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无边界联结策略探究

2024-12-04 00:00潘玲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更新,阅读的模式与形态也逐渐多样化,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也更加深远。整本书阅读将不再局限于书的本身,教师要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学校延伸至家庭与社区,从课堂走向生活,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通,以多方联结的策略将各种学习资源和场域进行有效整合,落实整本书的“教学评一体化”,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无边界 联结策略

新课标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独立的学习任务群来呈现。同时,在附录部分也提出课内外读物的建议,鼓励学生将整本书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可见,整本书阅读将不再局限于书的本身,教师应突破学校、课堂、教材等限制,将各种学习资源和场域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创设联结与融通,指导学生对整本书的脉络结构和细节描写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这是一种全新的“无边界”阅读模式。

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推荐书目《孤独的小螃蟹》阅读实践为例,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无边界联结策略。

一、联结教材,激发阅读兴趣——认识孤独

书名为《孤独的小螃蟹》,不少学生可能会第一时间提出疑问:为什么小螃蟹感到孤独?什么是“孤独”呢?

《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这三篇课文同属于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引导学生明白要珍惜伙伴之间的情谊,要团结友爱,才会真正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么,小螃蟹是不是就是缺乏这样友爱互助的小伙伴才会感到孤独呢?题目是书本的窗口,以题目切入,与课内所学的文章进行知识的建构与联结,让学生带着期待与求知的欲望,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二、联结生活,体验故事人物——体验孤独

在理解“孤独”的基础上,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了第一篇故事《小青蟹不见了》。但是,二年级的学生不善于理解并体会别人的情感,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不能客观地评价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自我体验的情感为中心,以自己的喜怒来评判周围人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以班级的“心语信箱”作为媒介,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体验小螃蟹的孤独之感。通过“你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你喜欢孤独吗?”“孤独的时候,你会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孤独经历,也对小螃蟹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只有书本与生活相互联结,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认知和深度理解。阅读联结生活,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孤独的意义,并深化故事人物的形象;生活联结阅读,能够推动学生在书本中继续追寻解开孤独的钥匙。

三、联结文本,感知故事内容——克服孤独

(一)比较阅读,学习阅读方法

低年级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除了以色彩鲜艳的插图延续其阅读兴趣,不妨采用单篇带动多篇的阅读模式,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全书阅读。

如在《小纸鸟》这个章节故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发现小纸鸟刚开始胡乱地飞,后来飞得很好,这是因为小螃蟹帮它在心的位置上画上了一只小鸟,小纸鸟才真正地做回了自己,能够翱翔于天际。在这个故事里,小螃蟹提供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这个故事,甚至是这本书想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并进行整合,准确把握主题所要传递的价值理念。这样的联结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线索,切实理解文本故事,促进其阅读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二)小组阅读,丰富阅读形式

既然小螃蟹帮助小纸鸟飞得很好,那么何不让学生也体验一次互相帮助呢?在《小纸鸟》这个故事的铺垫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阅读合作的形式对比其他章节故事的前后不同,并探寻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平台,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让单一的个体化阅读拓展为更为开放的集体性阅读,阅读形式更加多样,进一步让阅读向更深处延展。如在《咚咚鼓》的故事中,学生会发现原本不爱听咚咚鼓的青蛙、乌龟和小鱼儿后来都被咚咚鼓吸引了,这引发学生的激烈讨论: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天天练习,小螃蟹敲鼓的技术增强了,声音变好听了;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小螃蟹天天夜以继日地敲鼓,他们被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也有的学生说可能是感受到了从鼓声中传递出来的伤心与孤独,所以他们想来陪伴小螃蟹……

在开放的小组学习中,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相互交流与补充,彼此尊重和帮助,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极大地提高,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但无论是阅读方法的渗透,还是阅读形式的改变,都是为了促使学生切实深入文本阅读之中,品读文字,体会文本人物身上的精神与内在美。在《小纸鸟》中,学生真正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内涵;通过《咚咚鼓》这个故事,也能了解到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转移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一只大钳子》中,能够意识到无私奉献的伟大……通过同一文本和不同文本的联结比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化其对文本内核的理解与思考,切实提升整本书阅读的素养与能力。

(三)关联生活,实践阅读内核

在阅读前期,教师通过“心语信箱”让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孤独经历,此时再让学生将自己所写的小纸条领回去,写一写从小螃蟹身上学到的克服孤独之法,学生一定会有话想说。

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阅读”层面,还需要考虑如何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让阅读从输入走向输出。教师在设计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建构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学习情境,将真实与想象相结合,将时间和空间模糊化,将整本书阅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四、联结活动,享受阅读快乐——展示孤独

有效的阅读是读者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建构作品的意义的过程。虽是共读同一部作品,但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要设计并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和阅读感受,既让文本“活”起来,又让表达“活”起来。

(一)拓展场域,与人共读

阅读不仅仅发生在课堂和学校,也可以延伸至家庭或者社区,甚至是其他场域。

在家里,教师开展了以“共话孤独”为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读给家长听,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合作朗读某个故事,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幸福,遗忘孤独;在社区,教师组织了“为孤寡老人讲故事”的活动,以学生读故事和讲故事的形式,为孤独的老人送去温暖与美好;在图书馆,教师也以“孤独”“友谊”“互助”等关键词分小组进行主题式拓展阅读,让“无惧孤独”“追求友谊”等内核精神进一步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融通学科,绘演融合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表达、输出。于是,教师组织了“小青蟹,我把故事讲给你听”的分享会。擅长画画的学生,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咔嚓咔嚓剪头发》的故事;喜欢表演的学生,自制道具,分角色表演了动人篇章《一只大钳子》;能歌善舞的学生则合作展演了《咚咚鼓》,以音乐节奏的变换抒发表达了情绪的跌宕起伏……

需要强调的是,此次分享会以小螃蟹为第一人称展开,而学生作为聆听的小青蟹,置身于情境之中,将虚拟与现实联结在一起,再现故事的同时又再次走进了文本故事。

(三)线上线下,比赛分享

由于在校时间有限,教师将评选“最佳故事讲演者”放到了线上进行,以“线上投票”和“线下点评”的形式展开评选,最终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共同选出优胜者。由此,学生在自主进行评价和倾听家长理由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身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度,提升了朗读能力。

学生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化为创意的表达,创作出作品,这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人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激发继续阅读的热情。

五、联结主体,评价阅读过程——改善反思

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的持续时间往往较长,教师需要全程追踪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要考虑如何保持“教学评一体化”。具体评价内容如表1。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鼓励,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进入书中的世界,体会阅读的魅力,进而在多元化的评价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

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让阅读的文本与课本联结、与生活联结、与主题活动联结,甚至与多方阅读主体相联结,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在此基础上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最终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以无边界联结的方式展开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