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思政因子:学科德育视域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2024-12-06 00:00:00卢彩霞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3期

数学教学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以德为本”是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如何有效地实施学科德育,进而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彰显学科的德育价值?一个根本性的策略、路径是,教学中融入、渗透相关的思政因子。只有融入、渗透思政因子,才能让数学学科德育自然发生、真正发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走出教科书,与时代同行,与社会接轨,让数学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媒介,让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因子,涵养爱国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掘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化自信等的内容,善于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思政因子整合起来,让思政教学内容结构化、整体化、层次化。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思政教学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政元素、思政因子往往隐含在相关的内容之中,教师要让这些思政元素显性化,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到、做得来、悟得透。如“红色教育因子”“中国梦教育因子”“传统文化教育因子”等,都是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资源。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不仅呈现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素材),还呈现了故宫、香港紫荆花区徽以及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如苏州园林等。通过丰富这些素材、资源,学生不仅能深刻认识“轴对称”的内涵,还能有效判断“轴对称图形”,同时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例如,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故宫等轴对称图形时,所有学生都感叹,中国古代的建筑太雄伟、太壮观了;有学生说,中国古代的工匠是大国工匠,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建筑中的轴对称;还有学生说,正是由于这些建筑是轴对称图形,才让这些建筑更显宏伟。显然,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之美,还能感受、体验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家国情怀是数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构成。数学知识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发掘数学历史中的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中融入社会热点等,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发展、经济变革、科技创新等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思政因子的发掘、弘扬,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凝聚着人类的生命实践智慧,同时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的多彩多姿,激发学习信念、学习勇气。

二、在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因子,涵养人文情怀

在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因子、思政元素,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内容,从内容上融入,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是依靠机械地说教、灌输,而是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把握思政因子融入的契机,捕捉动态生成的思政教育资源,巧妙地利用生成的思政素材,相机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思政教育。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渗透、融入相应的价值理念,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将人类生命实践活动智慧转化成学生的个体经验、智慧。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内心深处生发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敬佩之情。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有位教师用了“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素材,紧扣“分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点子图”上建构、创造“半条被子”。在展示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将“一条被子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给老百姓。但有一位学生,将其中的一份故意留着大一些给老百姓。对此,很多学生指出,这种分法不是“平均分”,这种分法不合理。对此,这位学生这样解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先人后己的,我想,红军在分被子的时候一定会将“一大半”分给老百姓,“一小半”留给自己。这样的回答,引发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生活与数学的思辨:生活中的“一半”和数学中的“一半”有怎样的区别?通过辨析,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尽管生活、数学中都有“一半”这样的说法,但它们的含义不一样。同时,通过分析数学中的“一半”与生活中的“一半”,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教师要开辟德育的可能性空间,开辟思政教育的多种可能性路径;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的语言、内容、方法、思想,积极地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等。要加强数学思政教育,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思政修养、思政素养。数学思政教育内在于数学知识结构、思想和方法之中,也内在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探究过程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思政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思政育人价值,让教学过程成为思政教育的过程。

三、在数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因子,培育理性品质

数学知识严密的推理过程,彰显着严密的、严谨的、严格的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反思性活动、质疑性活动,培育学生积极的质疑、批判精神。质疑、批判,彰显着求实、求是的品质,这些品质都是数学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只唯实”“只唯是”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性精神。如果说,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情促知”的话,那么,数学教学就是“以知怡情”。教师在思政性的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求真”“追问”,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解构、重构,鼓励学生超越、创新。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土地的测量”,引导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测量土地的面积。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在测量中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并不是“中规中矩”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等图形,而更多是不规则图形。为了让测量更精准,很多学生将一块地分成了几个部分,然后进行测量、记录数据、整理数据、计算面积。在实践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我爷爷奶奶常说我家的田地有多少亩,一亩地有多大啊?一亩地和字典上的一公亩地一样大吗?”此时,笔者补充了“中国古代测量土地的工具、方法等”知识。同时,补充了测量土地的常用单位“亩”,并让学生认识到“亩”和国际面积单位“公亩”的区别,即1公顷等于15亩、1公顷等于100公亩。

教师在活动中融入我国古代田亩计算方面的知识、成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自豪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实践的欲望,能让数学思政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生长。教师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将数学的理性精神、思维策略、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等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利器。

理性精神是一种积极追问学科知识本质的精神,是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数学知识,说到底就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知识史教育、数学学科知识的文化与精神教育等。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古人的智慧。为此,教师要补充生动的数学史料,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展示数学学科知识诞生过程中的坎坷,让学生树立“从小爱数学”的信念。

四、在言传身教中融入思政因子,彰显价值态度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还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师不仅要以数学课程内容为载体授业、解惑,还应用自身的力量去感染、教化学生,去传道。教师的高尚情操、理性态度、创新精神,将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如教学“和的奇偶性”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猜想:奇数+偶数=?通过举出诸多例子、画出相关示意图之后,有学生说出了结论:奇数+偶数=奇数。据此,笔者追问:“奇数与偶数的和一定是奇数吗?通过画图、举例等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以被称之为结论吗?为什么?”这样的追问可以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不完全归纳法”证明的局限性。由此,引发学生的一般性思考:有没有严格证明的方法呢?在笔者严谨的数学思维、探究态度影响下,有部分学生想到了可以用字母“2a+1”或者“2a-1”来表示奇数,用2a来表示偶数。通过一般性的字母表示数,学生认识到“一般性的证明”。与此同时,学生也深刻认识到,画图或者举例等方法在数学证明中的局限性。有学生说,画图和举例得出的结论虽然不能称之为“科学结论”,但有助于我们坚定证明结论的信心;有学生说,举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只是我们在举例的时候类型要多,要多举例子,最好能将所有的可能性考虑到(完全归纳),等等。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生懂得了“不完全归纳法”的局限性,也认识到了“演绎证明法”以及“完全归纳法”证明的严谨性。这种科学学习、研究的态度,是数学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领域,所有的正确结论一定是经得起推敲、论证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有助于培育学生严谨的、严格的数学学习态度,还有助于锤炼学生的逻辑性、辩证性,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

数学思政教育内在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结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土壤。数学学科的思政因子、思政元素属于意识层面,它依附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教师要彰显、弘扬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因子、思政元素,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政性、思政化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思政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智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而且要将数学的智育功能与德育功能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的思政性理论教育,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政性实践。

数学思政教育要实现知识、能力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思政教育理论下,教师要将思政教育元素、思政因子融入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过程、数学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数学思政化的教学能让学生的品格等渐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的数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要通过思政化的数学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品质,渗透思政育人思想,彰显数学学科的思政育人功能。数学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想是推动人类文明历程的一股隐形力量。思政化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过程。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卢彩霞(1975—),女,汉族,江苏如皋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