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何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即为关键课程。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本学科是直接面向学生思想的,学科是具有思想塑造功能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认识新课标中关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有助于从思想塑造角度认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下面就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政治的塑造功能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政治塑造功能的理解
新课标明确指出,政治学科的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这些目标直指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基本且重要的功能——塑造。从当前的实际情形来看,推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质量发展,已经是面向高中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必然诉求。有比较研究认为,当前政治学科的教学在育人方式、课程内容、实践活动等方面实现了提质增效,但存在社会期待与学校德育发展不完全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完全同步、学生知与行不完全一致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新的支撑,因此也就需要在联动培育主体、拓宽课程思路、增强学生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看政治学科的塑造功能,发现借助于这一概念,可以概括政治学科的本质,可以明确政治学科的根本任务。当真正立足于学科塑造功能而实施教学时,学生的思想就能够有积极变化。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政治塑造功能例析
其实早就有思想政治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确认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调节和控制。这就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把握政治学科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并确保前者能够对后者有效加工,那学科的塑造功能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有了足够的保障。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教学为例。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当下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在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并不知道改革开放道路确立过程的复杂性。所以,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塑造,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之所以伟大的逻辑所在,从而接受并认同改革开放,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坚守改革开放的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zgkZQSBTQV2B649ZH2e2Jg==伟大成就、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同思潮的出现与比较等。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正是邓小平同志力推改革开放,才将中国从复杂危险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正是改革开放让中国有了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正是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改革开放让百姓有了富裕的生活。而在改革开放推进的过程中,也有过各种各样的思潮出现,又是邓小平同志通过南巡讲话帮助全党全国人民明确了方向。
当学生了解了这样的历史与现实之后,他们就能够形成并巩固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态度,就能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改革开放在学生的大脑中也就能够真正扎根了。
三、塑造功能驱动高中政治核心素养高效落地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明确的内涵要素,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具体的教学过程。在努力体现学科塑造功能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抓住了塑造功能这一关键,知识不再是抽象的知识,知识可以成为充实学生思想、塑造学生思想的工具。而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的落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也说明高中政治教学的追求,就应当锁定在其塑造功能上,评价政治学科教学的效果,也应当看塑造功能体现得是否充分。实际上,当学生能够在政治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认同教材中的观点,认同主流价值观,并且能够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上体现出相应的认同,表现出应有的素养,那也就体现了学科的塑造功能。因此,可以认为,以塑造功能为抓手来组织实施并评价教学,同时评价学生在学科学习之后的思想变化,是学科特质得以体现的关键,是核心素养得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