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2024-12-07 00:00:00陈伟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2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课程思政小学数学

【摘要】以“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例,挖掘数学学科中的课程思政因素,优化数学课程教学方式,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思维、理性精神、数学审美和爱国情怀等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概述

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就是把准小学生涵育品行的“拔节孕穗期”,在学科教学中提升数学审美能力,崇尚理性精神,养正家国情怀,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增强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心。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辩证因素、抽象思维、美学价值等都属于课程思政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蕴含在学科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之中,渗透到数学知识教学之中的。

二、小学数学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通过数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其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2.培养正确价值观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方法,形成尊重实践、多元思考、理性思辨等科学的方法与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三、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小学数学实施思政教育,要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数学知识体系之中,落实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之中,通过数学活动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涵养情感,形成态度,锤炼精神。

笔者主要从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和爱国主义四大方面展开课程思政研究。下面以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凸显学科特点,培养严谨思维

(1)思维严谨的含义。思维严谨,指的是通过习题演算、命题验证,逻辑推理、例题示范等方式,使学生具备思维严谨与流畅的思维品质;通过例题的演示,培养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数学的严谨性要求表述精练准确,推理论证有根有据、符合逻辑,内容结构系统周密。

(2)数学严谨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教育以严谨的学科特性为基石,深入挖掘其内在潜力,通过构建对数学本质深刻理解的桥梁,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至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活动之中,以达到深化思政教育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三角形的本质属性,笔者在教学中设计探究问题: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为实现思维严谨的目标,此环节设计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活动一:围一围(利用学具篮中的材料,围一个三角形)。两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用三根磁力棒、三颗钢珠围成一个三角形;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出多个三角形;用一根红线将三根吸管串联起来围成三角形。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追问学生两个问题:①这些三角形是怎样形成的?提炼出关键词:“围成”。②由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提炼出关键词:“三条线段”。接下来,组织全体学生辨析思考:“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这句话是否成立?学生很快例证这句话并不严谨,指出围成的三角形应是封闭图形。

接下来进行活动二:画一画。学生带着问题:三条线段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心目中的三角形。在学生相互评价和辨析中,引导学生归纳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首尾顺次相接,即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完善三角形的概念,思维不断进阶,由批判转向严谨,养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

2.建立知识关联,发展理性精神

(1)理性精神的含义。理性精神,指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等。理性精神应立足于学科知识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的特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培养,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

(2)数学理性精神的培养。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教学中需引导学生从生活抽象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知识并建模。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发展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

3.渗透美学教育,审视数学之美

(1)数学审美的含义。数学审美,指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应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课程中蕴含的美学元素,学会感悟、创造、表达数学独特的理性之美、简洁之美、和谐之美、对称之美等。数学之美,别具一格。它不同于艺术的色彩斑斓,体现在简单、和谐、统一、对称、有序等诸多方面。数学的美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显性和隐性的交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美学教育,通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2)数学审美素养的培育。数学审美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进而让数学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资源,因此,在重视“四基”教学的同时,也要兼顾数学审美教育。

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引入生活中三角形的建筑,包括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金字塔、百年历史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具有现代气息的北盘江大桥、中国沈阳盛京大剧院等,带领学生一同欣赏三角形建筑的结构之美、黄金比例的和谐之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之美,感受三角形美食的诱惑,获得对数学之美的切身感悟。

4.立足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1)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体现在学生对我国数学领域的伟大成就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从而激发出的对国家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崇敬之情,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无条件的拥护心态。这种情感源自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期许。

(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境创设和素材运用是思政育人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历史故事、新闻事件等,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作为学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质,充分挖掘数学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落实数学学科的德育目标,推动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工作的同步进行。要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学科中的思政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婷婷.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8(06).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课程思政小学数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2:55:56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