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对林业高校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激励作用。文章通过对塞罕坝精神基本内涵的梳理,深挖其深层价值意蕴,明确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寻求破解之道,以期有效推动塞罕坝精神的传承。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林业高校;思政教育
注: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2023年度教学项目“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高校本科课程的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GY2023-43)、东北林业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本逻辑视域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共生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5722022DE12)、2024年辽宁科技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时代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价值观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407B15)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塞罕坝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孕育于山川河海间,从曾经的高原荒丘,到现在的茫茫林海,由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与血汗铸就。林业高校因林而建,承担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神圣使命,将塞罕坝精神专门性地融入林业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对“双碳”目标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意蕴
塞罕坝位于河北最北端与内蒙古交界处,“塞罕”源于蒙语,意为“美丽”,“坝”则是汉语,意为“高岭”,塞罕坝取“美丽的高岭”之意。辽金时期塞罕坝是千里松林,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在此设立“木兰围场”。到同治年间开放围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绿化中国”的号召,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几代塞罕坝人坚守一隅,垦荒植树,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百万亩林场屹然挺立。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对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做出重要指示,明确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1.“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根本支柱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基底,构筑其根本支柱。新中国伊始,因连年战争,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植被覆盖率低下,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为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伟大号召,改善居住环境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数百位志愿者毅然奔赴塞北高原,投身于植树造林的浪潮,创造了荒原变为绿林的奇迹。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第二代塞罕坝人的主要任务由造林转向森林的保护与经营。积极开展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治理和林木良种繁育工作,进一步扩大林木数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第三代塞罕坝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从依赖砍伐森林资源到多元森林经营,推动生产建设向生态文明建设转变,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生态发展之路。
2.“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核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底色,构成其重要内核。在水土流失、风沙肆虐的塞罕坝造林并不容易,面对恶劣寒冷的生存环境,同时还有树苗成活率的困难,第一代塞罕坝人在荒无人烟处建立起生命之所,团结齐心研究培育良种,改善种植技术,因地制宜,机械造林取得首要成功,在塞罕坝创造出一片美丽“绿洲”。第二代塞罕坝人砥砺前行,面对初具规模的林场,克服经费不足等苦难,以林为先,优先保林造林,控制病虫灾害,探索多元化森林经营模式,创建出一条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第三代塞罕坝人抓住机遇,敢想敢干,利用林场独有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与生态双轨同行,塞罕坝人创设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建设新模式。
3.“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色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主线,形成其鲜明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塞罕坝从荒无人烟到植被茂密,从物质生活匮乏到逐渐步入小康,是三代塞罕坝人齐心协力结下的硕果。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荣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这是世界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和生态共赢是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总趋势。
二、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1.坚定理想信念,不忘使命担当
红色血脉断不能忘,时代精神需传承。塞罕坝精神存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是新时代鲜明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林业建设中的精神写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塞罕坝林场从荒原到林海的巨大变化,展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绿色建设的强烈使命担当。林业高校依托于林业特色建校而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教育阵地平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特别是林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与塞罕坝精神有着天然的融合性,能够保障思政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林业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的固有基础上,以课程的形式进一步融入塞罕坝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忘使命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强国贡献自身力量。
2.敢于攻坚克难,永葆奋斗底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红色基因,克服了塞罕坝原始恶劣的生活条件,攻克了坝上引进林木难以成活的困难情况,创造了从无到有的绿色奇迹。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品质,面对艰难险阻能够不惧风浪,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为林业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3.坚持守正创新,引领时代方向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建立于守正的基础之上。塞罕坝精神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信念担当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并顺应时代发展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道。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红色精神走入校园的必然要求,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变化脉络,可以丰富林业高校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政课思想和理论的深度,增强思政育人实效,同时彰显办学特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三、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1.结合林业育人特色,有效融入塞罕坝精神
林业高校文化底蕴与塞罕坝精神同根同源,塞罕坝精神作为一种鲜明的红色文化符号,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高度契合。首先,进一步发掘塞罕坝精神的实践内涵,探寻林业高校文化与塞罕坝精神的共生关系,将其与林业高校的实践育人理念有机结合,构建林业高校文化和塞罕坝精神的连接点。其次,致力于打造高素质育人教师队伍。教师是塞罕坝精神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此外,还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林业高校应当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深入实践,感受到塞罕75f17e61b7ec4edd607cb792bd34b8a1坝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开展塞罕坝精神文化活动
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林业高校思政教育,需克服实践难度,同时在教学创新和课程设计上寻找更有效的途径,丰富教学实践形式。首先,学校可利用自身丰富的林业教育资源,设计更多与塞罕坝精神相关的实践项目,开展塞罕坝精神文化活动,从而深化学生对塞罕坝精神理念的理解认同。其次,建立有效的课堂反馈机制。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通过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促进学生学习伟大精神的主动性。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塞罕坝精神的内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3.数字赋能传播媒介,拓展塞罕坝精神宣传平台
通过数字赋能传播媒介,拓展塞罕坝精神宣传平台,是林业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创新的重要一环。首先,林业高校可建立以塞罕坝精神为核心的数字化宣传平台或者板块,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等形式,向学生和社会大众传递相关信息。其次,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通过林业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塞罕坝精神的相关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可以组织线上互动活动,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扩大宣传效果。此外,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虚拟体验平台,给学生带来科技新鲜感,形成视觉冲击,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和感受。最后,在林业高校内部和林业高校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搭载数字化传播媒介,通过开展远程专家座谈会、学者交流会等途径,共同推进新的创新或宣传塞罕坝精神的手段和方案落地。
(作者单位:1.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2.辽宁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