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质生产力既是中国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模式的一种反映,特别是对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财政分权的扶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生产力的飞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扶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应用与转化升级。
〔关键词〕财政分权;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一、引言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可以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等新要素,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它不但是一种科技革命,而且是一种生产方式、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点在新质生产力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只有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使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分析财政分权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影响机制,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新质生产力(Score)。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以及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新质生产力至少包含三个维度:绿色、科技和数字,其评估与度量离不开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涵盖四个基本步骤:评估系统、处理评估数据、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估方法,并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详细的三个等级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各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赋权。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2)解释变量:财政分权(CZFQ)。选取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权度的计算依据,使用省级人均财政预算内支出占中央人均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来衡量。在指标选择方面,考虑到既要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又要考虑人口规模大小的影响,本文采取平均分摊的方法,即使用各省的人均财政支出作为计算依据。这样就能通过把人口因素排除在外,使地方分权程度的截面差别仅取决于各省人均水平的差异。这种方法既能清楚地显示财政分权程度,又能客观地反映出政府开支的相对规模。
(3)控制变量。考虑到其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Region)、居民消费(Expense)、教育发展(Edu)、区域产业结构升级(Indus)作为控制变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人均GDP的自然数对数值来表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教育发展用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来衡量,居民消费采用社会零售品总额与GDP的比值进行衡量。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30个省市及自治区(不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西藏自治区)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包含300个样本。以《中国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在表2中详细列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模型设定
其中,i代表省份,t表示时间,Score表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CZFQ表示财政分权,X为控制变量。另外,本文还考虑了省份固定效应μi与年度固定效应λt。其中,β1为重点研究的参数,如果β1>0,说明财政分权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相反,财政分权会导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三、实证分析
本文以新质生产力为被解释变量、财政分权度为解释变量,使用Stata17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在表3中给出了具体的实证分析结果。
(一)基准模型实证分析
根据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可知,如表3所示,第1—5列中财财政分权的回归系数都为正值,说明财政分权对新质生产力有正向的作用,并且都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随着地方政府分权程度的提高,在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两方面刺激下,地方政府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与新质生产力有关的建设中去。引进和发展高质量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从而达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二)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前述实证回归分析的可靠性,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中的内生性进行了剔除。以下是详细的步骤:
(1)变量缩尾处理。在以上回归模型中,我们只对各个连续变量做了1%的上、下缩尾。为了检验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样本做上、下5%的双侧缩尾,以进一步消除极端值带来的影响。表4第1列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程度是0.0059,在10%的水平上仍然是显著的,这说明了上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2)滞后核心解释变量。为了更好地减轻核心变量间双向因果关系带来的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财政分权变量滞后一期代入模型进行回归处理。表4第2列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滞后项对新质生产力的回归系数为0.0077,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财政分权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依然显著。
四、政策建议
(一)规范地方政府竞争机制
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一种激励机制,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的无序和过度竞争,会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市场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通过规制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使其形成良性竞争和协调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任,要进一步深化对地方干部提拔和评价的改革,在晋升考评系统中充分考虑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并提高权重,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防止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
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利益分配制度,根据不同的创新主体的需要,对利益分配方式进行创新。对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不高的地区,应该通过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方式,充实地方政府财政实力,鼓励其加大对科研创新投入力度,以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而对于经济基础扎实、财政收入充裕的地区则应强化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计划,从而引导地方政府调整投资偏好计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计划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也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进行主动地平衡,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创新,避免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和传统要素驱动的依赖,同时也要努力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此来提升工业发展的绿色化程度。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健全科技人才的评估和激励制度,建立导向鲜明、重点突出、多方协同、方式多元的利益分享模式与机制。以此来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科技创新的向心力和协同性,推动科技供需畅通、供给与需求适配,让多元创新主体价值共创。解决各地区在市场准入、物流和要素配置5mAI6yWeRsEXn/8brKUjpg==等方面的制度壁垒,促进市场的一体化。通过构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强市场的透明度,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竞争扭曲。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更高层次的要素环境,增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动能。
(二)完善支出保障制度吸引和培养高质量数字化人才
在市场竞争中,人才是制胜之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才。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关联。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更高的要求,这势必推动我国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坚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人才的补助力度,减少与人才发展不相称的开支,把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开支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完善以提高数字知识价值以及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研究数字经济从业人员的报酬分配指导方针,指导企业构建和完善适合数字人才特征的公司薪酬体系;健全高层次人才薪酬和薪酬制度,实行高质量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金奖励政策,保证其收入与其所作的贡献成正比;为数字化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以解除数字人才的后顾之忧。
当地政府负担不起培养人才的大笔经费时,中央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优质人力资源开发与开支之间的联系,对中央政府负责的事项进行界定,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和发展,改善缺少高质量人才的情况。
(三)优化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的权责划分
在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优化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的权责划分是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
根据中央与地方激励兼容的原则,把政府的福利和公共的福利相结合,以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最大统一。此外,在鼓励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关注它的发展规律,有必要在个案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和政策。在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基础上,加快财政分权制度的改革。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定期考核机制,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为应对突发事件、重大政策调整等特定情形,构建快速反应机制,保证事权和支出的合理调整。中央应该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力度,让当地政府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财政分权制度的改革,推动地方政府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其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