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支架可以解析为学生由实际发展区迁移至“最近发展区”的阶梯。以教学支架指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历史学科知识从时空角度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支架辅助课堂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理解力,提升教学效率。
一、情境支架,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情境支架旨在为学生搭建生活中熟知的情境,用以进行新课导入或问题铺垫,能为学生理解新知、探索新知提供帮助。构成情境支架的元素存在多样性,如历史故事、视频或图片、历史剧本等。多元化情境要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情境信息的方式形象化解读新知蕴含的历史现象或时代背景。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中,为使学生对秦的统一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为学生展示影视作品《英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秦王扫六合”。学生能在影视作品中提炼体现史实的元素。情境支架的搭建能为学生理解新知提供更多探究视角,帮助学生形象化解读新知,增强课堂理解力。
二、范例支架,树立正确答案参照
范例支架指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供的示范性行为、事例或习题答案范例材料。范例类支架具有标准化、对比性特征,能起到培养学生反思意识与对比分析能力、为学生提供参照蓝本等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教学支架帮助学生迅速扫清认知障碍,搭建历史学习脉络。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动因、过程和影响。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作为范例支架。
学生通过读图自主判断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航行之路,进而对全球航路的开辟历程产生深度理解。
三、问题支架,启迪学生深度思考
问题支架旨在以问题作为引领学生思维发散的工具,通过解决问题、关联问题,指导学生紧扣课时重点延伸思考,逐步深入地解读历史信息。创设问题支架需遵循梯度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首先,问题支架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认知困境的切入点上,以“直击痛点”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兴趣。其次,问题的呈现要体现出梯度性。如此,方能使问题支架区别于一般的课时问题,切实发挥支架式教学的优势。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中,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由秦汉至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支架作为启迪学生深入思考的工具,如下所示:
(1)分析问题:察举制度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判断问题:影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原因包括哪些?
(3)创新问题: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变迁,你从中获得哪些结论或启示?
上述问题支架从整体性角度来看具有明显的难度分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帮助学生突破浅层次认知困境,提升思维活跃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支架,以情境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打开学生新知探究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以标准化范例为学生树立优秀的答案参照,促使学生自觉提升学科表达的品质要求;教师还可以运用问题支架培养学生深层次学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