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当中,总有几个人,一辈子也难以忘怀。郭永怀、李佩夫妇就是这样令人们难以忘怀的人。“怀瑾佩瑜,师表后继”是人们给这对伉俪最恰当的注解。在出国留学的邮船甲板上,郭永怀和同批留学生一起立誓:学成后一定回国,凡是他们留学的专业,国家就不必再派人出国留学了。学有所成后,为了回国顺利些,郭永怀与美国当局掰手腕,毅然将耗费十多年心血写成的尚未发表的论文稿投入火堆,因为这样移民局就不会有找麻烦的借口了。
如果没有甘愿为之奋斗的理想与工作,很难想象中年丧夫、老年失女的李佩如何排解此等伤痛与孤独。1997年,李佩与郭永怀的独女郭芹患癌症去世。当时李佩已年近八十岁,周围人担心她承受不住打击,但她却在一个星期之后便提着收录机走上了讲台。八十九岁那年,李佩在一次座谈时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也许正因怀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李佩才度过了充满波折也充满意义的百岁人生。
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歌曲鼓舞人心,是百余年前,留日青年沈心工找到的救国救民的方式。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自发救国的留学潮影响下,沈心工奔赴日本求学。在那里,他了解到了“乐歌”这一音乐形式在政治宣传、学校教育和人民生活中能够发挥的重大作用。此后,他终身坚守音乐教育事业,创作乐歌一百八十余首——以《男儿第一志气高》鼓励男生们锻炼身体,保家卫国;以《黄河》抒发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决心……乐音绵延,传唱至今,在不断的传唱中,歌曲中所承载的博爱、自由、平等之精神已然融入代代歌唱者心中。
三十六岁便因病逝世的东南大学哲学教授、代理校长刘伯明,虽未能在自己的学术上续写存史一笔,却甘愿成为一株凤栖之梧,为他人撑起一片蓝天,于校务中鞠躬尽瘁。其所倡导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当我们再次读起郭永怀、李佩、沈心工、刘伯明、扬帆、寒春、唐大郎、梁鸿云……,他们便不曾走远。
名人传记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