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后“弹性作业”的设计研究

2024-12-04 00:00:00徐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双减”背景下设计研发课后弹性作业,教师可以从作业的内容、作业的难度、作业的方式、作业的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内容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选择性,难度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契合性,方式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适切性,评价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激励性。弹性化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弹性作业,是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的应然状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背景 弹性作业 作业设计

为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辅导过重、失衡等问题,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大一统”的作业设计模式,赋予学生作业更大的自主选择性,让作业具有弹性。“双减”背景下的弹性课后作业设计,可以从不同的向度展开,如内容弹性、数量弹性、难度弹性、方式弹性等。实践证明,弹性作业契合了学生的具体学情差异,满足了学生作业的多样化需求,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获得发展、提升。弹性作业设计,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个性化、差异化、层次化的发展。弹性作业,是“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的应然状态。

一、内容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选择性

内容弹性是作业弹性化设计的重要向度。所谓“内容弹性”,就是要让作业的内容多样化、丰富化。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研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掘作业的素材、资源,并对作业的素材、资源进行多样化加工,让作业呈现出多样化、别样化的风采。内容弹性,增加了学生作业的可选择性。在引导学生完成内容弹性的作业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话、互动、交往,让学生的作业能彼此分享、共享,从而通过内容弹性的作业,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认知水平等,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等。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就应当设计内容丰富、可供选择的作业。如笔者在教学中,就设计研发了“调查自己一到五年级的身高并绘制一到五年级的身高折线统计图”“不锈钢和陶瓷保温对比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一位病人一天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蒜苗一周生长的折线统计图”“一年中商场冰箱的每月销售情况折线统计图”“自己所在城市的一年月平均温度的折线统计图”等作业。丰富的素材、资源,既可以作为文本性的资料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绘制;也可以作为调查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性活动,并在实践性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绘制折线统计图。内容的弹性,充分地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性、建构性潜质、潜能。内容的弹性,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体验到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关联,能体会到数学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应用。内容的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了选择性,让学生的作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

二、难度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契合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设计不同难度的弹性作业是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所谓“难度弹性”作业,是指根据学生个体的已有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认知倾向、兴趣爱好、学业情况、发展需求等研发、设计层次性、差异性的作业。作业难度的弹性,能让作业切入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作业适应每一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从认知的“现实发展区”迈向“可能发展区”,进而促进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进阶。

设计难度弹性的作业,可以有两种方式:其一,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主题,直接设计多种不同难度题目;其二,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让题目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水平。通过设计难度不同的弹性作业,能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挑战自我的可能。难度弹性的作业,赋予了每一个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赋予了每一个学生学习进阶的可能。通常情况下,难度弹性作业设计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提升性作业”等不同层次。其中,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学困生,且主要聚焦于学困生;发展性作业面向中等生;提升性作业面向学优生。如此,让学困生“吃得了”,学优生“吃得饱”。以乘法分配律的课后作业设计为例,乘法分配律的作业主要是要让学生根据算式的形式特点,能灵活、有效地应用乘法分配律。其中,基础性作业就是让学生直接应用分配律公式,发展性作业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应用分配律,而提升性的作业就是要让学生变式应用分配律等。如:“一星套餐”作业有“45×24+45×76”“(125+50)×8”等,“二星套餐”作业有“45×99+45”“75×101”等,“三星套餐”作业有“74×56+74×54-74”“76×52+104”等。这样的难度弹性作业,能有效地促进每一层级学生的发展。

三、方式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适切性

不同的学生,其认知方式、认知风格等是有差异性的。作为教师,要立足于“双减”背景,实施弹性作业,不仅可以从内容、难度等方面入手,而且可以从作业的形式、方式等入手。方式的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适切性。如有的学生直观动作性思维较好,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肢体动作来思考、实践;有的学生的直观形象性思维较好,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多画图,或者设计研发画图性的作业,鼓励学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抽象逻辑性思维较为突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符号的逻辑推理、演绎。方式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实践走向了个性化。

方式弹性作业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思维倾向的差异,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比如,教学“间隔排列——‘一一间隔’”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就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认知倾向等设计研发了方式弹性的创造性作业:一是让学生画出间隔排列的图,并说出两种物体的关系;二是让学生摆一摆物品,用具体的、现实性的物品替代问题中的两种物体,从物品的间隔排列解决一一间隔的问题;三是让学生直接用“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来解决问题。方式的弹性化、多样化,让作业能适合、契合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思维。当学生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作业之后,数学学科知识、思想、方法等就能被学生逐步地内化,学生的学习力、核心素养就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发展。方式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个性化地参与到作业实践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评价弹性:让学生的作业具有激励性

在学生的作业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作业的内容、形式等,更要注重作业的评价。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看,作业内容的弹性化、形式的弹性化、难度的弹性化,呼唤着作业评价的弹性化。所谓“弹性化评价”,一方面是指评价要赋予学生作业创新的空间,赋予学生作业升级的可能;另一方面是指评价的差异性,即对于同样的作业形态,教师要因材施评、因人施评。弹性化、差异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的作业具有激励性。

在弹性化的作业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实践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实践过程。首先,评价的标准要弹性化。即同一份作业,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其次,评价的方式要弹性化。即同一份作业,教师要从不同的维度展开评价,如正确属性、方法属性、态度属性等。再次,评价的指向要弹性化。即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希望,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如教学“元角分”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首先设置了一个实践性的作业,即让学生深入超市、商场去买东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汇报作业实践的成果。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汇报,给出恰当的弹性评价。对于能在父母帮助下完成购物的,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自主购买;对于能自主购物的学生,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掌握买东西的学问,如注意查看保质日期、生产日期等;对于通过评价鼓励掌握了买东西的学问的学生,在购物的时候还要讲究策略、方法等,如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等。评价成为驱动学生作业变革、完善的动力引擎。作为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作业评价,及时发现学生作业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成作业的乐观心态,培育学生的良好习惯。

作业的弹性化,包括内容弹性化、难度弹性化、方式弹性化等。弹性化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弹性化的作业,是学生作业“应该有的样子”。弹性化的学习,也应当是学生学习“应该有的样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弹性化作业的育人功能,彰显弹性化作业的育人价值。弹性化的作业,构建了学生作业立体化、全程性、全面性的布局,真正实现了数学的“学科育人”。

【参考文献】

潘小福,陈美华.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