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了解民族音乐背景和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及乐器等,能够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促进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民族文化 民乐欣赏 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理念下,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学科,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结合教材中的民族音乐及相关知识,通过音乐欣赏等方式,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增进其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小学音乐课堂民乐欣赏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灿烂文明,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深入、全面欣赏、了解民族音乐,能够极大地拓宽其文化视野,使其感受民族音乐所包含的美感和情感,激发其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增强学生民乐欣赏的认知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民族音乐鉴赏中,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有深入了解,感受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及发展历史,不断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认知,拓展其音乐视野。如,学生通过欣赏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音乐,会强烈感受到蒙古民族热情豪放而又细腻、质朴的情感,领略草原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丰富学生民乐欣赏的体验
在民族音乐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体现不同地区的文化、民俗、历史等,有着厚重的民族底蕴、内涵和各具特色的演唱、演奏风格。欣赏民族音乐,学生会深入体会音乐中所倾注的情感,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如,在欣赏优美、雄浑、苍凉的马头琴乐曲时,学生会强烈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丰富其情感体验。
(三)提高学生民乐欣赏的能力
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到风格、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音乐,在聆听和比较中,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地域性,使其音乐鉴别、理解、欣赏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小学音乐课堂民乐欣赏的教学实践
(一)激发学生对民乐欣赏的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吸纳新知识、新事物的有效时期,基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接收各类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更加丰富和便捷,受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较大,但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则缺乏深入了解。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中,结合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发掘音乐的形成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深厚底蕴,以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用心聆听、深入学习中感受优秀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如,在《跳柴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述与歌曲相关的知识,拉近学生与歌曲的情感距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再根据歌曲节奏性较强的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跳柴游戏和节奏明快的歌舞,要求学生动作合乎节拍,有饱满的情绪,为学生的歌曲欣赏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播放歌曲,启发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并认真聆听,悉心感受,对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形成感性认知。民族音乐往往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呈现,教师可在音乐欣赏中,播放相关的民族舞蹈,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情感之美。
(二)培育学生对民乐欣赏的自信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欣赏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作品所创作、流传的民族区域、民族的服饰、音乐风格等,将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在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强大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在乐曲《花儿与少a1897ad635318d3f89eae75970069ee310b86f8bb3db99fe92800470e0541742年》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乐曲,要求学生悉心感受乐曲中各段落,以及拍号的变化,同时借助肢体语言或打击乐器去体验和表达对乐曲的感悟。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介绍乐曲所具有的青海民歌元素,引入“花儿”这一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形式介绍,使学生对《花儿与少年》乐曲及其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最后,为学生播放多种对乐曲的演绎形式,如,歌曲版和器乐版的呈现,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相比于歌曲的演绎,在情绪上产生哪些变化等,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再如,在《月光下的凤尾竹》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傣族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区、其常用的民族乐器是什么?增强学生对我国多民族融合的感性认知,并引入葫芦丝这一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要求学生表演几个傣族舞蹈的代表动作,体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学生在视听中感受到傣族音乐及舞蹈的抒情柔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握两段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并用手击打拍子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思考欣赏者的情绪与乐曲的节拍有怎样的关系?通过音乐教学欣赏,使学生深入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引导学生感悟民乐欣赏的内涵
新课改背景下,基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新要求,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音乐的热爱,教师可基于民族文化展开小学音乐课堂欣赏教学,使学生感悟优秀民族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民族文化,感悟民族音乐内涵,提升音乐素养。如,在歌曲《我的祖国是歌乡》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各民族分布图以及各民族人民载歌载舞幸福生活的场景,并配上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增加学生对祖国是歌乡的感性认知,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如,内蒙古的马头琴曲青海的花儿等,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历史发展印记和地域文化,体现着各民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歌唱家乡的情感以及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热情。通过这些内容的展示及歌曲的欣赏,使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悟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
(四)挖掘学生对民乐欣赏的文化体验
基于各民族的地域特点,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和魅力。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发掘并展示民族音乐的独特文化,使学生在多元的民族音乐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一是教师应深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及其文化特质。如,各地民族音乐的形成、发展历史及音乐风格、表演形式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劳动方式等都有密切的关联,很多民族歌曲中都有生动的劳动场景,如《丰收歌》《打麦号子》等,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可基于这一点,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各民族音乐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自然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地民族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思考和认知,尝试进行模仿创编及口头演唱,实现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近距离接触。二是教师可将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与各民族其他艺术文化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民族音乐的丰富、生动和生命力。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带有明显傣族音乐特色的作品,歌曲旋律轻柔、意境优美,歌颂了傣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民族文化艺术中,音乐与舞蹈往往是同步的,很多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载歌载舞的,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傣族生活场景以及舞蹈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强化学生的欣赏体验。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一说傣族音乐中常用的乐器有哪些、各有什么特色等,以拓展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其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提升学生民乐欣赏的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有很多形式,如,歌曲演唱、舞蹈、演奏乐器等。音乐是人类丰富情感的一种外在体现,反之又会影响到欣赏者的心理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民族文化记忆下,小学音乐课堂民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深度欣赏民族音乐。基于对民族音乐内涵的理解,要求学生参加音乐表演,从多种角度聆听、思考、品析民族音乐,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一是引导学生参与歌曲演唱这一民族音乐实践活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歌曲演唱是重要练习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的沉浸式演唱,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独唱表演,其他同学欣赏,并提出建议,以提高教学实践活动效果。二是可鼓励学生练习民族舞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歌曲特色,选择旋律、节奏契合的民族舞蹈,实现歌与舞的同步,更能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民族文化记忆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要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音乐欣赏体验,增强其对民族音乐的探究和思考,让学生走近民族音乐、感知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懂得如何在欣赏民族音乐中感受其丰富内涵,不断优化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唐松.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J].考试周刊,2020(29).
[2]朱佳倩.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20(1).
[3]周茵,吴嘉阳.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研究:以民族乐器与音乐课程有效结合为例[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9(10).
[4]侯丹.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求学,2021(19).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