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康养旅游发展路径探索

2024-12-05 00:00:00李慢邹振栋张晓飞
辽宁经济 2024年9期

〔内容提要〕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相连,市场互补,潜力巨大,有着紧密合作、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如何以康养旅游为抓手,整合区域内养老、文化和旅游资源,推进康养旅游经济等新产业发展,成为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繁荣途径之一。本文对在文献梳理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当前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康养旅游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存在区域内康养旅游缺乏联动发展、康养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以及康养资源尚未全面开发等不足之处。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整体布局和特色凝聚两个视角探索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康养旅游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康养旅游;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发展路径

注:本文受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京津冀与东北康养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2224003-07)资助。

一、引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康养旅游将旅游与健康、休闲、医疗、养老等集合起来,高效实现对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近年来,随着生活理念的转变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创新已成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康养旅游起步晚,发展时间不长。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康养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养旅游动机、康养旅游影响因素、康养旅游体验与满意度、康养旅游的结果变量4个方面。在康养旅游动机方面,放松、追求多样活动、恢复、娱乐、逃避、放纵、维系友谊和亲情等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因素;在康养旅游影响因素方面,康养旅游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如国籍、性别、人格特质、健康知识储备等)、康养旅游资源、旅游类别、初访和重游等是影响康养旅游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康养旅游体验与满意度方面,学者们则关注了老年养生游客的服务期望、养生游客情绪等体验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在康养旅游的结果变量方面,康养旅游有助于旅游者的生理疾病恢复(如皮炎、牛皮癣、关节炎等),能够明显改善游客压力、焦虑、睡眠质量等问题,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状态调整和社会关系改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旅游、养老、健康、文体、休闲等产业,把东北地区建成世界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京津冀与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文化资源,兼具森林、山地、中医药、海滨、温泉、滑雪等多种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康养旅游发展后劲十足,发展潜力巨大。但当前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康养旅游尚存在区域内康养旅游缺乏联动发展、康养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以及康养资源尚未全面开发等不足之处。鉴于此,如何以康养旅游为抓手,整合区域内优势康养旅游资源,推进康养经济等新产业发展,成为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繁荣途径之一。

二、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康养旅游资源与优势

(一)京津冀与东北地区森林康养旅游资源与优势

森林康养旅游是一种结合了自然风光、文化体验和健康养生的旅游形式。《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这将极大地促进和健全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六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如表1所示,京津冀和东北地区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多家单位榜上有名,成为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京津冀与东北地区温泉康养旅游资源与优势

温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温泉泡浴、享受温泉水疗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我国的温泉利用虽已有数千年历史,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觉醒,温泉旅游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逐渐获得民众的青睐。北京市温泉资源丰富,地热总储量高达181.2平方米。河北温泉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据估算河北省温泉已超过300处,温泉年开采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平均水温可达50℃,其中,白洋淀温泉城一年四季气候湿润,享有“北方小江南”之称,赤城温泉被称为“关外第一泉”。辽宁省是中国三大温泉聚集地之一,辽宁省的温泉旅游起步较早,汤岗子温泉、五龙背温泉和弓长岭温泉等闻名全国的温泉旅游地都有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故事,提升了当地温泉旅游价值。吉林省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长白山天池温泉群、抚松县K1i4dTEedU3EmV0vjH3zIg==仙人桥镇温泉群等五大温泉群,其中长白山天池附近的温泉更为闻名中外。黑龙江省地热能源多为可直接利用的中低温地热能资源。被称为“中国温泉之乡”的黑龙江林甸县的温泉储量丰富且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优质的温泉康养旅游资源。

(三)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冰雪康养旅游资源与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极大地推动了冰雪旅游的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4)》显示,2022—2023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3.12亿人次,连续两个冰雪季超过3亿人次。目前我国冰雪旅游市场呈现东北地区、京津冀和新疆三个区域“三足鼎立”的新型空间发展格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到2025年“十四五”末期,东北地区将成为冰雪旅游“主战场”,市场潜力将达到其他两个区域的三倍。黑龙江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吉林的雾凇岛、辽宁省的东北亚滑雪场、河北崇礼的太舞滑雪小镇等每年吸引了不少游客。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中9个城市位于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其中哈尔滨位列榜首,借着亚冬会的东风,哈尔滨成功在2024年的冰雪季“出圈”成了“尔滨”,高效利用冰雪资源驱动城市发展,仅2024元旦三天假期就实现59亿元的旅游收入。

(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中医药康养旅游资源与优势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方面,我国有独特的优势。河北省中医文化深厚,有安国药都及华北制药、以岭药业、神威药业等知名药企,并大力支持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药品生产基地、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三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安国中医药基地建设,而且在两山地区中药资源丰富多样,目前河北省中药材总产量高达67.1万吨,中药材成为河北省优势产业。吉林省中药资源丰富,盛产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长白山地区更是全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辽宁省推动中医药与健康旅游有机融合,大力建设大连神谷中医医院、辽宁参中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更是推出辽宁中医药文化夜市,掀起了中医药文化热潮。依托京津冀与东北地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医药基地优势,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建立了较健全的中药产业体系和医疗康养优势,为该地区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京津冀与东北地区海滨康养旅游资源与优势

天津东临渤海,海岸线绵延15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且拥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打造出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国家海洋博物馆、妈祖文化园等海洋文旅IP。仅2024年“五一”假期,就为天津吸引游客1407.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1亿元。河北省地处环渤海核心地带,拥有487公里海岸线、72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2个岛屿,北戴河、山海关和唐山湾“三岛”等风景区更是全国闻名。仅2023年,海滨城市秦皇岛实现旅游收入1098.85亿元,同比增长572.62%,海滨旅游优势明显。辽宁毗邻渤海和黄海,是我国最北端的沿海省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辽宁省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洋功能区划面积4.13万平方公里,共有海岛633个。滨海湿地资源丰富,120多万亩的碱蓬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海岸。2023年,《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将滨海特色旅游带纳入东北地区“三圈两带”旅游板块加以重点打造,沿海经济带滨海旅游发展已经成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急行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多样,山水相连且资源异质,为串联海洋资源发展跨地区海洋康养旅游协同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三、京津冀与东北三省康养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康养旅游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使得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也表现明显,主要集中在区域内康养旅游缺乏联动发展、康养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以及康养资源尚未全面开发等不足之处。

(一)区域内康养旅游缺乏联动发展

河北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近年来,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发展机遇,康养旅游发展迅猛,打造了北戴河国际康养旅游中心、青龙同盛中医药产业园、平山富力康养城等多家康养旅游新业态项目。而东北三省的康养旅游发展也多基于其鲜明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温泉旅游和冰雪旅游优势明显,也成为东北三省大力发展和打造的康养旅游产品。京津冀和东北三省各自以自身康养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品,缺乏区域内康养旅游联动发展。尽管目前京津冀不断深化在交通、医疗、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但“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多部门、多地区的协同配合和顶层统筹规划设计,因此京津冀地区的康养旅游协同发展成效尚需进一步驱动。此外,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相连,市场互补,潜力巨大,有着紧密合作、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康养资源丰富多样,且资源特色和品牌形象差异较大,这为区域内的康养资源联动、康养产业协同发展,抓住康养顾客追求独特旅游体验的心理对当前康养旅游产品系统整合、统筹规划、推陈出新,研发和推动新的康养旅游服务产品和业态奠定了基础。

(二)康养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

特色是旅游商品的生命,特色的内涵则在于旅游商品所体现的地域特征。当前京津冀与东北三省的康养旅游主要集中在森林康养、温泉康养、冰雪康养、中医药康养和海滨康养。然而,旅游产品同质化已成为阻碍该区域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旅游商品类型趋同。一样的森林徒步、一样的泡温泉、一样的滑雪、一样的“中医问诊+参观”、一样的海滨沙滩和海鲜套餐……单一化、同质化的康养旅游产品极大地限制了京津冀与东北三省康养旅游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

(三)康养资源尚未全面开发

京津冀与东北三省几乎覆盖了全部种类的康养,资源丰富,这为康养旅游产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然而,该区域对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却并未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开发。以冰雪资源为例,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全球冰雪运动开启了新时代。京津冀与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和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滑雪竞争优势越发强劲,但对冰雪开发还是处于观赏冰雪风景、滑雪、滑冰等传统项目上,对于“冰雪+文化”“冰雪+体育”等新兴冰雪旅游项目尚需进一步开发。

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康养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康养旅游发展既要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又要挖掘历史人文和生态优势,通过整合区域内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吸引与积聚人气,扩大地方与区域影响,是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康养旅游产业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利用的关键路径。本文尝试从整体布局和特色凝聚两个视角探索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康养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整体布局路径

从整体布局的视角,构建以沈阳为辐射点的“康养旅游干线网”,规划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康养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以沈阳为中心,积极发挥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优势,打造多条特色旅游路线,形成一点带多线,多线成面的态势,不仅有利于京津冀与东北地区整体旅游资源布局和整合,而且对于促进全区域经济互动交流,促进整体投资营商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拟以沈阳为辐射点布局五个康养旅游带,分别是医疗旅游带(沈阳—北戴河—天津—安国)、森林旅游带(井陉—沈阳—本溪—长白山—小兴安岭)、温泉旅游带(石家庄—沈阳—鞍山—长白山—林甸县)、冰雪旅游带(张家口—北京—沈阳—吉林—哈尔滨)和海滨旅游带(大连—沈阳—秦皇岛—天津)。在医疗旅游带,深入挖掘中医药旅游资源。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天津市中医药博物馆、安国中医药基地等为主要发展基地,实现区域内“旅游+中医药”的联动,发展医疗旅游特色产品。在森林旅游带,以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串联起自南向北的井陉仙台山黄栌红叶林、本溪关门山森林公园、本溪铁刹山森林公园、本溪汤沟森林公园、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公园等多出森林旅游资源,形成从华北落叶阔叶林逐渐向东北针叶林过度的森林康养旅游带。在温泉旅游带,以“东北洗浴”文化为契合点,带动河北白鹿温泉、西苑温泉、百泉湾温泉、鞍山汤岗子温泉、白山天池温泉群、黑龙江林甸温泉等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开发,将洗浴文化同康养旅游结合起来。在冰雪旅游带,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结合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资源,尤其是张家口和北京的冬奥冰雪资源、黑吉辽的传统冰雪资源与文化、体育、休闲结合起来,推出一批具有民俗风情和冰雪文化特色的高品质、差异性的冰雪旅游基地。在海滨旅游带,建立起从天津、秦皇岛到营口、大连的环渤海海滨旅游线路。借助“山、海、滩、岛”的优质海洋资源,聚焦“滨海+体育”“滨海+美食”“滨海+温泉”等康养旅游领域,建立滨海旅游新格局。

(二)特色凝聚路径

从特色凝聚的视角,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优势,整合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点线面结构和全域旅游局面。京津冀和东北地区地域相接,文化相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资源景观和自然景观。在文化景观资源上,京津冀的长城文化、冬奥文化、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以及东北的二人转、小品、大秧歌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此外,京津冀和东北地区文物遗迹也极其丰富。截至2023年,京津冀和东北地区有包括长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清昭陵等在内的15处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世界遗产总数量的15.3%。在自然景观(资源禀赋)上,有京津冀的香山、雁栖湖、野三坡、白洋淀、菩提岛等,也有东北地区的凤凰山、牡丹江、鸭绿江、北极村、长白山、雾凇等。可见,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明显,为其康养旅游发展奠定了特色凝聚的发展路径。该地区应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和地方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差异化康养旅游发展之路。以冰雪资源为例,我国的冰雪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和东北地区,在冰雪资源禀赋上该区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绝对优势。由此,该地区可以加强冰雪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新与特色研发,将文化相关要素同冰雪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冰雪+文化”的新型冰雪旅游服务产品,展示独有的特色冰雪旅游文化,把冬奥文化、古城文化、庙会文化、雾凇文化、雪乡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民俗文化、东北秧歌文化、松花湖江面冬捕文化、温泉文化、冬泳文化等历史人文文化与冰雪文化深度融合,走京津冀和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特色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