感恩他人、心怀自然的美好品质,也对此阶段同伴间出现的“排他”意识进行适时引导。中年级的孩子对伙伴的认知较之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认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成为伙伴,例如鼓励学生在“伙伴成长礼”活动伙伴群体才华展示环节秀出内在自我,也有与伙伴聊爱好,与父母谈论困惑及心里话的环节,通过活动学生都找到了志趣相投的“读书小同伴、航模小同伴、劳作小同伴……”,迸发自我内在的“生命力量”,开发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同伴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高年级强调“文化认同与慎独”教育,课题组以“伙伴故乡礼、毕业礼”的实践活动,以“好伙伴”形式,增强文化自信和差异文化认同,该年龄段的孩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伙伴关系。例如学校开展的“伙伴故乡礼”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结合各自家乡文化设计校园美化方案,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这样的主题教育,学生学会了尊重文化差异,形成了文化认同感,并在交流中培养了独立表达和健全人格,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三融合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在良好的伙伴关系中形成“合作、交流”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伙伴德育”的开展,儿童在“三融合”活动中实现交往关系,进而使其发展交往、合作、沟通能力。
2.一级一礼一课堂—“伙伴德育”的活动内容
学校采取“一级一礼一课堂”作为“伙伴德育”实践活动,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活动育人”中提炼出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仪式”教育活动,通过不同阶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感恩教育”等主题,在三融合实践中形成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行伙伴交往,形成融合关系;“一课堂”是指“伙伴无边界课堂”探索,伙伴间结成项目组,以“学科无边界、主题无边界、场域无边界”三个维度,进行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1)在一二年级的“找玩伴”阶段,课题组以“伙伴迎新礼、入队礼”为载体,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儿童树立规则意识及单向助人的意识,实现“行为习惯融合”。
案例1:伙伴入队礼—伙伴薪火,礼理相传。在建队节前夕,二年级的准少先队员们接受了新一届大队委伙伴的考核。他们利用队课时间认真学习“六知六会”,掌握系红领巾的步骤、方法。新伙伴们结成“伙伴小队”的形式,在“游园”过程中完成伙伴乐考,结交“新玩伴”。
(2)在三四年级“找同伴”阶段,课题组以“伙伴成长礼、自然礼”为载体,让有共同兴趣的孩子能够一起探索和学习,同时在过程中学习如何合作和解决冲突,实现“兴趣爱好融合”。
案例2:生态科技节—在自然实践中找到“自然小同伴”。学校科技生态节以“体验、创新、成长—节约生态能源,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开设活动,内含“秋天的故事、神奇小实验、科技大挑战”三个环节。活动中,孩子们以伙伴携手的形式,进行植物观察研究,然后进行艺术创造制作赠礼盲盒,既体悟了科学实验的奥秘,也增强伙伴关注生态的意识。
(3)在五六年级“好伙伴”的阶段,课题组以“伙伴故乡礼、毕业礼”为载体,活动中不仅能加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伙伴间的信任忠诚品质,也能培养敢于直面冲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实现“文化认同与慎独”教育融合。
案例3:伙伴毕业礼。以深夜“伙伴说”、毕业“微影片”为主,在活动中勇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自我意识,回忆伙伴情谊,提升社会情感。
(4)在实践活动之外,课题组立足“五育并举”,翻转传统课堂,探索“伙伴无边界劳动课堂”,实现“从课堂走向自然,把自然带进教室”。以时令庄园、山茶鸡舍、真趣农庄、百味果堂等作为“伙伴劳动实践基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践行新理念下的劳动教育,并发挥“朋辈团体实践”的独特优势,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3.“四主体”—“伙伴德育”的道德成长
(1)“四主体”形成伙伴同心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作为参与学生伙伴德育活动的重要主体,彼此间相互交融,形成协同育人的氛围。在多模态的协同伙伴关系下,探寻多主体对于学生道德生长、个体自我发展、校本文化彰显中的重要作用及组织形式,建构“生·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伙伴同心圆”。
(2)“四主体”形成伙伴项目组。整合“家校社群”合力组建“八节六礼”项目,通过学生辐射、自发形成、前期招募、专业聘请等途径,再结合活动的特点打造结构多样的伙伴项目组。全体项目组全程参与活动的前期准备、中期实践及后期评价,针对不同活动的特质,项目组有机协调,主体各司其职。伙伴团齐心合作,完成实践,伙伴成长也在悄然发生。
(3)促进多主体发展。教师、家长、社区作为“伙伴同心圆”的重要他人,在协同育人的氛围下,教师能够进一步形成专业成长意识,家长能够进一步革新家庭教育观念,社区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育人协同工作,共生共长。
三、“伙伴德育”实践活动成果
1.伙伴文化彰显,“一级一礼一课堂”实践颇具成效
伙伴德育活动实践以来,学校“嘤鸣·伙伴”校本文化得到进一步彰显,五育融合成效显著,“暖·伙伴”校园氛围浓厚,“一班一项目”举措落地开花。
两年来,学校开设“伙伴红心礼、伙伴体艺节、伙伴科技节”等实践活动累计100余次,“伙伴春茶课堂”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伙伴迎新礼活动”登上学习强国、中国共青团杂志;“伙伴红心礼”登上浙江中国蓝新闻频道;“伙伴故乡礼”中秋节报道发布于金华晚报……报道登上各大主流媒体80次。随着伙伴无边界数字课堂的开展,学校被评为金华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2.伙伴少年成长,社会责任增强
近两年,桐琴镇中心小学通过“一级一礼一课堂”和“你好,寒(暑)假!”项目,成功重构了乡村学生的假期生活,开展了200余次社区伙伴实践活动,吸引了家校社群1000余人的参与。活动中,学生结交了志趣相投的伙伴,校园归属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伙伴德育项目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也影响了他人,以点带面,实现了道德成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组织策划、沟通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道德认知得到提升,体现了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3.家校社群合力,育人理念更新
近两年,桐琴镇中心小学通过家校社群合作,实现了家长100%参与夜学,亲子实践活动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促成了家长角色的重要转变:成立了“嘤鸣家校理事会”,强化了家长的校园伙伴主人翁意识;家长通过伙伴实践活动深化了对儿童道德成长的理解,激发了终身学习意识;学校的家长学校荣获“浙江省家长学校示范校”称号,并通过“金华市数字家长学校”认证。
四、“伙伴德育”实践活动的反思
伙伴德育活动为乡村小学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它强调建立亲密、共生、信任、平等的伙伴关系,并通过校园活动将这些关系拓展到家庭和社会,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一级一礼一课堂”的三融合活动模式,通过“伙伴同心圆”项目组的组织,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伙伴交往的全过程。
然而,活动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评价模式需要更新,当前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整体性和动态生成性,评价机制的综合性也需加强。
其次是案例积累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撰写案例时角度不一,对“伙伴视角”的挖掘和活动内驱力的激活还有提升空间。
最后,“伙伴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伙伴意识需要进一步更新,引导教师和家长克服固有思维,强化伙伴理念,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晓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6).
[2]赵爽.在学校交往文化的构建中引导儿童同伴关系良性发展[J].中国德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