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均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彰显。本文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彰显的显著优势。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从落月的“嫦娥”到探火的“天问”,从神州航天翱翔天际到高速列车飞驰如风,从C919首航到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从南海之滨到北国雪原,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腹地,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相继问世,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描绘了一副宏伟的历史画卷。大国工程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次飞跃,都展现了中国的强大能力,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精神与力量,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现实力量,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本文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切入点,分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厘清并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明朝后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失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机遇,中国在内部矛盾和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自鸦片战争后,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逐步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国家受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梦想,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伊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复兴梦集中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和共同的愿景,深植于每一位中国儿女的心中。实现这一梦想,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石,这意味着要建设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坚强而独立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也就是说,实现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与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长期奋斗,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尽管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实业等途径来推进现代化进程,其著作《建国方略》被誉为是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然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无法也不可能获得成功。这段历史向我们证明,没有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治力量的领导,实现现代化的任何蓝图都无法变为现实。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体制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发展为核心的战略方向,强调将党和国家工作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从而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面对如何“与时俱进”以及如何“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亦步亦趋地简单模仿,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勇于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之路。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紧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和矛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进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归纳出实现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进行初步的建构,从而让中国式现代化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直观、更加可行,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充分表明,在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中,中国必须充分考虑其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一基本国情,着重推动全民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力求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丰盈的和谐统一。此外,它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及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最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致力于与全球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良传统,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也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它呈现了一种与西方现代化完全不同的崭新面貌,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式。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都是对当代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的革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也为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扶贫开发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凸显了与西方各国相比更显著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三个方面。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集中力量,办好惠国惠民的大事,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扭转了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推进这一进程中,我们需要对全球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对广大民众的普遍意愿有精准的把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一个深度的探究。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确保了中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能够快速集结起办大事所需要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种条件,保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得到贯彻执行及顺畅高效。也就是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我们才能迎来光明的前景和繁荣的发展;否则,我们将迷失方向,丧失灵魂,甚至可能犯下致命的错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显著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展现的一大显著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价值取向必然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所办的大事,无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同时,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与人民血脉相连,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坚信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通过充分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深入理解人民的需求和意愿,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积极性,凝聚起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明确了发展成就的评判标准,也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致力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确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能够坚持人民立场,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需求,倾听人民的声音。做到民意与国策共鸣、党心与民心紧密相连。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中国通过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中国致力于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大事,从而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一显著优势。
(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另一显著优势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基础。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经济形式,它的主体地位在于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这相较于建立在私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首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确保全体人民共同享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大事的热情与活力。其次,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私有制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和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实现了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最后,公有制经济使得中国能够汇聚起办大事的磅礴力量,国家拥有并调配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使得中国具备了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资源掌控力和配置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所有的一切都依赖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我们才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资源的统一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亦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这一显著优势。
三、结语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快速高质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优势。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增能。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