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梳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特点、新时期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在职业本科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The Enlightment of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on Cultivating Craftman’s Spririt for Undergraduates Students
Yang Tianling Liu Fei Zhu Qiang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Zheji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Hangzhou 310053)
Abstract:Based on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main features of lacking craftsman’s spirit for students in the new era,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s spirit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craftsman’s spirit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职业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2022 年,“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向注重创新的“中国创造”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探究在职业本科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以及传统工匠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内涵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对中国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他认为,职业教育应当以实用为主,注重技能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黄炎培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成为具有生产力的劳动者。
黄炎培在《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中提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首要教育目的,认为承认人的天赋、个性与特长,由兴趣做先导,并予以启发,才能使每个人的能力尽量地发挥出来,共同推进社会发展。黄炎培提到“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特别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养成。他还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教导学生“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在之事业具责任心”“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有“利居群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这些观点与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是一致的。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特点
(一)培养层次上多了创造性要求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领头羊,不仅面向产业,更要对接产业中的高端领域,培养的是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强调新技术、新技能、新标准,强化高新科技含量,上升到德技并修、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创造性层面。
(二)培养内容对技能性要求更高
职业教育学习内容面向职业或行业,带有强烈就业导向,主要面向行业产业培养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精操作、懂管理、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三)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
文化要求不低于普通本科,技能要求高于职教专科,学历和能力双提升,培养有潜力成为大国工匠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三、新时期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创造精神、专注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工匠精神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等为核心特征。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工作者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引导他们高度重视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体现的是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一)缺乏劳动敬业精神
受环境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不积极主动,拖延、敷衍塞责比较常见。对所学专业缺乏热爱和认同,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感,缺少对工作的承担和认真态度。另外,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脚踏实地对待岗位工作,总想不劳而获。
(二)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倾向于追求舒适区,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思想上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意识,无法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此以往,自身发展受限,也影响了团队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四、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下职教本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坚持课堂思政,尤其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的主渠道,积极宣传并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确保学生对重要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将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融入课程思政,使工匠精神贯穿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深入学生心中并化为学生内在动力,将来在职业生涯中秉持这种价值观。
通过“思政引领、项目依托、问题导向、情境体验、团队探究、自主创新”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坚持“崇德瀹智、笃行至善”,将立德树人与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利用好各类宣传手段,讲好典型的真实故事,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氛围。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养成爱国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涵盖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品质。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责任与担当;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开展团队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与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开设沟通课程、组织演讲比赛、模拟面试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分析汇总专业对应岗位需求,归纳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提炼人才培养规格,厘清培养规格与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对课程体系内涵进行顶层设计,遵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合理规划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构建面向应用、能力为重、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层级递进”,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和能力扩展课程模块“两模块强化”,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为学生的能力增值需求和创新发展的个性需求提供保障。其中,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包括学期工程项目和专业实践,能力扩展课程模块包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三)坚持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1.实施现场工程师项目,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为例,基于企业岗位需求,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机械设计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一线岗位,校企联合探索实施现场工程师项目,培养精于数字化设计、懂机械装备制造工艺、会产品质量管理、善于项目团队协作的现场工程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其较快地成长为企业生产现场技术与管理骨干,助力企业成长与发展。
2.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体现。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比50%以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操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3.建设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
建设“机制健全、理念先进、科研教学队伍优化、仪器设备精良、科研与教学一体化”的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工程实践中心,健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只有单一的技能训练功能的实训室进行改造和升级,加强专业基础课程试验平台建设,实现本科实践教学技能熟练性训练和技术探索创新性训练并行。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引入智慧感知与管控、MES/PLM、数字孪生、VR等先进技术,通过虚拟平台深度参与体验工作场景中各项实操任务,实现生产性训练与数字仿真相结合,模拟完整的数字化企业,建成示范性智能制造产线数字孪生实践教学基地、柔性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和3D打印技术实践教学基地。
(四)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职业本科教学模式应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全面发展。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讲授、演示等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式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打造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线上线下相结合
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打造融合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
3.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职业本科教育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探索和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4.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组建学习小组或团队,共同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开发多元本科教学资源
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异军突起的新时代,聚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对接产业前沿和关键技术发展动态,结合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下简称“三新”),形成特色的产业技术知识应用体系。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块,保证专业教学与“三新”同步发展。构建虚拟仿真资源、新形态教材资源、在线课程资源等多元化本科教学资源。探索和建立职教本科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新方法,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融合“三新”教学资源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新形态教材。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校企共同组建职教本科专业教材开发团队,围绕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开发数字化、新形态本科教材。与行业领军企业进行产教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
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包括视频课程、电子书籍、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采用国内外优质教材资源,包括经典教材、前沿教材、开放式教材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学习、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拓展学生的实践机会,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实验、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多元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多元本科教育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视角和资源支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可以长期稳定地从事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专业需求,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
建立兼职教师教学方法和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机制,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专任教师双向流动。设计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政策,激励专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吸引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工作,保障教学质量。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教学评估机制,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七)建立持续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实施党支部书记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双带头人”制度,采取民主、合作、分享的质量管理方式,加强专业质量文化系统内部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各文化层面的协调发展。
建立规范的评估标准。制定明确的专业质量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加强内外部评估机制。建立内外部评估机制,包括学校内部的自评、同行评议以及外部的行业评估、专家评审等,全面评估专业质量。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建立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跟踪专业全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建立由教师(专家、督导、行政管理人员等)、学生(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第三方评价机构(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组成的教学质量过程监控队伍,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完善学业评价制度。贯彻落实学生学业评价管理制度的教学文件,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建立覆盖所有课程的分阶段、多样化、持续性评价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即时性反馈,确保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构建专业质量文化。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并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专业质量文化共同愿景,明确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确保专业教学有效改进。
参考文献:
[1]毛文娟,程德慧,王博.系统论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黄炎培职业教育观的当代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1):43-48.
[2]谭建华,丁辉关,项质略.工业4.0时代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1):108-112.
[3]王世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当代价值[J].教育科学,2023,39(3):75-81.
[4]张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7):102-106.
(责任编辑 吴乌英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