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与产业体系共同进化

2024-12-05 00:00傅畅梅孙付领
辽宁经济 2024年9期

〔内容提要〕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现代化得以不断实现,不断实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技术人才支持、信息技术支持等物质基础支持,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新的产业模式。同时,新质生产力不只停留在生产力的层面,还包含着政治的和思想的因素,体现了我国人民至上,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在于梳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物质支撑,另一方面更重要还在于找到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这对于我国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作用,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新动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

注: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研究”(项目编号:22BDJ013)资助。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都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现实需求,指明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路径,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现实发展基础,基于此,我们需要把握其二者的辩证联系关系,这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转型都具有重要战略+GcCaKbPhDiyCVcbms9EWfY4ueWtfv7qH6cAeVrznn8=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与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在当前世界科技竞争激烈、数字化和技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的逻辑起点在于“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根本性区别,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是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当今世界发展新领域,创新颠覆性技术,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尖端工程技术、量子计算机等众多前沿科技,用新技术引领新动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与更新提供强力技术基础。这个“新”,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说也意味着提供新的动能基础,尤其是实现从石油等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突破和变革;这个“新”,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说也意味着新思维,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构建出发,充分抓住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科技、人才、产业创新等优势,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光重点聚集在新型战略领域和未来产业的构建上,与此同时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在产业发展中,保持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新”,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将社会发展带来的进步福祉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当中。与此同时,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新发展,创造更多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岗位,真正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现实基础。综上可见,新质生产力是真正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生产力,不仅为我国现代化产业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更体现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思想。

这里的“质”,是相对传统生产力从“量”上的突破,从“质”上改进生产力要素,是最能够提升生产效率的方式,即分别以“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这样新颖独特的状态驱动生产力质量跃升。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从体量上来看,我国的产业体系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的30%。但在目前我国产业体系中,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仍有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中的“新”的重要含义,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努力补短板、强基础、重创新,全力发展壮大新型产业,实现我国在重点“卡脖子”区域的突破。

这里的“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主要是对马克思提出的三要素的突破,即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现阶段的劳动者技术供给不足、专业训练欠缺,“卡脖子”技术创新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努力学习适应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劳动技能,以此才能够匹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劳动者也需要学习创新性思维、积极学习、转变劳动观念,通过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以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的升级优化,促进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创新劳动资料,在当今时代要充分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引领创新,为新的劳动资料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形成“新”形态的劳动对象。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要突出强调绿色,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劳动对象对于环境的伤害不得不引起重视,未来新型产业一定是绿色、高效的产业技术,要赋能新信息技术与就产业,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形成绿色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产业体系现代化进程催生(呼唤)新质生产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实现了新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协同高新技术的变革,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力量,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基础、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环境、信息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支持,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才得以催生出新质生产力,而只有充分把握好催生出新质生产力的现实物质基础,才能催生更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动力。

1.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筑牢产业之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由此可见,努力发展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尤为重要。一方面,制造业是强国之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三次大跨越,制造业增加值依次超过了德国、日本、美国,到2021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超过德国、美国和日本之和。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在量的基础上已经足够大,不仅为居民提供生活资料,为制造业部门本身提供零部件、材料和仪器、装备,也为服务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各种生产资料,这也为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培育更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提供要素基础。另一方面,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绝大多数产业领域的创新来自制造业,这就意味着制造业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快的产业部门,并通过产业间的联系成为带动其他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成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我国扎实的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不仅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的产业之“基”。

2.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要素

人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要素,也发展新质生产力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作为现代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在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引入新科技、新思维、新模式等手段,对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发挥着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创新新质生产力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新时代劳动者。我国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一直关注人才要素的保障。不断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与课程优化,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联合培养人才,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珍惜和爱护企业家人才,不断释放人才活力。吸引外籍优秀人才来华进行访学工作,开展具有前景的科研项目以及搭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组建有强大凝聚力的科研团队,为其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目前已经吸引一定数量的外籍优秀技术人才参与到科技创新合作之中,配套政策的完善以及本国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人才要素支持,为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积蓄了积极要素。

3.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增强科技创新支持

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构建的过程中,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服务之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来源”。近些年来,我国的科技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上完善发展,重点发展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业对于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想要实现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在科学技术取得变革型突破,做大做强现代化科技服务业是关键一环,需要不断创新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积累经验和信息要素、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知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培育新动能。随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一个分类,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比值不断增加,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17%—18%,生产性服务业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行业发展基础,才能够继续催生出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高效化持续转型的结果。我国正在经历从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制造业本身的创新能力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只有不断实现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全链条的不断融合,才能够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也进一步为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产业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

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业发挥着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我国信息业在整体规模上不断增加,行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展,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相关领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目前,由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信息技术体系,正在不断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而这些技术正是当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正是因为有目前信息技术领域基础的支持,才能够逐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不断突破。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中,正在加速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变,带动全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使得现代化产业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向更高一步转化升级,利用数据要素推动数字经济走向更深层次,引导大数据聚集,健全大数据的中心产业链,打造优质数据要素交易的前沿生态群,健全大数据的协同发展体系,将逐步实现大数据的产业化发展,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应做大做强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核心算力,实现新技术的突破,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算力正成为科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大力发展国产算力,构建区域乃至全国性的算力网络,打造算力调度指挥平台,实现算力资源的可调程度,不仅可以及时对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也可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实现和持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5.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赋能引领方向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渐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持续推进产业体系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已经是必然趋势,这也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指引着新的方向。首先,随着新一代的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形成了很多效率更优的生产技术部门,深刻地改变了产业体系的构成。新质生产力即是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核心产业发展,推动数实融合,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同等重要,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更加关注,大力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为其赋能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将进一步优化产业体系的结构。制造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制造业需要承担起为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所需要的新能源发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碳捕获和碳封存设备等的重任,这就需要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转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高水平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最后,先进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一定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需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新领域,从而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的提升。由此可见,绿色化、智能化、先进化不仅仅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未来方向,更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的未来方向。

6.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筑牢安全之基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在国家建设发展中是极其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之下,“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显然是重中之重,我国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坚持把维护产业体系的安全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切实提升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以高质量发展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根基。一方面,在现代化产业的构建中不断增强产业基础,始终关注产业的基础能力提升问题,对现代化产业链中的基础短板集中公关,提高供应链国内外布局的多元化水平,进一步补长了产业短板,提高了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完整性,形成了可靠安全、具有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也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与产业的赋能结合提供了安全保障,在此过程中,将进一步打造更加安全的现代化产业链条,以高质量发展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根基。另一方面,我国以重点供应链、产业链为中心,对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新的技术优势,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领跑发展新突破,在此基础上为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安全有保障的平台。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体系构建的新动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具有重要作用,持续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方向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聚焦实现产业的发展,要在升级补强传统基础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方面持续发力,不断赋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基础产业“补短板”

中国当前是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但是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产业基础能力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及产业基础薄弱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现实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高级化转化以及现代化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切实加强基础性技术研发力度。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工业竞争力和发挥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驱动力量,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要把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放在“主战场”的突出位置,这是建设以工业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为重点,通过“强基、韧链、优企、提效”组合拳,切实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基础设施领域的补强作用,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发力。

2.新质生产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主要是当代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国际外部环境干扰等问题,面对当前这种情况,抓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契机,应不断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催生这些产业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以应对“逆全球化”等不利冲击对产业体系完整性带来的破坏。首先,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新动能。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样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的重要契机,以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导向,凝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学技术公关,大力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突破,打破创新能力不足的僵局,这些都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来引领,需要新质生产力来推动支撑。其次,强调内部人才配置,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新质生产力强调培养更加符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实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不断加大对基础科研人才支持力度,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长,加快培育国家最急需最紧缺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原始创新人才,打造一批与前沿交叉领域发展、学科领域布局优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重大战略项目相适应的高水平团队,通过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3.新质生产力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密切联系,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支撑和基础性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的应用场景。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将新兴产业和新兴科技不断结合,从而引领进一步的产业革命,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想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结合新质生产力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以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端战略新兴性产业进行技术攻关,不断在前沿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强化新技术的产业化转化能力。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优势,政府在其中更要发挥对市场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在突破性新技术取得科技成果后,助力其实现商业性转化,对实现优秀转化的企业进行示范性推广。与此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和信息沟通合作机制,建立一套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从科技创新到科技孵化再到形成产业的特色链条。一方面,可以使得两方在合作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于社会现实之中,加快新技术的商业性转化,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第二,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核心要素,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政府主导施行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立健全能够支撑产业创新的现代化体系。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需要,加强人才政策的协调性,促进高端人才向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聚集,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前沿领域及未来产业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国际化领军人才。

4.新质生产力助力培育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主要由前沿技术驱动,在当前阶段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产业展现出更加鲜明的自动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特征。新质生产力在数字时代诞生,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中产生的当代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数智化和绿色化产业形态特征。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数智化和绿色化正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未来产业科技发展方向取决于新兴和重大前沿科技的突破,数字化和智能化特点明显,呈现出多点群发特征。

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新质生产力带来前沿科技突破以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不断交叉融合,且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进行,必然会引发未来产业科技突破,而在新质生产力带动下的一些边缘科技的突破也有可能对未来科技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带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未来产业科技发展方向。第二,发挥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素作用。通过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合体等,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创新中心、未来产业实验室,打造未来产业科技策源地。围绕未来产业重要科技方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体系,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鼓励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研融合”等方式培养未来产业科技人才。第三,加快对大数据、航空航天和6G关键技术的突破,开辟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弥补高端产业体系不完整的空缺,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有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新赛道,挖掘新动能,培育新优势,形成新竞争力。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