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操作性教学架构

2024-12-04 00:00:00包圣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1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把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紧密相连,同时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新增了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文章以“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构建了目标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操作框架,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条形统计图 “教、学、评”一致性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教师要在不断研究教材、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厘清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引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最终的评价,从而保持“教、学、评”三者在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

“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条形统计图属于“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这一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与数据分析四个阶段,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通过多次研讨,笔者设置了基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框架(图1)。

一、素养导向,评价先行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框架的运行,关键在于对核心目标进行具体量化的评价量规制定,它统领“教、学、评”的全过程,对后续每个环节的实施都具有指导意义。框架的具体实施,凸显出对学生原认知的诊断,对数据本质特征的刻画,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呈现。

(一)逻辑起点分析,确定核心目标

现行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条形统计图”知识模块共有两个教学内容,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日”“栽蒜苗(一)”和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新课标中的学业要求,“条形统计图”知识链梳理如表1:

表1显示,二年级下册的“调查与记录”和三年级下册的“数据表示和分析”重在经历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为后续学习统计图积累活动经验;六年级上册则是在选择和应用中体会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征。“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关键在于四年级下册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其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作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明白同一种数据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增强数据意识。

(二)评价量规制订,形成量化标准

“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可分四个维度,数据收集与整理、条形统计图制作与分析、问题解决与决策、小组合作与展示。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评价标准为: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场景设计有效的问卷或数据收集工具,收集到的数据完整、准确,无冗余或无关信息,数据整理有序,能够清晰地反映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条形统计图制作与分析的评价标准为:学生能够准确绘制条形统计图,清晰反映数据特征,报告中对数据的解读准确、深入,能够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意义,结论或建议基于数据分析,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问题解决与决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条形统计图所展示的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在数据对比与讨论中,能够展现批判性思维和数据敏感性,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小组合作与展示的评价标准为:小组合作过程中,成员间能够分工合作,共同推进任务进展,成果展示能够清晰、全面地展现小组的工作成果和收获,体现团队的努力和创新,并能够深入剖析任务发现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展望。

核心目标的确立,让课堂有了一致的方向,但要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实在教学中,还需要制订出具体的课堂活动目标。这个目标不但要操作性强,而且要具有可测性;同时,它也是教师对学生认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的“量规”。根据评价标准制订的“条形统计图”知识模块认知水平目标(评价量规)如表2。

评价量规的制订,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评价”提供了量化标准,使“教、学、评”一致性有了现实的操作依据。

二、对接经验,了解学情

核心目标和量化标准是依据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分析得出的,非常系统和严密。但要更好地把握课堂,还需了解学生目前的现实起点,学情的诊断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当前的统计意识水平。这样,可以使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更加契合,便于分析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初步经历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头脑中已经有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本研究对四年级168名学生进行前测,数据显示:85%以上的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5%以上的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将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50%以上的学生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与分析;但也发现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一个单元格”只能代表“1”的水平层次。基于以上前测数据分析,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不存在问题;但如何合理安排纵轴上的数据存在困难,这也就成为学习“单式条形统计图”时的难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被安排在五年级下册,更是几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组合,可以将其定位为条形统计图的整理与复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板块设计,任务驱动

在小学数学中,“条形统计图”的学习目标直指数据意识这一核心素养。数据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现象的基础工具。通过接触和处理数据,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知。数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得出结论,这些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的板块式教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任务背景下,每个板块都可以是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课前设置的“认识水平目标(评价量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经历现实性的数据收集过程,唤醒学生的数据收集意识

数据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靠数据来说话的,数据一般都具有实际意义,不管是哪种数据,其来源与真实性都是最重要的。实际场景数据收集,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或特定领域中收集数据,比如调查班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家庭支出,以及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类型等。基于大单元视角,依据学生前测调查的数据,教师可以将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日”“栽蒜苗(一)”两课时进行有机整合,重构成一堂课“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并设计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导入环节。

【片段一】情境导入

任务:如何才能准确地知道什么荤菜最受我们班同学欢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开展调查(明确目的)—收集数据”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原动力是“用中学”,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经历现实性的数据收集过程,能够唤醒学生的数据收集意识。

(二)经历多样性的数据整理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表达意识

当数据来源是真实的,调查需求是学生的自发行为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是高涨的,数据整理过程的多样性就能得到保障。学生需要根据整理好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要求图形直观、准确反映数据的大小。

【片段二】数据整理

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直观地将我们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统计表—图式表示—条形统计图雏形—条形统计图”的多样化数据整理过程。数学学习的最佳途径是“做中学”,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数据整理方式,发展学生的数据表达能力,使其在合作交流中认识条形统计图。

(三)经历辩证性的数据描述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据解读意识

学生需要解读自己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能够在统计图中找到有意义的数据信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共同研讨收集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接着,让小组成员重点分析数据并尝试撰写报告。最后,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点评。

【片段三】数据描述

任务一:你能从自己画的统计图中找到哪些信息?可以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的方法进行梳理,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直接读取信息—比较信息—得出结论性建议”的辩证性数据描述过程。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任务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思考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任务二:仔细观察两幅条形统计图(图2和图3),统计的是同一件事情、同样的数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要辩证地进行数据描述、理性地识别统计图背后的本质,从而突破纵轴上单位长度代表数据的合理选择这一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的数据解读意识。

(四)经历生活化的数据分析过程,培育学生的数据决策意识

提供多组条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讨论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数据敏感性。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图中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片段四】数据分析

任务:想一想学生的视力情况与他们喜爱的活动项目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请将相关联的图用线连起来(图4、图5),并用数据来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性地识别统计图背后的本质,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小学数学倡导在“创中学”,通过探索多组统计图之间的关系,厘清思路,可以培育学生的数据决策意识。

四、结果运用,诊断调整

“教、学、评”一致性是将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教师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嵌入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任务式评价、结果性评价等,让评价贯穿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始终,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

在整个“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时评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及时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调整学习状态;生生互动评价,在交流展示中促进思考。班级小小评价员根据本组同学的课堂表现,在下课之前将本组获得的奖励贴在黑板上,动态生成一幅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最后,师生一起完善,使之成为完整的条形统计图,起到课堂总结的作用,这更是评价功能深层次的运用。

在课堂的最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从课堂听讲、数学思考、合作探究、课中练习等四个维度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分项等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通过班级评价员统计的结果进行课堂诊断,提出整改方案。

经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施,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作图、数据的描述等方面掌握得比较好;数据的分析是学生的弱项,反观教学过程,在数据分析上教师的指导还是不够,所花的时间不足,需要加强。

综上所述,在以“条形统计图”为学习内容的“教、学、评”一致性框架实施过程中,评价量规给教师带来了统一的尺度去把握实际教学中教、学、评的全过程,很好地实现了“教什么”“学什么”“评价什么”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章勤琼,阳海林.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学、教、评一致性”:兼论核心素养的落实与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22(11).

[2]张丹,张勋.整体视角下“图形与几何”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