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幼小衔接趣味唱游的教学策略

2024-12-04 00:00顾利盈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对于儿童来说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需要教育者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变。由于在幼儿园期间的课堂教学是以游戏化为主的,所以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音乐歌唱活动与游戏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进而提升此阶段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幼小衔接 趣味唱游

一、幼小衔接的内涵

“幼小衔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幼小衔接绝不仅仅是衔接知识那么简单,而更多的应该是能力的衔接,比如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的能力、遵守规则的能力、自理能力等等。《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歌唱课定义为趣味唱游,要将学案设计得更加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要更加注重科学的幼小衔接。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幼小衔接的意义

现阶段,不难发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和小学音乐教育确实存在断层现象,尽管现在大部分幼儿园也会组织带领毕业班的幼儿走进小学参观学习,提前熟悉小学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也让幼儿提前憧憬小学生活,但是就靠这一两次的“见面”,幼儿的好奇心会持续多久呢?虽然近几年幼儿园与小学教材间已经有意地进行了内容衔接,但是仅仅只停留在了表面,幼、小阶段的教师并没有联合教研达成共识,两者之间始终缺乏“衔接”的思考。音乐课程幼小衔接迫在眉睫,探究音乐课程中的幼小衔接应该成为一线执教低年级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趣味唱游的实施策略

(一)“新生夏令营”:让“衔接”有影

开学前夕,常州市经开区小学会定期举行1~2天的“新生夏令营”活动:认识新学校、认识新教师、认识新伙伴,向崭新的一切“问好”;比一比身高、排一排队伍、练一练踏步、认一认课表、念一念规则……向新的旅途进发。在充实而有趣的夏令营中,学生充满期待地迎接小学生活。

(二)“过渡课程”:让“衔接”无痕

开学后,一年级组通过前期研讨,在校部的指导下统一安排幼小衔接的期初课程,所有学科都会暂缓国家课程的内容,别出心裁地设计幼小过渡课程。以音乐课程为例,教师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通过展示学过的童谣来了解学生对音符和节奏等技能的掌握程度,以便深入地了解学情;还通过设计一些音乐小游戏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一个月后、100天后,学生回顾入学来的点点滴滴,有了新的收获,也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三)“专题培训”:让“衔接”落地

为了能将幼小衔接落地生根,真正走进学生与教师,区教师发展中心也会努力创造机会,组织邻近的幼儿园与小学开展“手拉手,共成长”的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活动,从单方面的“纸上谈兵”,走向双方的面对面研讨交流。在联合教研活动中,双方教师加强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1.课堂案例与分析

这次教研活动,以“手拉手,共成长”为主题,幼儿园及小学除了校领导和部分音乐教师外,还邀请了区音乐教研员一同参与,共同商讨区内音乐学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措施。活动一开始走进了一年级下册《花儿朵朵》的课堂,执教者是一位多年扎根于低年级教学的音乐教师。在选题时,他了解到幼儿园里也有一节《花儿朵朵》的课,希望利用同题异构的方式,直观地来感受两个学段的异同点。

(1)场域开放活跃课堂氛围

音乐教室里,教师对常规的座位作了调整,从之前的四大组,变成了一个大U字形,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堂环境,一下子变成了活动场所宽裕的小舞台。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加亲近,学生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同时还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就如同在幼儿园一样,无拘无束地享受着音乐的盛宴。

(2)奥尔夫音乐游戏渗透学科知识

由于幼儿园大班一节课为30分钟,考虑到幼儿的衔接性,教师将一年级40分钟的课进行了重新规划,前5分钟用来做师生问好和热身小游戏,中间30分钟用来教授新课,最后5分钟进行欣赏。

前5分钟用奥尔夫音乐小游戏带领学生热身。奥尔夫认为,对于儿童的音乐教学是从“玩与奏”开始的,这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开端,“音乐必须同时从有节奏的玩和奏中即兴地产生”。所以,教师播放的音乐也是有目的的,比如第一段音乐中,大量的休止符使音乐休止数拍,让音乐有静止感,学生在第一次休止的地方可能还不能表现出来,但是在第二个休止的地方就能瞬间静止,做“木头人游戏”,这就是对音乐中休止符的感知;而第二段音乐行进中,有非常明显的速度变化,学生特别敏锐,能用走和跑来表示听到的音乐,这就是对音乐快慢速度变化的感知。教师并没有教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学生却在游戏中深刻地感受了休止和速度两大知识要点。

(3)开放性活动强化学科技能

案例:

师:同学们轻轻坐回座位,静静地来听顾老师的钢琴,用你的身体律动告诉我,这是几拍子?

生:二拍子。

师:再听这一首《花儿朵朵》,也请你们拍出这是几拍子?

生:也是二拍子。

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敏,除了拍手拍腿,还可以怎么表示二拍子的恒拍呢?

生:拍肩、跺脚等等。

师:老师是这样的,(加上脚左右左踢),请大家跟着音乐也来试一试,感受二拍子强弱吧!(这里跟上音乐反复感知)

师:除了身体律动能表现二拍子恒拍,打击乐器行不行呢?你会选择什么乐器呢?

生:碰铃、响板、串铃(请他们直接拿出座位下的乐器尝试,能打出恒拍即对)。

在这个案例片段中,教师用活动化的方式在引导学生感受知识要点——二拍子的恒拍感。先用简单的身体律动来感知。达尔克罗兹说过:“听音乐,用行为来展现音乐是主要教导音乐的方式。”哪怕只是简单的律动,也是学生最直接的表达。简单的律动感知后,教师用打击乐器演奏来加深学生对二拍子的恒拍感,这些打击乐器也是从幼儿园就已经接触的,而且在之前二拍子恒拍游戏的铺垫下,学生演奏的节奏也基本是固定的,会跟着伴奏音乐里的节奏来演奏。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过多地强调知识技能,也没有过多地固定学生的表现形式,包括演奏的节奏型都是放开让他们自己根据音乐去感受。3~8岁的儿童,内心听觉尤其敏感,教师更应该利用这一点,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并用律动或演奏来表现音乐。就是这两个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却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二拍子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随音乐律动的习惯和节奏感。

(4)体验式学唱突破难点

案例:

师:同学们已经用各种方式感受了音乐的恒拍,那老师就在这恒拍的基础上改变节奏咯,你还认识它们吗?在老师的响板节奏下念一念新的节奏谱。

师:带上歌词呢,哪名同学可以来挑战下?(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念歌词,并邀请全体同学一起带上这样的要求念一念。)

师:这首歌曲叫《花儿朵朵》,这首歌曲来自美丽的彝族,就在今天,二月初八,彝族人们过了一个特别热闹又有意思的节日——插花节,一起来瞧一瞧,人们在插花节里做什么呢?

生:视频中长辈给晚辈插花(马缨花),一起唱歌跳舞,演奏乐器。

师:我们也一起来唱一唱这首《花儿朵朵》吧!(唱完第一遍要停下来问,唱到这里结束了吗?为什么?)

生:要唱两遍,有反复记号。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弱化了识谱教唱的枯燥环节,也尽量避免了“示范教学”,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让学生自己挑战,体验启发式地将歌曲学唱完整。在幼儿园里,教师基本是以口耳传唱的方式来教幼儿歌唱,所以他们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但是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中,如果还继续一句句地练唱乐谱,就很容易消磨他们的耐心。所以,一年级学唱歌曲的过程,还是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多想象,把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歌唱,喜欢上音乐这门快乐的艺术后,再来慢慢渗透专业化技能。

2.跨域研讨

课后,区教研员、幼儿园教师及小学部分教师进行了本次教研活动最为重要的议程—— 双向研讨。以前的幼小衔接研讨总是把界限分得太开,幼儿园做幼儿园的,小学只管小学的,而这次,大家围坐一起,切实地对问题与发现进行研讨。

幼儿园教师主动将这节《花儿朵朵》与他们上过的类似课例进行对比,发现了几个共通点。

(1)“游戏化”教学

课前或行课中善用音乐小游戏创设情境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幼儿园一直在做的,也是做得很有经验的,这次行课的教师也是始终贯穿了这一点。

(2)“连接”教学

课上教师同样是以声势律动和打击乐器为主,在带领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伴奏。这与教师的执教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教师以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柯达伊三大教育体系为鉴,结合教学实践设计教学环节,这一点真正做到了“幼与小”的连接。

(3)“亲幼”教学

教师的角色意识很强,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比较和蔼,说话语气及用词都特别童趣,这次行课的教师始终弯下腰走近每个学生,语气及体态都非常像一个幼儿园教师。

共同参与的幼儿园教师在肯定了这节课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是参与的广度。幼儿园教师会尽量照顾到每个幼儿,比如这节课中,上课教师只是选用了一组学生参与演奏小乐器。而在幼儿园,教师会给每个幼儿演奏、表演的机会,而且会选择多种资源且交换使用。

二是自由的方式。在行课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学生都是坐着的,比较拘束;而在幼儿园的音乐课上,幼儿相对自由,教师会给足幼儿空间感和舞台感,这是极有利于培养他们表演的自信的。

四、收获及改进措施

在研究小学低年级趣味唱游的过程中,整个音乐组收获颇丰,当然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加强理论学习

教师要认真并深入解读国家颁发的有关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研读有关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的专著等,只有理论基础扎实了,学会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才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二)建立“儿童立场”

低年级的音乐课应该始终秉持“儿童立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教学手段开展音乐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感知身边的美,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情感,做一个自信且擅长表达的人。

(三)转换教师角色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师更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教师面对的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时常要来回切换身份,面对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放低教学姿态,尝试着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在保证学生音乐学科关键素养提升的同时,更要贯彻课程游戏化、活动化理念,充分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和享受艺术的乐趣。

【参考文献】

金鹭.信阳市幼小衔接时期的歌唱教学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