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联动+”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4-12-04 00:00:00王莉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条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也要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分别以不同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文章以三所学校、一个社区为项目研究样本,以项目化实践研究为基础,阐述如何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全链条,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校家社共育 联动+ 支持体系 实操体系

近年来,经济社会机构的加速变化和社会转型,使得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结构日渐离散、家庭教育成本增大、家庭文化受到冲击,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中国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抑郁障碍检出率分别为:13.5%、12.3%、10.8%。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 2035 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同时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为此,项目组立足校家社协同育人,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项目化研究,围绕校家社共育“联动+”支持体系和“四化”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实操体系,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三度”校家社共育“联动+”支持体系

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与相对滞后的家庭教育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家长过度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存在“盲从”“内卷”“功利化”等问题,社区教育存在“形式化”“单一化”等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校家社协同育人在思想和实践上与学校教育缺乏一致性等,这都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巨大挑战。笔者所在学校围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目标,构建了“三度”校家社共育“联动+”支持体系。

(一)有力度的“联动+”校家社共育工作制度

针对校家社共育活动中存在权责不清、各自为阵的问题,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一制度三方案”,即校家社共育“联动+”活动制度、校家社共育“联动+”活动实施方案、校家社共育“联动+”活动效果评价方案、校家社共育“联动+”活动总结方案等。使得校家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有效地缓和了校家社在协同育人上的分歧与矛盾。

(二)有温度的“联动+”校家社共育活动场所

为确保校家社共同参与、处处渗透、润“心”无声,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构建校家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局面。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在社区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作为家校共育活动场所,硬件设施齐全,提供多维度咨询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家长个性化需求,营造有温度的校家社共育场域文化。

(三)有深度的“联动+”校家社共育智库团队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教材、缺师资、缺动力等问题,学校与政府、高校进行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凝聚教育合力。学校为大学附属学校,家长大多为高学历人才,且有访学经历。学校邀请有访学经历的家长参与校家社共育“联动+”活动,分享中外校家社共育经验。2020年3月,新建区妇联将项目成果作为该区重点实施的公益项目,面向全区中小学家庭免费开放,并定期开展活动。新建区妇联通过项目化运作对成果实施进行支持、管理与评估。通过组建校家社共育智库队伍,使得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形成联盟,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实施的成效。

二、打造“四化”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实操体系

项目组打造了“四化”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实操体系(图1),即:“联动+”课堂情境化。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联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情景体验开始。“联动+”活动模块化。根据校家社不同的职责、不同的需求,分模块进行设计,提升校家社共育融合度。“联动+”评价多元化。“联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达到“学以致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的教学目的。“联动+”服务志愿化。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主动链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凝聚各方正向资源,建立由专家、社会工作者、教师、家长组成的校家社共育志愿者服务团队,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专题培训、心理健康辅导,筑牢心理“防护墙”,守护心灵“绿码”。图1

(一)以课堂情境化为导向,研发“太阳花有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以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堂为主阵地,联合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一对一辅导。研发独具特色的“太阳花有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1+3”课程

立足根本,用好课堂主阵地。学校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之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编写特色校本课程《青春飞扬》。陆续推出心理健康微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等,对个别需要跟进的青少年及家庭采用一对一心理咨询的方式,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覆盖。

2.2个平台

打造品牌,以实践促发展。通过开通“太阳花有约”微信公众号,每月推送一期青少年心理健康小知识;借助省级期刊《小读者之友》平台,开设“太阳花在线”心理专栏,每月解答青少年心理困惑,受益人数达510万人次。

3.7点联结

多方“联动+”,以读书提升师资。学校通过心学习、心实践、心成长、心研修、心资源、心管理、心协作七方面,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结起来,开展“太阳花有约”读书活动,组织教师、家长一起读书,通过共读一本书,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能力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几年来,通过每周三晚开展“七点读书会”,影响了一批热爱心理健康教育、愿意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教师,解决了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师资的问题。

(二)以活动模块化为导向,开展“太阳花有约”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学校按学校、年级、班级三个维度,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梯,家长读书会、主题式工作坊、亲子活动指导三种形式,分序、分层设计“太阳花有约”父母成长课堂内容。建立以家庭为主体、学校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的校家社共育平台,分为“国学家风公益课堂”“父母成长课堂”和“家庭心理辅导”三个模块,线上线下常态化开展“太阳花有约”特色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1.国学家风公益课堂塑品格

国学家风公益课堂侧重引导青少年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争做富有理想、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为此,融合国学经典在教化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学经典诵读进行“联动+”活动,每周五晚带领青少年诵读经典诗词。

2.父母成长课堂增智慧

针对当前家庭陪伴中的误区与家长关注点,开设“太阳花有约”父母成长课堂。家长们通过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找到科学的教育策略,摒弃家庭教育中一味陪学习,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等错误做法,转向“重品质、朋友式、全方位”的陪伴,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家庭生态圈。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如“家庭教育理念课堂”“父母情绪管理课堂”等;给家长推荐《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爱的五种语言》《非暴力沟通》等书籍,指导家长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指导家长在家庭内开展家庭系列活动,让亲子有更多交流沟通的“聚焦点”,如“陪孩子一起完成的30件事”;针对部分家庭隔代养育的情况,邀请爷爷奶奶一起联动,开展“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我和爷爷打月饼”等家庭活动。

(三)以评价多元化为导向,形成联合督导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与学水平为目的,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样适用于校家社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模式。但由于“联动+”模式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对“联动+”模式的有效评价进行研究,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校家社共育,提升校家社共育成效。

项目组通过建立“朋辈互助成长小组、专家督导”二维联合督导评价制度,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确保成果的有效性。

1.建立朋辈互助成长小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操水平。项目组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太阳花有约”朋辈成长小组活动,围绕“联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学习+互助”形式,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堂氛围、目标达成四个维度对“联动+”活动进行集体研讨。

2.邀请心理督导专家对个案进行督导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实践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学校通过邀请心理督导专家对实践时出现的复杂个案进行督导,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心理咨询伦理守则、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心理专职教师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四)以服务志愿化为导向,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志愿服务团队

校家社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受师资和经费的影响,在开展“联动+”活动时,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参与其中。项目组依托学校和社区,从参与活动的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者中,招募一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感兴趣的志愿者,填充到“联动+”活动中。明确志愿服务范围,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者、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通过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组建由专家、社会工作者、教师、家长组成的校家社共育志愿者服务团队

三、效果与反思

(一)由“无本可讲”转向“系统课程”,构建了校家社共育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构建“太阳花有约”校家社共育系列课程,形成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焦虑缓解、养育方式、青春谈性、生涯规划六个主题,创设了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环节、有评价的系列课程,为校家社共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由“单向育人”转向“协同教育”,提升了青少年心理素质

几年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为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与社区的联合互动,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为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3000多小时,极大地预防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五个年级95%的学生表示幸福感较强,情绪调节水平、学习适应力均得到发展,亲子关系明显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升。

(三)由“青少年成长”转向“师生共成长”,实现了教学相长

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参与项目化研究的成员参编心理健康书籍10部,2个研究成果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录用。项目组成员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5个,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篇。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1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12项、省级奖41项、市级获奖累计50余项。

【参考文献】

[1]王莉.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厌学问题的个案介入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

[2]黄健明,郭婷婷,谢克娜.校家社协同育人探索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3(Z1).

[3]李丽,黄天云.校家社协同育人“微”方案[J].新班主任,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