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隔代照料是我国儿童照料的主要模式,蕴含丰富的福利效应。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92—2023年的CNKI数据库中的761篇隔代照料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发文量、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等知识图谱。结果发现: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生育政策的调整,2016年以来发文量显著增加,学科分布广而分散,高校及其学者是研究的主体,但跨机构的合作网络尚未成熟。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和儿童身心健康、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及代际关系的影响,隔代照料支持策略是研究的三个热点主题。研究演变路径经历了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生育率与劳动供给、儿童照料的社会支持三个阶段。支持隔代照料者,推动家庭照料与机构托育服务体系融合发展以共同解决儿童照料问题将成为未来学界新兴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隔代照料;生育政策;劳动供给;家庭教养;合作网络
中图分类号:C924.21;C913.11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24)06-0105-11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6.010
一、引 言
隔代照料,即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抚养孙子女或外孙子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社会现象。隔代照料在我国古已有之,是儿童照料的主要模式,全国近80%的婴幼儿由祖辈参与照料和看护[1]。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祖辈和孙辈共享生活的时间更长,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来照顾年幼的孙辈。作为孙辈照料的关键资源,祖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缓解年轻子女育儿压力、促进育龄女性就业、提高人口生育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照料活动也对儿童、中老年人、代际关系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在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机构托育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育儿成本升高以及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隔代照料模式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考验。
隔代照料是家庭成员集体协商做出的一种家庭策略,通常是为了应对家庭危机和挑战。国外学者指出,宏观和微观系统因素都会影响祖父母对孙辈的照顾[2]。宏观系统因素,如更广泛的文化,包括民族或种族、经济不稳定、日托服务成本以及强制将儿童安置在亲属身边的儿童福利政策都有助于隔代照料的兴起。微观系统因素是父母面临的阻碍,包括儿童虐待、父母监禁、药物使用、精神疾病、死亡、离婚和双职工父母等[3]。具体而言,祖父母参与孙辈照料的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国家中存在很大差异。东亚国家的大多数研究表明文化期望和双职工家庭是祖辈参与儿童照料的主要原因,而在非洲进行的研究发现祖辈照料孙辈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受到艾滋病毒的影响和向外迁移。在美国进行的研究揭示了父母无法照料儿童的各种原因,如使用药物、监禁、身体或精神疾病、分居、虐待儿童和青少年怀孕[4]。各国儿童照料实践表明,当父母无暇照顾子女的时候,亲属照护,特别是祖父母照顾比非亲属照顾更受大多数父母的欢迎[5]。
祖父母在婴幼儿与儿童照料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应将隔代照料纳入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随着“全面二孩”“三孩生育”政策的陆续推广,隔代照料逐渐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学者集中围绕隔代照料的类型、利弊、问题及社会干预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相关成果有助于科学认识和指导我国隔代照料实践。然而,既有研究多聚焦于特定时期某一主题的探讨,难以系统了解隔代照料研究的总体概貌。诚然,祖父母是儿童照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隔代照料研究进行宏观概述。为全面把握我国隔代照料研究进展,科学绘制相关知识图谱,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估1992年以来国内隔代照料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探寻研究突破点,深化我国隔代照料理论研究,推动家庭婴幼儿照料与公共托育的并行发展。
二、数据与方法
为确保原始数据的全面性、准确度及较高的解释度和可信度,本研究以覆盖最全、文献量最多的CNKI中国学术期刊为数据源。由于我国隔代照料称谓的多样性,以主题“隔代照料+隔代照顾+隔代抚养+隔代抚育+隔代教养+祖辈抚养+祖辈照料+隔代育儿+祖辈托育”或篇关摘“隔代照料孙子女+隔代照料支持”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92—2023年,共得到761条文献记录,每条文献记录包括作者、机构、题名、期刊、关键词、摘要等信息。所有文献都以Refworks和自定义xls两种格式导出,前者保存为以“download”开头、“txt”结尾命名的UTF-8格式文件,后者导出文献所有信息。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隔代照料领域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这两款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数据可视化的途径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6]。随着软件的不断更新和WOS、CNKI、CSSCI等数据库的完善,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知识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CiteSpace借鉴结构洞理论、信息觅食理论、克莱因伯格的探测频率突增算法等,对某一领域文献展开计量。综合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隔代照料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热点主题及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从宏观上掌握隔代照料相关研究,进而为后续深入的研究提供经验依据。
三、研究进展分析
(一)发文量及学科分布分析
隔代照料研究领域年度发文状况如图1所示。从发文总量来看,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出生率的下降,我国隔代照料发文量总体呈增加的态势。尤其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起,隔代照料现象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之对应的发文量也开始快速增长。
在观察期内,国内隔代照料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2—2005年的研究萌芽期,这一时期发文总量22篇,年均发文量只有1.57篇;二是2006—2012年缓慢增长期,发文总量94篇,平均每年发文约13篇;三是2013—2023年快速增长期,发文总量645篇,年均发文量高达58篇。2013年之后发文量大幅增加与政府相继出台的“单独二孩”“全面二孩”以及“三孩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程度的深化使得祖辈和孙辈的生活重叠时间更长,祖父母有更多时机参与孙辈成长,加之我国传统责任伦理和代际互助观念的影响,未来隔代照料研究的热度和受重视程度将会持续攀升。
从学科分布来看,目前隔代照料研究共涉及20个学科。现有研究主要分布在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20.88%)、社会学及统计学(18.27%)、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11.14)、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7.13%)和心理学(6.93%)等领域。总体而言,我国隔代照料研究文献学科分布范围广泛但相对离散,集中优势学科研究在这一领域尚未形成。
(二)发文作者统计分析
发文作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分析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发现特定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表1统计了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分布情况。其中,湖州师范学院的陈传锋以第一作者发文数量最高,有11篇,其次是西安科技大学的王萍发文7篇,再次是宜宾学院的古吉慧、湖南师范大学的凌辉和南通大学的吴祁发文量均为4篇。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文献样本来看,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仅有12位,表明隔代照料领域涌现出了一定数量的核心学者,持续的低生育水平、机构托育发展滞后及代际互助的传统促使隔代照料成为一种普遍且持续的社会现象。因此,后续亟需更多的研究者加入隔代照料的研究。
将761篇文献数据转换后导入VOSviewer软件,并设定作者发文量阈值≥3。结果显示,在1346位作者中,有25位符合阈值,生成的作者合作图谱见图2。图中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的数量,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不同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图2中共有16条links,Total link strength为38,表明合作网络呈现小集中、总体分散的特征,即隔代照料研究已经形成了几个核心研究群,但各研究团队之间尚处于独立研究阶段。虽然核心研究集群内部有一定合作强度,但跨团队联系强度几乎为零,这也不利于隔代照料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文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利用VOSviewer软件,对761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得到隔代照料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3)。图中机构最少发文量阈值设定是4,结果发现在483个机构中,有50个达到了门槛。图3中有21条links, Total link strength为32,表明隔代照料研究跨机构合作关系整体偏弱,机构独立发文占据了主要的研究形态。在仅有的连线≥3的机构中,初步形成了3个以北京大学、湖州师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为核心的聚类。其中,北京大学与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相对频繁,同时与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也有一定合作关系;湖州师范学院与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存在一定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则与吉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合作相较频繁。
从表2机构发文前20排名数据统计来看,隔代照料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高校,其次少数分布在研究院所。发文机构频次出现10次以上的机构共有9个,且均为高校。其中湖州师范学院发文量最多,高达32篇;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发文量依次为25篇、19篇、15篇。发文量在10以上的机构发文量占前20个机构发文量的64.62%,反映出隔代照料研究机构相对集中,机构之间科研水平差异明显。
为进一步了解发文机构合作演变情况,本研究对各阶段发文机构进行了分类处理,即将机构合作分为非合作、机构内合作和跨机构合作3种状态,结果如表3所示。在早期22篇发文中,非合作处于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5%;2006—2012年缓慢增长期发文总量是94篇,这一时期机构内合作和跨机构合作开始突显,同期发文量分别占比27.66%和6.38%,与之对应的是非合作比例明显下降近30%;2013—2023年快速增长期内发文总量增至645篇,机构内合作,特别是跨机构合作现象进一步增加,同时机构内合作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非合作比例则降低到36.28%。从机构合作演变历程可以发现,隔代照料研究机构内和跨机构合作逐渐增多,非合作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总体占比仍然最高。
四、研究热点主题分布
对隔代照料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和主题分布。按词频排序统计,提取得到前20个重要关键词,见表4。隔代抚养、隔代教养、隔代照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代际关系、对策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大部分代表了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更好辨识我国隔代照料的研究热点分布,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见图4①。采用Pathfinder方法对聚类进行修剪后,共得到10个聚类;同时,从Modularity Q=0.6471>0.3,Mean Silhouette=0.8684>0.7可以发现,关键词聚类网络结构显著且具有高信度。结合表4、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及文献回溯分析,在研究期内我国隔代照料出现了以下3个热点主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
由表4和图4可以发现,该主题包括隔代抚养、留守儿童、农村、隔代教养、隔代抚育、家庭教育、社会化、教养方法等关键词,其中的高频关键词出现年份相对较早,这表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隔抚养的讨论是隔代照料研究最早主题之一。
21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始于2002年左右。早期研究揭示了社会转型期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的普遍性以及该群体的教育、成长发展和家庭照料状况[7-8]。留守儿童教育、身心发展及行为问题的出现,与其居住安排或所接受的照顾状态具有密切关系。在多种照料类型中,由祖父母照顾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即隔代照料是最主要的照顾形式[9]。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照料者,祖辈的照顾能力和行动会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叶敬忠等学者通过对我国中西部10个农村社区中的留守儿童监护研究发现,处于隔代照顾下的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最多[10]。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儿童生活照顾不理想、学业辅导与监督无力、思想沟通欠缺、溺爱等几个方面。
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性格品质的重要因素,而隔代抚养会间接影响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其中,隔代抚养者的态度、健康和压力状况与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密切相关[11]。段成荣等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对隔代照料祖父母情况展开分析指出,大部分照料者并非年老体弱,他们在照顾孙辈的同时,还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在抚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挑战[8-9],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学业辅导方面获取支持有限。隔代抚养者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对他们而言,照顾孙辈并非难事,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疾病和安全问题,这也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隔代照料的影响作用
表4中的老年人、儿童、心理健康、代际关系、劳动参与等高频关键词以及图4中的家庭结构、居住安排、心理发展、躯体健康、抑郁症状、中年女性等关键词表明,隔代照料的影响作用研究也是出现较早的研究热点主题。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和劳动参与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且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如何尚未定论。受角色冲突和角色提升两种不同理论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隔代照料总体上对祖辈健康有直接的负向作用,并通过挤占祖辈的社会交往和睡眠时间损害身体健康[12],隔代照料强度、工作强度与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13]。也有学者认为,中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的行为有益于其认知功能的维护与提高[14],适度照料孙子女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健康及心理福祉的发展[15]。总之,隔代照料者的健康受照料强度、子女特征、居住安排及老年人自身慢性疾病患病状况的影响。另外,随着延迟退休的热议,中老年人隔代照料者的劳动供给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多数学者发现,隔代照料会显著降低中老年人劳动供给,对其劳动参与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16-17]。
二是隔代照料对儿童学业和健康的影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隔代照料对儿童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如学习中存在的儿童厌学、成绩落后,祖辈单独抚养、早期隔代照料对儿童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具有消极影响[18-19]。也有学者认为隔代照料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更独立、更懂事[20]。
三是隔代照料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已婚育龄女性育儿与工作的冲突不断加剧,隔代照料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当前学者普遍认为祖辈隔代照料能够明显降低已婚夫妇就业意愿的束缚,显著增加中青年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子女劳动供给[21-22],有助于应对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危机。
四是隔代照料对代际关系的影响。隔代照料的实质是家庭内的一种代际分工,改变了家庭传统的结构和居住模式,对亲子、夫妻、婆媳等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子代家庭规模扩大会解构与亲代较为紧密的居住关系,临时低强度照料有利于促进代际团结[23]。另一方面,隔代照料中子代的长期缺位不仅会造成儿童与父母亲密关系的疏离,还会导致老年人在祖孙关系中的矛盾心态。中老年女性通过让渡工作权利承担隔代照顾的责任有利于构建亲密的婆媳关系,但其自身也面临着横向亲密关系夫妻分离和纵向代际冲突的双重挑战[24-25]。在原有居住安排发生变化的情境下,家庭代际团结与代际矛盾同时存在。
(三)隔代照料的支持策略
高频关键词统计和关键词聚类图谱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策略、建议、社会支持、社会工作、措施、应对措施等关键词表明,围绕隔代照料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相应的支持策略是另一重要的热点研究主题。
隔代照料蕴含着丰富的福利效应,对缓解年轻夫妇育儿压力、提高生育率和实现劳动时间的代际转移具有积极意义。由此,重视隔代照料者的价值,并通过各种社会支持政策促进非正式照料体系的发展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首先,针对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行为和学业问题,有学者从公共政策干预的视角提出了提升照顾者的照顾能力、改善照顾行动的对策,建议父母也要更多地参与子女成长过程[26],在总体上提升隔代教养的质量。其次,为缓解老年人照料压力、改善其健康和社会适应状况,部分学者建议增加社区幼儿照料资源,设计有效的政策和项目推动积极老龄化,强化理念指引、政策保障、服务供给与家庭支持[27],实现代际共融,提升祖辈生活福祉。
再次,围绕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有学者提出加快完善托育服务,大力促进市场正规化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是激励老年人提高劳动参与、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手段[28-29]。针对隔代照顾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应重新审视“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的争论,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支持性的家庭政策[30]。
最后,祖辈提供的儿童照顾红利决定了祖辈托育必须要有公共服务的支持。把支持隔代照顾纳入公共政策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政策支持系统。从我国现有家庭政策来看,迫切需要在尊重传统家庭代际责任及把握趋势的基础上,重构现有家庭政策体系,支持和引导现代家庭发展[31],促进家庭非正式照顾体系和社会化照料服务的互补发展。
五、演进趋势分析
通过CiteSpace关键词共现进行突发性探测,可以了解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热爆炸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6]。对关键词突现探测得到近三十年来隔代照料领域前20的突现词汇,见图5。标粗线段代表突现词的突现时间段,能够呈现某年的研究增长点。根据图5可知,隔代照料突现关键词出现时间相比起始发文时间较晚,这是由于早期研究处于萌芽期,发文量总体偏少形成的。基于突现词起止时间,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迁移流动及生育与就业相关政策,我国隔代照料研究演变路径可总结如下: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养
隔代照料研究较早陆续爆发的突现词为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教养方式、问题、对策、家庭结构、家庭教养等。这表明在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及亲子关系都发生变动的情境下,留守儿童教养问题成为早期学界关注的热点主题。
20世纪80年代起,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个体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留在农村并由其他人照看,留守儿童群体由此产生。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机构。外出务工父母的缺位造成原有家庭结构或抚养方式的改变,弱化了家庭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功能,导致留守儿童偏离正常的社会化方向,进而造成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32]。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在这两个时期尤为关键。家庭和学校是承担早期教育的两个主体,但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6岁之前在家里成长度过,所以家庭中的早期教育对留守儿童极为重要。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而家庭结构的变动使得留守儿童早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父母缺席不仅直接影响亲子之间的互动,也会造成家庭早期教育的断裂,最终引发留守儿童一系列的成长风险和安全问题。首先,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加之现有监护人教育方式存在一定误区,造成了留守儿童早期家庭言传身教缺失。第二,代际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事关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发展。然而,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呈现出了消极的变化,导致亲子之间的情感支持弱化。第三,监护人承担着烦琐的农活和照顾留守儿童多重任务,而抚养者保护意识较为淡薄,致使儿童面临生理和心理安全隐患。留守儿童家庭教养及由此衍生的后续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内部问题,更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公共问题。因此,规避留守儿童面临的人身安全、行为偏差、心理创伤等成长风险,需要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二)生育率与劳动供给
2018年以来,隔代照料研究突现词迅速爆发,包括隔代照料、中老年人、社会工作、延迟退休、生育率、社会支持、劳动供给、儿童照料等。这些突现词与同时期统计的高频关键词高度一致,结合这一时期相关文献及政策文本,发现生育率与劳动供给是该时期的热点话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现了低生育水平,并于2022年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为缓解持续走低的生育率,2011年政府开始调整和变革抑制生育的政策,相继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举措。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至2021年正式推出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都充分展现了政府鼓励生育的态度。然而,在鼓励生育的制度语境下,我国生育水平依然低迷,高昂的育儿成本、生育与就业压力是其根本原因。女性是生育的主体,也是劳动供给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从生育政策调整和育龄女性劳动供给来看,宽松型生育政策降低了女性的就业意愿,且育儿数量的增多会导致女性离开劳动市场[33]。
另一方面,延迟退休虽然可以提高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但可能会影响年轻一代的生育决策[34]。隔代抚养在我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人会参与孙辈抚养,这有助于解放年轻人劳动时间,提高生育率。但退而不休的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增加会减少他们照料孙辈的时间,从而抑制子女生育。延迟退休通过挤出老年人隔代照料时间,不仅提高了年轻子女生育的机会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年轻人劳动供给时间。因而,需整合考虑延迟退休政策和开放生育政策的内在影响,采用弹性退休年龄政策和发展正式的育儿照料市场,促进劳动供给和生育水平的同步提升。
(三)儿童照料的社会支持
儿童照料的社会支持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另一个突现的热点主题之一。儿童照料不是“家庭私事”和“个人义务”,短期内事关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及其劳动参与,长期关系到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善。实际上,过去几年的人口出生数量并未达到鼓励生育政策的预期,其中儿童照顾压力是造成该困境的重要原因。相较生育、养育问题,儿童照料逐渐成为更重要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祖辈托育是我国婴幼儿照料的主要模式。祖辈是否愿意照料孙辈会直接影响女性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隔代照料作为一种家庭策略,通过代际合作转移和分散儿童照顾压力,但同时也会衍生新的压力[30]。在代际协作的框架下,祖辈承接了家庭育儿压力,而祖辈一旦撤出,儿童照料资源供给不足就会成为一个公共问题。
随着生育政策调整、预期寿命延长及生活成本的上涨,祖辈照顾孙辈将会成为常态,隔代照料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隔代照料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政府应介入祖辈托育,并给予政策支持[35]。从家庭内部视角来看,隔代照料涉及复杂的代际关系,包括协商与合作、矛盾与冲突。隔代照料虽能增强代际互动,但因育儿观念、生活习惯不同,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降低祖辈照料的积极性。从家庭外部视角来看,儿童照料的压力迫使家庭从市场上寻找补充资源,更为关注相应的制度和政策资源。因此,建立并完善儿童照料的社会支持是公共政策不可忽视的要素。必须明确的是,单一的政策难以有效解决儿童照料问题,需结合我国少子老龄化及家庭实际来实行系列相关政策。当前,我国正在探索支持家庭发展或照顾的政策,相关配套措施已进入规划、试点或推行阶段。转化过去将儿童照料视为家庭事务的观念,建立以养育、儿童照顾为中心的复合型的家庭支持政策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
根据近几年的突现词和政策文件资料可以推测,强化对非正式照顾体系的支持,推进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与祖辈托育并行发展将成为未来学界新兴的研究热点。虽然政府主张将机构托育作为儿童照顾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无论是社会化托育机构发展程度,还是我国传统育儿习惯、年轻父母经济压力而言,隔代照顾在短期内难以被其他模式替代。西方福利国家儿童照顾发展经验也表明,隔代照顾与机构照顾服务并不冲突,二者互为补充[36]。在生育政策不断放松、女性普遍参与社会劳动和老龄化加速背景下,隔代照料已成为化解当前社会化照料资源不足的主要渠道。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来看,探索如何将隔代照顾纳入正式的机构托育服务体系,支持隔代照顾者及其家庭势在必行。鉴于祖辈照料者所面临的照顾压力和健康问题,加强对隔代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公共援助和干预措施,提高照料者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将成为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的祖父母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保障和安全网的作用,制定促进祖父母健康和福祉的策略、推动家庭隔代照料与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并行发展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各界关注的优先事项。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儿童的福利,还是人口与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保障。正确认识家庭祖辈托育与机构托育服务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这两种照护资源将是今后隔代照料研究的重要主题。
六、结论与讨论
隔代照料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经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祖辈参与孙辈照料的现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持续存在。明确隔代照料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是妥善解决婴幼儿照料问题、化解低生育危机的首要前提。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技术,对过去三十年来我国隔代照料研究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最新的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发文量显著增加,学科分布广而散,合作网络尚未成熟。1992—2023年间,国内隔代照料研究发文量不断增长,2016年起增长尤为明显。这一激增可部分归因于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和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社会学及统计学学科发文相对较多,但集中优势学科尚未形成。高校及学者是研究的主要机构与主体,其中湖州师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是研究的主要阵地,陈传锋、王萍、古吉慧、凌辉、吴祁等一批核心学者贡献较为突出。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揭示了一个由几个核心研究集群组成的整体稀疏的合作网络。考察期内,尽管机构内和跨机构合作逐渐增加,但非合作总体占比依然最高,学术共同体合作网络还未成熟。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隔代照料的影响及支持策略是研究的三大热点主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和照料状况是早期学界关注的焦点,隔代抚养是这类群体接受的最主要的照料方式。基于此,隔代照料的多重效应,即对中老年人健康和劳动参与、儿童学业与健康、已婚女性劳动供给以及代际关系的影响随即成为第二个热点主题。由于隔代照料的多重福利效应及其存在的问题,重视隔代照顾的价值,并将支持家庭照料纳入公共政策,促进非正式照顾体系的发展也受到了学界关注。
第三,隔代照料研究演变路径经历了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生育率与劳动供给、儿童照料的社会支持三个阶段。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动、亲子关系的疏离等造成留守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断裂,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与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隔代照料对缓解子代育儿压力、提升育龄夫妇生育意愿与劳动参与愈发重要。同时受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老年人退而不休会挤出孙辈照料时间,降低子女生育意愿。对此,从公共问题视角分析儿童照料,加强儿童照料的社会支持成为解决当前婴幼儿养育与劳动人口就业矛盾的突破口。因此,支持隔代照料者,推进家庭非正式照料与机构托育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学界关注的前沿热点。
总体来看,国内隔代照料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其所蕴含的丰富价值相比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隔代照料对社会再生产体系的运行意义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家庭生育决策,为提高生育率和市场劳动供给创造有利条件。我国隔代照料传统由来已久,西方福利国家实践经验也显示,祖父母普遍参与儿童保育,儿童照料需求可以通过育儿机构和家庭成员合作满足[37]。这表明儿童照料问题不是“家庭私事”或“个人义务”,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公共议题。隔代照料在婴幼儿照料体系中不可或缺,需要在充分肯定祖辈在婴幼儿照料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促使隔代照料从“私域”走向“公域”,将支持家庭照料纳入公共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隔代照料的福利整合功能。
注释:
① 因CiteSpace年份选择最早是从1994年开始,而1992、1993年实际发文量是1篇,故聚类分析从1994年起对总体结果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 如何推进“幼有所育”?增供给、强协作、抓监管一个都不能少[EB/OL].[2019-05-11](2024-08-20).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5/11/content_5390716.htm.
[2] Dolbin-MacNab M L, O’Connell L M. Grandfamilies and the Opioid Epidemic: A Systemic Perspective and Future Priorities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21(2).
[3] Hayslip B, Fruhauf C A, Dolbin-Macnab M L.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What have We Learned Over the Past Decade[J]. Gerontologist, 2019(3).
[4] ACY Chan, L Sun-kyung, J Zhang, et al. Intensity of Grandparent Caregiv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Cultural Context: A Systematic Review [J]. The Gerontologist, 2023(5).
[5] Shwalb D W, Hossain Z. Grandparents in Cultural Context[M]. London:Routledge, 2017.
[6]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2-3.
[7]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8]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9]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
[10]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
[11] 宋卫芳.隔代抚养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4(8).
[12] 何庆红,谭远发,彭争呈.隔代照料对祖父母健康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1(2).
[13] 汪连杰.促进还是抑制: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14] 王胜今,张少琛.提供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基于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J].人口学刊,2021(3).
[15] 王萍,常超群,潘霜,等.照料未成年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及心理福祉影响的追踪研究[J].人口研究,2023(5).
[16] 彭争呈,邹红,何庆红.社会托幼资源、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劳动参与[J].财经科学,2019(12).
[17] 孙玉环,王如玉,董莹.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分析[J].劳动经济研究,2022(3).
[18] 郭筱琳.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6).
[19] 曾迪洋,洪岩璧.早期隔代抚养对初中生教育和健康状况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0] 叶敬忠,孟祥丹.外出务工父母视角的留守儿童[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
[21] 韩中,权芷瑶,冯文萍.隔代照料对已婚夫妇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J].社会政策研究,2022(2).
[22] 邹红,彭争呈,栾炳江.隔代照料与女性劳动供给:兼析照料视角下全面二孩与延迟退休悖论[J].经济学动态,2018(7).
[23] 纪竞垚.隔代照料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社会,2022(5).
[24] 张爱华.农村中年女性的温情策略与家庭关系期待:对河北上村隔代照顾实践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5(5).
[25] 翁堂梅.转型期老年群体的双重挑战:隔代照料与夫妻分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26] 姚植夫,刘奥龙.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9(6).
[27] 李连友,李磊,万叶.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隔代抚养与社会参与的角色冲突及调适: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21(5).
[28] 于也雯,龚六堂.生育政策、生育率与家庭养老[J].中国工业经济,2021(5).
[29] 祝慧琳,王强,初帅.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的隔代抚养与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J].教育经济评论,2022(5).
[30] 钟晓慧,郭巍青.人口政策议题转换:从养育看生育:“全面二孩”下中产家庭的隔代抚养与儿童照顾[J].探索与争鸣,2017(7).
[31] 彭希哲,胡湛.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12).
[32] 叶敬忠,潘璐.中国农村留守人口之留守儿童:别样童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40.
[33] 盛亦男,童玉芬.生育政策调整对女性劳动力供需的影响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8(12).
[34] 潘峣,李宇潇.退而不休的代际影响:老年人劳动供给与子女生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3(6).
[35] 单文顶,王小英.支持祖辈托育:公共政策不可忽视的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21(9).
[36] 史薇.隔代照料对城市双职家庭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的影响:兼论家庭经济收入的调节效应[J].消费经济,2019(6).
[37] Igel C, Szydlik M. Grandchild Care and Welfare State Arrangements in Europe[J].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11(3).
责任编辑:郑晓艳
(E-mail:zxyfly@ 126. com)
收稿日期:2024 - 08 - 21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qks. jhun. edu. cn/jhx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流动老人家庭代际关系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23FYB03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孩’政策下隔代照料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2023SJYB2065)
作者简介:常亚轻,女,河南濮阳人,扬州大学商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博士,E-mail:changyq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