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将体育教育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中,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三全育人的内容进行简要叙述,分析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深层次探究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以期发挥出三全育人的最大化价值,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民族体育与旅游的互动共生研究》,15FTY004。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3JGB380。
一、引言
“三全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和实践。这一理念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并注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三全育人理念尤为重要,能够指导教师全方位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精神,实现全面发展。
为此,普通高校应注重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准,强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实现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三全育人”的内容
(一)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校教职员工要发挥积极作用,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指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从入学到毕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人生目标。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
(三)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1]。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引入“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之所以要建设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主要目标在于提升体育教学成效。针对体育教学内容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与学生紧密合作。教师唯有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且不断创新,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以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学的目标,也需要加大对教学任务的重视程度,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加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由此可说,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准来建设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有助于转变教师教学思路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树立“三全育人”的意识,并将此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使全体教师都明确自身的育人责任。这可以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加以更新,提升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除此之外,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前提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及时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便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2]。因此,“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
(三)有助于全面实施德育教育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助于全面实施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关键环节。而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磨炼学生意志的重要任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和荣誉感等方面的品质,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通过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推动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的全面实施[3]。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优化体育课程结构
当前,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设置。其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的具体操作上,基础课程的设置应当全面、系统,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技能和素质。拓展课程则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选修课程则应更加注重个性化,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各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应注重体育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形成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为此,高校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证研究,例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或者通过教学实验来评估不同课程设置的效果[4]。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通过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体育素质的人才。
(二)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往往注重教师的体育动作讲解和示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要想强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就需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引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互相协作中提升自我;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操作上,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来分析,在篮球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赛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篮球技能和规则;在田径教学中,可以采用“分段教学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通过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体育实践活动
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中,注重让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均得到发展。为此,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加强组织学生开展户外实践活动,以此使得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技巧,并且提升实践的能力。在具体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地点从学校内部拓展到学校外部,并且将课堂的固定教学时间拓展到每时每刻,进而使得育人的主体成为社会群体,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选择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赛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比赛规则、熟悉比赛流程。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赛事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全力以赴。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5]。同时,通过与队友的协作,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体育赛事,校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俱乐部或社团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更加深入地了解体育的魅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强化学生德育培养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注重德育培养,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体育技能和知识,更要注重德育培养,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为有效实现学生的德育培养,体育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强调规则意识、公平竞争、尊重裁判和对手等体育精神。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地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并在比赛中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细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同时,体育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团队活动或比赛,观察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6]。在课程评价中,教师应当将德育表现纳入评价体系。除了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估,激励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有利条件。除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高校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通过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交流活动等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和教育水平。如此,便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五)加强智慧体育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体育已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高校应当加强智慧体育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首先,加强智慧体育平台建设。通过建设智慧体育平台,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课程、视频教程、运动数据分析等多种服务,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生运动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通过收集学生的运动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和健康状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运动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巧和提高运动水平。最后,加强智慧体育硬件设施建设[7]。高校应当加大投入,建设更加完善的智慧体育硬件设施,包括智能健身房、智能运动场等。这些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体育运动环境,同时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教具和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如此,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还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资源,保证教学的成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以更加科学以及合理的手段,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未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毓霞.“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10-12.
[2]黄贵先.“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体育世界,2023,(09):83-85.
[3]薛传佳.“三全育人”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69-71.
[4]李晓峰,刘飞虎,宋怡.“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3,25(02):121-124.
[5]韩坤霖.“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体育风尚,2023,(03):89-91.
[6]黄伦,尹长源.“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研究[J].体育视野,2022,(21):149-151.
[7]赵扬,周晓宇,盛誉.新时代高校体育育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