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教育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4-12-04 00:00徐庄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幼小衔接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是极富挑战的重要转折。儿童在这一时期将面临作息时间变化、人际交往适应、身体状况适应以及学习环境、内容、方式的转变等。家长在“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高期待值下,容易出现重要转折期的严重教育焦虑。这种教育焦虑情绪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也影响了儿童幼升小后的生活状态,家长不知不觉中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对于进入小学产生消极情绪。文章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的资料,分析家长产生教育焦虑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 家长教育焦虑 家校合作

幼小衔接是指儿童在园校之间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幼儿园特点逐渐弱化,小学特点逐渐明显。

笔者是小学教师,每年临近暑假会受邀给大班家长就幼小衔接进行分享,活动结束总有许多家长焦虑发问:“这下如何是好?小学课程挺难的吧?”“汉语拼音必须提前学吧?要不然跟不上节奏吧?”家长的这些发问,显然忽略了孩子已经习得的各种能力,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无法适应小学生活。

是什么导致家长如此焦虑?文章根据前期做的家长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对家长、大班教师以及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访谈,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长焦虑成因分析

(一)家园合作不充分

园校课程有本质区别,尤其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承载着引导家长和教育儿童的重要使命,常态化的幼儿园工作不到位容易给家长带来教育焦虑。

1.家长忽视游戏功能

“对孩子在园的入学准备的了解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家长比较清楚了解相关情况,然而在座谈中问到这类问题时,家长回答与问卷调查结果不符。家长并不了解园方为幼小衔接具体做了哪些工作,也不明白这样做会对幼升小带来什么影响。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一日在园活动“不就是玩嘛”,完全不了解幼儿园游戏的学习性与功能性。

2.家长片面理解课程

家长片面理解幼小衔接课程就是在大班后期提前学习加减法、学习拼音等,这些与教育相关部门提出的“小学零起点教学”要求相违背。家园合作不充分,使家长对孩子在园活动认识比较片面,导致其对孩子未来学习充满焦虑。

3.幼小衔接有断层

(1)幼小差异难感知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5月接待幼儿园大班学生的来校“见学”活动,主要是参加升旗仪式、听一节课和参观小学校园,以期让孩子提前熟悉小学生活。而这些只能让他们感受小学校园生活的表面,并没有深切体会园校间本质不同,很多细微又具体的差异无法通过半天活动就让他们全部感知。

(2)幼小教研难承接

小学教师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几乎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园教育模式的机会,教学内容很难与幼儿园活动实现有效衔接。升入小学后,为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教师经常以“听指挥”“守规矩”为要求,学生这时期身心面临全新改变和挑战的现实被忽略,导致家长过度担忧孩子能否适应小学全新生活。

(二)多种需求增焦虑

通过调研发现不同性别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求不同。女孩家长和男孩家长相比,对安全、审美等教育关注较高。妈妈较爸爸对学业成绩、美育、德育等关注更高,当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意回应或满足时,增添了家长焦虑。

(三)家长自身缺认识

人类基本的情绪包含焦虑,而焦虑情绪是个体自身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教育焦虑一定程度上是自身认识局限性导致的。

1.课程了解不全

从“您知道幼儿园如何帮助孩子适应9月小学生活吗?”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家长对园方课程不了解,认为就是做做游戏和做做手工等。甚至有的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就是教孩子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技能。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园进行哪些活动,更不清楚活动设计目的。家长很难评估自己所作选择或者决定是否科学合理,同时也较难确定这些活动是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这同样也会成为家长教育焦虑的根源之一。

2.缺乏对小学的认知

小学教室环境布置、“秧田式”桌椅摆放、课堂教学方式、严格的课程设置等与幼儿园有很大区别。虽然家长对这些有所认识,但几乎都是零散片面的,家长的有限认知会滋生焦虑情绪。孩子入学前,家长与小学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无法理性客观地认识到幼小衔接阶段学习与生活的诸多不同之处,家长难以预判孩子在进入小学后,会有哪些挑战与困难在等着他们,这无疑使得家长焦虑程度加重。

(四)外部环境有影响

国家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小学一年级必须贯彻落实“去小学化”及“零起点教学”,然而一些家长对于这样的政策不甚了解。

所调研的6所幼儿园,基本都以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小学知识预备学习活动。家长十分肯定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家长强烈建议幼儿园能常态化模拟小学教学,以便儿童提前积累小学经验,将来能更快适应小学生活。

一边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做到“去小学化”,另一边是家长强烈需求,幼儿园教师和幼小衔接工作处于“两难”境地,这也是家长焦虑的原因。

二、家长焦虑纾解策略

由于家长群体自身学历、教育认知等差异,不同的家长所表现出的教育焦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家长过度焦虑,会导致其作出错误或非理性的决策或判断,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入学适应性。唯有家长调整心态,勇于正视并努力尝试降低教育焦虑度,才更有益于儿童轻松自然完成幼小衔接。

(一)树立正确竞争观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文化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方法都服从于竞争的需要,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存有无形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在个体情绪上表现为忧虑与焦虑。因此,若要有效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必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竞争观。

1.正确看待竞争

适度的竞争行为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激发其进取心与活力。但过度的竞争会导致个体失去理性,陷入竞争与盲目攀比的泥潭,成为竞争的工具和奴隶。教师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有意识地调节其竞争意识,让其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不盲目树立“假想敌”。

2.关注重视合作

家长对于竞争关系与合作观念的态度,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观念,与同学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营造良好的合作共赢文化氛围,促进共同发展。

(二)了解活动与政策

1.观摩展示活动

考虑到家长不理解或怀疑小学教学课程的现实情况,家长要经常参加社区和幼儿园组织的小学一年级落实“零起点”教学、向幼儿园靠拢的教学实践活动,了解适合幼儿的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参加小学一年级更多全面的课程教学活动,消除家长的疑虑,减少家长对教育的焦虑,建立家长对科学幼小衔接的信心和期望。

2.提升政策认知

(1)理解“零起点”

教师要引导家长积极适应和悦纳相应的教育政策。鼓励家长正确理解现行教育政策的“零起点”,让他们从科学的“零点开始”。同时,明确告诉家长“零点”不等于“零”准备,教学的起点和发展的起点是不同的。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做好孩子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交准备和学习准备,为准备如何帮助孩子提供具体指导,共同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幼小衔接时期。

(2)悦纳“双减”

教师要引导家长正确适应并悦纳“双减”政策,让家长意识到“双减”政策帮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双减”政策真正地关注到幼儿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帮助幼儿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及无止的分数排名中得以解放,让儿童拥有更广阔的空间与充足的时间,从而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个性,感受与创造美好。家长真正理解政策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对教育政策的认知,才能破除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观念。

(三)树立正确教育观

(1)尊重儿童,科学评价

家长应尊重儿童,建立以“着眼未来发展”为基础的评价概念,教会孩子客观理性自我评价。勉励孩子做力所能及之事,对孩子的尝试与努力给予充分肯定。

(2)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家长需智用教育策略,规范孩子行为,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幼小衔接。家长应发挥自身榜样力量,以身作则,做到健康饮食,作息规律等。

(四)优化家教策略

为让孩子保持良好入学准备状态,家长应从以下方面优化实施家庭教育策略。

1.健康与运动领域

(1)食物营养丰富,均衡搭配,健康饮食。

(2)保证每天足够时间的户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符合年龄与心理特征的特色活动。

2.社会性发展领域

(1)创造机会,让孩子体会交往乐趣,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友好交流。

(2)指导孩子学习交往规则和技能,对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的行为给予表扬,让孩子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快乐满足。当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家长指导孩子用协商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家长利用故事分享等,结合孩子交往经验,与孩子一起讨论哪些行为受欢迎,想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

(3)鼓励孩子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在处理任何事务时,家长都应该多听取孩子的建议,即使他们的观点与家长不同,也要耐心倾听并接纳他们的合理需求。家长鼓励孩子按自己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条件助其实现想法。不拿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优点作比较等。

(4)引导孩子承担或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

3.学习方式领域

(1)真诚接纳、鼓励探索行为。家长应宽容对待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孩子活动后收拾整理。

(2)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和孩子一起发现分享周围新奇事物或现象等,家长用好奇心和探索欲去感染儿童。

(3)注重营造安全心理氛围,鼓励孩子敢于乐于表达。对于自我表述的环节,家长应该避免干涉或者强制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而应当适当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家长也应理解并聆听孩子的创意构想与情感体验,洞察他们的创造力动机,而非仅凭“是否相似”或是“优劣之分”的评判标准来评估。

(4)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制订预习、复习功课计划。

4.言语发展领域

(1)激发阅读热情,培育阅读习惯。当孩子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或问题时,家长与孩子共同查找相关图书资料,与孩子一起欣赏书籍和讲述故事,体验书籍的吸引力,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2)创造倾听交谈情境,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孩子学会认真倾听,一起谈论感兴趣的话题。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讲话。孩子表达不清时,提醒孩子不要着急,家长给予必要补充,帮助理清思路并清晰表达。

5.在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领域

(1)基于现实生活,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行为与游戏规则,主动遵循这些规定。家长和孩子做游戏时,必须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家长对孩子的遵守规则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对违规行为要及时给以纠正。

(2)提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籍和相对安静的阅读空间,保证孩子自主阅读。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孩子与其他人分享阅读中的发现、感受和思考,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和韵律,体验文学之美。

(3)引导孩子观察事物,家长要支持鼓励孩子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支持鼓励孩子大胆联想并设法验证,为自己的想法收集材料。

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要经历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重大变化。孩子并不会自动拥有应对巨大变化的所有技能,他们的发展需要依赖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等诸多因素。其中,家庭的角色尤为关键,因为它构成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主导部分。孩子的个性、行为模式和道德素养的发展均与家长的教育密切相连。而家庭中的文化和价值观、家长的教养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实际操作都会对孩子从幼儿到学龄前期的过渡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只有当家长转变了他们的教育思维并改善了家庭教育的条件时,孩子才能够有效地缓解自身的教育压力,从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志亮.学前早知道:儿童入学必备的六种能[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2]郭凡.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3]邓祎.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初期适应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