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方法

2024-12-05 00:00:00王立慧胡俊挺
辽宁经济 2024年9期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高校作为党在教育战线的基层组织,如何提升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效能,对于高质量培育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高质量发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功能,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高质量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高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方法,抓住掣肘高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升高校监督工作主观能动性,最大化释放监督效能,保障和促进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党对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落地生根,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等院校;精准监督;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九个以”的实践要求,“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有权力的地方就要有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监督”。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承担着服务支撑国家战略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因此,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完善高校监督体系建设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对于建成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根据中央和地方巡视高校党委反馈意见来看,高校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仍有不足,科研、基建、招生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校办企业、合作办学等领域廉洁风险比较突出,“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还有反映,这些不足和问题,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监督工作推动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监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把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随着高校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高校监督工作的主体、内容、形式、导向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前,更多依靠纪委监督的单一模式逐步转向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其他各方面监督贯通协同的全面监督模式。特别是随着高校纪检监察机构推进“三转”、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监督工作的主体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效果更加明显。

但是,现实中看,仍然存在全面监督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监督的主动性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不强,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不同监督主体的协同性不强,监督合力尚未充分释放;监督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强;监督存在表面化、短视化倾向等现象。究其本质,主要是思想、制度和环境问题。思想统一了才能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加强思想建设的关键就是要真正强化科学理论武装,并用之指导实践。制度完善了才会对权力运行形成有效和有形制约,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各监督主体信息沟通、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机制,完善监督合作机制、纪检监察监督与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等有效衔接机制,形成整体优势和监督合力。环境清朗了会使“硬杠杠”变为“软约束”,加强环境建设的关键是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育人环境。

二、高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把握现实和可能的关系

迈向新征程,我国高校正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然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离建成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学术科研体系、一流的教师队伍体系、一流的管理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差距。立德树人要求还没有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举措还没有真正融入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设计各方面。原始创新能力、健康学术生态、有效学术治理仍需不断提升。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使人才称号回归荣誉、学术,加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等任务仍需深化推进。管理服务环节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重点岗位的廉洁风险仍然突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有待加强。在现阶段高校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尽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依法依规管党治校的现代化大学治理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高校的领导、管理和监督的制度机制正在健全完善,高校中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其他监督贯通协同的合力作用正在逐步凸显,这些因素为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把握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形式上,巡视巡察、信访举报、现场检查、座谈交流、实地调研、谈心谈话、请示报告、审核把关、征求意见等,都是监督的手段和方法,目的都是通过监督保障上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通过监督让权力得到规范行使,通过监督解决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

内容上,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实施,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发展,培育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都是监督的内容。与此同时,这些大概念在实施层面还会存在诸多细化内容。可以说,监督内容是覆盖高校高质量发展方方面面的,靠一种形式、靠一家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的笼子管住权力,用法治的缰绳驾驭权力”。高校中各级党组织、纪检组织、党的职能部门、行政部门、教职工代表大会、专门性委员会、专门的议事协调机构、党员和师生、社会舆论等,都是监督主体,都有权利对高校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提出意见和建议,都有权利对存在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抵制和检举。监督主体的不同会导致监督形式和监督的关注点不同。要想监督效用最大化,首先要优化监督形式和监督内容的匹配度,充分发挥不同监督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明确联合执纪执法的线索范围、启动方式、报告程序、责任权限等,强调执纪审查主体责任不变、协作力量共享,使得监督工作上下“一盘棋”,既横向到边,又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

四、高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把握破与立的辩证统一

要坚持破立并举。既能在发展阶段中破,推动事物发展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上升前进。又能在不断发展中立,以长远的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健全完善大学全面监督体系。

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对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大学监督治理体系的关键和根本,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开展监督工作,要抓住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二要深化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改革和建设,高校纪委是党在高校的专责监督机构,协助党委在监督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纪委要加强与教育部门派驻纪检监察组以及属地纪委监委的沟通协调,准确把握精准监督的策略要求,以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红利破解监督难题。

三要把精准监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两点之间找好自身结合点,防止在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上监督泛化、虚化、弱化。

四要把精准监督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重点,真正把“两个维护”落实情况贯穿监督工作始终,准确把握提升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短期任务和长期目标,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难啃的硬骨头”,紧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五要把精准监督“一把手”和领导班子作为着力点,“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等党内法规制度,对“关键少数”进行严格监督,聚焦动议、决策、执行,聚焦事前、事中、事后,聚焦任职、履职、离职,通过抓住“一把手”来管住其他班子成员,提升自上而下的监督效能,改进“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薄弱环节。

六要把精准监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违规违纪行为作为抓手,紧盯意识形态风险、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选人用人和领导班子建设等问题,紧盯招标采购、资产管理、后勤基建、校办产业、附属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等廉洁风险较大的部位。

七要把精准监督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作为基础,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够是导致高校“特殊论”的诱因之一,应精准监督院系党组织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保证监督作用发挥等情况。

八要把改进优化精准监督的制度机制作为动能,健全党委领导、支持、监督纪委工作的领导机制,落实监督执纪工作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改进自上而下组织监督的工作机制,用好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会商机制,构建校园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常态研判机制,做实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完善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制度,探索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和决定重要事项通报机制,优化年底述责述廉制度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