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受重视,体育锻炼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交及学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显著。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身体机能、缓解心理压力、提升自信心和睡眠质量,并促进社交交往。针对贫困生等特殊群体,体育锻炼亦有积极影响。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需加强宣传教育、丰富体育课程、鼓励课外锻炼并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交影响;学业赋能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为强健大学生体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提出“五育并举”重要举措,其中“体育”是实施各项教育之物质保障。大学生体育健康也从最初只关注个体“身”,逐渐发展为“身”和“心”相结合。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大学生群体存在抑郁、焦虑的比例高达24.1%[1]。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数量连年增加,这给大学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如何有效调节大学生心理问题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可以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这一认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给高校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与挑战。
新一代大学生年纪虽轻,但身体毛病极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地步,“脆皮”大学生由此而来。探其究竟,心理问题是导致他们“脆皮”的关键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焦虑因素主要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躯体疾病及个人心理,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及家庭因素等[2]。体育锻炼可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提高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运动过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有利于身心健康。本研究探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交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学业赋能作为协助大学生调整心理问题切入点,同时探究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理积极性影响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生理健康具有诸多积极影响。定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身体各方面机能,如:心肺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等,提升整体生理素质。通过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等,使心脏和肺部得到充分锻炼,从而更有效地输送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耐力和体力,还能降低患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体育锻炼对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力量训练,如:举重和俯卧撑,可以提高肌肉质量和力量,预防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3]。肌肉强健和骨骼健康有助于维持身体稳定性,防止运动损伤。体育锻炼还对于控制体重和维持身体健康水平有益。通过消耗卡路里,体育活动可帮助大学生减轻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并预防肥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大学生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积极性影响
体育锻炼不仅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有益,还对心理健康有积极性影响。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大学生活中,参加体育锻炼可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运动时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提升幸福感和快乐感,让学生感到放松和愉悦[4]。体育锻炼可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不断挑战身体极限,大学生能够逐渐克服困难,取得进步,这种成就感会转化为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提升,使学生在面对其他挑战时更有勇气和信心。体育锻炼还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良好睡眠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学生身体在白天得到充分活动,晚上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从而提高睡眠质量,让其精神在第二天更加饱满[5]。体育锻炼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许多体育活动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能够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达成目标。体育比赛也能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使其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交方面积极性影响
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与他人互动与交流的机会。参加团队运动、俱乐部以及校内体育课程,大学生能够结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扩大社交圈子。通过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可建立深厚友谊,增强联系。体育锻炼中的竞技比赛,如:校运会等,可让大学生为集体荣誉而努力拼搏,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凝聚力。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不断努力以提高运动技能,大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在社交场合中也会表现出来,使其更加敢于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交活动[6]。同时,团队运动需要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与协作,这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更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体育锻炼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可感受运动乐趣,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体育锻炼还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大学生活中,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释放身体及心理紧张情绪,让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展现出更加积极、放松和自信的一面。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有机会担任领导角色,如:队长或组织者。这种经历可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使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具影响力和积极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交方面具有多方面积极性影响。它不仅提供了社交机会,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缓解压力,培养领导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将有助于其于社交方面发展更积极、健康及有意义的关系。
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积极性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贫困生心理抑郁问题尤为突出。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贫困生心理抑郁问题解决具有积极影响[7]。
体育锻炼可促进贫困生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贫困生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更好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体育锻炼可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贫困生往往面临经济和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心理抑郁等问题。而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贫困生可以释放压力、舒缓情绪,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体育锻炼还可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锻炼中,贫困生可以通过不断挑战自我、提高技能水平,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体育锻炼也可让贫困生感受到身体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增强自尊心。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贫困生社交交往。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可让贫困生结识更多同学和朋友,拓展社交圈子。这对于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态、缓解抑郁情绪具有重要意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贫困生心理抑郁问题解决具有积极影响。学校应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他们提供更多体育锻炼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应对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六、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学业赋能积极性影响
适当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应对学业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体育锻炼可提高大学生专注力和注意力。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集中注意力来完成各种动作和技巧,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专注力和注意力。而这种专注力和注意力的提升,在学习中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使大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8]。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身体极限,大学生能够逐渐克服困难,取得进步。这种成就感会转化为自信心和毅力,使他们在面对学习困难和挑战时,更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体育锻炼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这种锻炼可以培养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其更加关注集体利益,积极投身于学业中。体育锻炼还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良好睡眠于学业表现至关重要,而规律的体育锻炼可帮助大学生更好入睡,提高睡眠质量。良好睡眠可让大学生在第二天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更积极应对学习任务[9]。体育锻炼可缓解大学生学业压力。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而体育锻炼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通过运动释放身体和心理紧张情绪,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业。体育锻炼有助于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生活品质。通过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大学生可以充实大学生活,增加互动,从而减轻学业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学业赋能具有重要积极性影响。它可以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增强自信心和毅力,改善睡眠质量,以及缓解学业压力。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提升学业表现和整体发展。
七、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原因分析及措施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可能没有足够时间去锻炼身体,而且长时间坐着学习、工作,也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不适,再加上一些不良习惯加剧身体脆弱性。但大学生脆皮不脆弱,上一秒他们还是考场“卷王”,下一秒就可能由身体原因躺在医院病床上。他们通过自我调侃方式释放压力,也是当前年轻人的呐喊和自我救赎。大学生“心理脆皮”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外部压力
随着学历水涨船高,升学和就业形势面临新挑战。大学生们花在学习和“内卷”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引发心理焦虑、紧张和内耗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2.自我管理缺失
从高中阶段严管到大学“放养”,很多年轻人不适应大学生活。熬夜追剧、通宵游戏、缺乏运动、暴饮暴食,甚至酗酒宿醉,导致身体素质一落千丈[10]。
3.价值观不正确
父母从小不敢让孩子经历摔打,教育培养中过度注重成绩,未引导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和室外活动。年轻人步入大学校园也没有及时修正观念。
为了扭转大学生“脆皮”现状,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大学生健康和体育认识,使他们意识到身体健康不仅于身心有益,也是未来职业生涯重要基础[11]。增加体育课程多样性。大学体育课程应更加注重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提供更多样化运动选择,如:瑜伽、游泳、攀岩、舞蹈等。这可使学生选择兴趣运动,从而提高参与度。
2.鼓励课外体育锻炼
Ltks6T9Wh84xByzgQjIF7VmkJ67BFADy17fUcVzsSeU=学校可举办各形式体育比赛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校园马拉松、趣味运动会等。学校还可提供运动设施供学生课余时间使用,如:健身房、游泳池等。
3.建立健康生活习惯
学校可提供营养饮食建议,教授学生如何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同时,鼓励学生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4.增加体育课程强度与难度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和学生有较强身体素质基础,其于提升身体素质和提高体育成绩有益。教师可通过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如:增加运动时间、提高运动难度等。定期进行体能测试。通过定期体能测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能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身体习惯。同时,学校也可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相应训练计划和措施,提高整体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02.
[2]中国知网《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刘俊虎<期刊>?社会科学Ⅱ辑?体育;?《体育视野》,2023年.20期
[3]光明网文章《青春的力量: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生命质量的精彩篇章》
[4]中国教育新闻网.运动干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2021-12-21.
[5]赵敬国.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1):40-43.
[6]杨三军.浅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4):2.
[7]陈海波.浅析体育锻炼对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8):46-47.
[8]搜狐网.芝加哥零时体育计划:运动提升学生专注力和记忆力
[9]《大学生睡眠质量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者:刘阳,李方敏,发表于《中国健康教育》2015年第31卷第3期。
[10]黄志坚,符江.当代大学生心理脆皮现象成因及其对策[J].高教探索,2011(06):138-140.
[11]杨雪花,张燕.大学生心理脆皮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江苏高教,2013(0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