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24-12-07 00:00:00丁旭曾铖
物流科技 2024年22期

摘 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物流发展质量与效率、深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相关的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开放式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以构建一个全面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主要涉及五个维度:信息资源融合、企业主体融合、设施设备融合、业务流程融合和标准规范融合。这些融合维度可以共同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扎根理论;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22.009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 practical necessity for deepen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st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logistics.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grounded theory to systematically conduct open coding, axial coding, and selective coding on first-hand and second-hand data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us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inly involves five dimensions, which ar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entities, integration of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and integration of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These integration dimensions jointly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 grounded theory; logistics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收稿日期:2024-06-14

基金项目:2022 年度工信部通信软科学研究项目“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研究”(2022-R-40);南京市发改委重大课题“南京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丁 旭(1999—),男,黑龙江大庆人,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曾 铖(1984—),男,福建福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流通经济、创新创业管理等。

引文格式:丁旭,曾铖.基于扎根理论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4,47(22):33-36.

0 引 言

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统筹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以下简称“两业”)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两业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在降低制造业成本等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依然存在融合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等不足,与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如何统筹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一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的时代命题。

1 两业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现有研究多围绕两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应、影响因素与融合程度开展测算,其中融合程度的测算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

1.1 两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测算

学者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两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算。樊敏[1]和王珍珍[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4个城市群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两业联动发展效率,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制造业对物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霍鹏等[3]利用共生度模型来测算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互动融合程度,并观察到在八大经济区中,两者的融合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发现,多数情况下,制造业对物流业的贡献都超过了物流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弓宪文[4]、陈春明等[5]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业协调度进行测算,认为两业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我国不同地区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呈现出东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有所下降,西部地区最低的梯度分布态势。在2004年至2016年间,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并预计未来都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梁红艳[6]运用距离协同模型分析了两业间的关联度,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水平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初期即实现了从初步融合向基本融合的阶段跃进,但深化进程缓慢,目前还未实现良好融合。

1.2 研究不足与启示

既有文献已经对两业融合程度进行了多视角解读,然而,针对两业融合发展模式,却鲜见学者展开研究,更缺乏一个能够清晰揭示两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模型,难以为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从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的视角出发,旨在构建两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

2 我国两业融合发展模式模型建立

2.1 资料收集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这些资料被分为实验组和验证组,实验组用来构建理论模型,占总资料数的三分之二。验证组用来检验所生成的理论模型是否完整,占总资料数的三分之一。

2.1.1 一手资料

一手资料主要来源于南京市发改委重大课题“南京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访谈结果。调研对象为南京市两业融合、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的代表企业,涉及软件和信息服务、汽车、医药与生命健康、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钢铁石化、家电以及物流和供应链等行业。其中,各行业龙头企业共五家,入选国家发改委两业融合案例的企业共三家。

2.1.2 二手资料

二手资料主要来自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写的《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2021)》[7]。2020年,国家发改委联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4个部门发布了《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总结推广两业融合领域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开展了广泛的案例征集与评选工作。通过对360余件申报材料进行细致审查,选出了50个典型案例和60个候选案例。这些案例经过严谨的评选过程,可确保其代表性与创新性,最终确定了49个案例并将其收录于《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2021)》一书中。

2.2 资料分析与范畴挖掘

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现象进行归纳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比较和分析,逐步提升概念及其关系的抽象层次,以形成新的理论模型。其编码流程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开放性编码阶段,研究者对原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识别初始概念。由于初始概念众多且含义重叠,需要通过比较排除无效概念,保留有效概念,并抽象出更高层次的概念和次级范畴,实现数据的初步概念化和分类。主轴编码阶段的目标是发现并建立不同次级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相关次级范畴根据联系被进一步整合,形成更高层次的主范畴。选择性编码阶段是对主范畴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一个能够涵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这一过程涉及建立核心范畴、主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构建“故事线”来描述现象本身及其驱动因素,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理论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在检验组的原始资料经过开放性编码后不再引入新的次级范畴,当现有理论框架能够充分解释所有观察到的现象时,表明理论构建过程达到饱和状态,表示理论模型有效[8]。

2.2.1 开放性编码

在实验组的原始资料中获取106个初始概念,合并同类初始概念后获取37个概念,进一步提炼出11个副范畴,分别为协同共建型、两业分立型、互联网平台型、数字新基建型、技术标准型、作业与管理标准型、平台共享型、装备共享型、产前物流、产中物流、产后物流。部分概念范畴的划分过程如表1所示。

2.2.2 主轴编码

在开放式编码所获得的11个范畴的基础上,不断分析和挖掘各范畴之间显性和隐性的逻辑关系,将类属关系和相关关系相近的范畴归纳抽象为更高一级的主范畴,共得到5个主范畴:企业主体融合、设施设备融合、业务流程融合、标准规范融合以及信息资源融合。各主范畴和对应的副范畴如表2所示。

2.2.3 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

通过前面的开放性编码和主轴性编码等资料处理过程,提炼出企业主体融合、设施设备融合、业务流程融合、标准规范融合以及信息资源融合五个主范畴。通过这五个主范畴进一步提炼出“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这一核心范畴。由此得出两业融合发展模式模型(见图1),其含义是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投资建设物流设施和设备、共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并共同参与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以促进两业更紧密地融合发展。

2.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在扎根理论编码程序的最后一步,本研究利用检验组的案例数据对理论饱和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并未发现新的副范畴。由此可得,两业融合发展模式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理论饱和度。证明了图1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模型的有效性。

3 两业融合发展模式讨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物流与制造业融合进程中的五个主范畴——企业主体融合、设施设备融合、业务流程融合、标准规范融合以及信息资源融合展开深层次的探讨与分析,旨在揭示两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实现两大行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3.1 企业主体融合

从企业主体融合的角度,两业融合模式可分为协同共建型和两业分立型。协同共建型模式下,参与融合的企业间无产权关系。相反,两业分立型模式下参与融合的企业间涉及产权关系。

3.1.1 协同共建型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签订中长期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基于长期信任,结合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借助自身优势,为其定制专业化、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根据融合层次的不同,又可分为业务合作型、管理合作型与战略合作型。

业务合作型:通过招投标方式将制造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管理合作型:物流企业项目团队嵌入制造企业生产,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战略合作型: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组成战略同盟,推动紧密型物流合作。

3.1.2 两业分立型

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存在产权关系,即属于同一制造集团下,物流企业由制造企业重组分立或收购兼并而来,具有深度融入制造企业生产流程的先天优势。物流企业前期主要服务于集团内制造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需求,在所服务的特定行业具有专业的技术、装备和系统支撑。后期逐步将这些具有行业优势的物流服务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相同或相似行业的制造企业,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实现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型。

3.2 设施设备融合

设施设备融合共分为设施共享型和设备共享型两类。

3.2.1 平台共享型

以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基础设施为依托,通过设施共建共享和统筹协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和规模整合效应,使物流企业集中服务制造企业的模式。

3.2.2 装备共享型

以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等物流装备的共建共享共用,通过企业战略合作,推动集装化、单元化物流发展,形成降本增效收益的模式。

3.3 业务流程融合

业务流程融合可划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

3.3.1 产前阶段

产前阶段(供应物流)主要涉及入厂物流,即将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物品从供应商或仓库运输到制造企业的工厂或生产现场的物流过程。它是制造系统的供应链发起端,重点关注生产的均衡性(包括何时需要物料、需要什么类型的物料、需要多少数量的物料)和生产交付的齐套性。

3.3.2 产中阶段

物流企业根据制造企业的精益制造需求嵌入生产作业流程,提供定制化、专业化、一体化、智能化物流,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的物流服务模式。

3.3.3 产后阶段

产后阶段包括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物流等。销售物流作为制造企业的生产延伸和交付方式,通过扩展传统业务的服务范畴,提供运输、仓储、配送、加工等多样化物流服务,来满足制造企业销售经营全方位的物流需求;通过提升物流服务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介入销售物流的渠道建设、组织管理、交付实现等领域,满足制造企业服务的高端化需求,建立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合作共赢的关系。

3.4 标准规范融合

标准规范融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施设备、装载单元等硬件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运输、储存、装卸搬运、货物交接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顺畅运转;二是物流作业和管理等软件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物流过程中各项操作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3.5 信息资源融合

信息资源融合主要包括互联网平台型和数字新基建型两类。

3.5.1 互联网平台转型

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相互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和资源,为中小型物流与制造企业提供信息、管理、技术及交易等服务。将互联网技术融入物流平台的搭建中可实现大量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充分发挥平台经济优势,为中小型物流与制造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3.5.2 数字新基建型

数字化物流基建的本质在于利用新兴技术如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传统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采用“新技术+”模式对传统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物流业正从传统物流向现代智慧物流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正伴随新基建的铺设,创造更多物流应用场景。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了融合发展模式的模型,将融合模式划分为五种类型:企业主体融合、设施设备融合、业务流程融合、标准规范融合以及信息资源融合。基于此模型,本研究提出了五点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第一,深化战略合作。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应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优势,专注于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

第二,构建高效物流网络。加强物流枢纽和园区建设,完善设施设备,形成内外联通、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服务区域制造产业需求。

第三,优化物流流程。整合分散的物流业务,实施组织重组和流程再造,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柔性生产。

第四,推动标准制定。采用标准化物流单元,提高装载单元的标准化水平,建立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与相关协会、政府的沟通机制,推动两业融合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

第五,发展信息化物流。拥抱平台经济,构建信息化共享协作机制,加强物流工业互联网建设,服务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通过落实这些建议,物流与制造业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灵活和响应快速的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敏.中国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基于产业运作及联动发展视角[J].软科学,2010,24(5):11-16.

[2] 王珍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CCR-DEA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2):20-30.

[3] 霍鹏,魏修建.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的研究——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4): 66-73.

[4] 弓宪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测评及空间分异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2):242-248.

[5] 陈春明,陈佳馨,谷君.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73-81.

[6] 梁红艳.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绩效与提升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10):24-45.

[7] 贺登才,肖光伟.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2021)[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8] 周青,吴童祯,杨伟,等.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文本挖掘和程序化扎 根理论融合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3):15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