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2024-12-04 00:00:00储宇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1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指导性”方面指出,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应怎样组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本期《特别关注》刊发一组文章,对“教、学、评”一致性展开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时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能够推动教学全面、有效地开展,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时,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抓手,将学习评价前置,将评价融入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可以推动单元内语文教学更精准、更有效地实施。

【关键词】单元教学 小学语文 “教、学、评”一致性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教、学、评”一致性和单元整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能够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评”一致性与单元整体教学还是分割的,没有很好地融合。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

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只关注单篇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而单元整体教学则强调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其语文素养也将得到提升。“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以“理解”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中,强调学习评价与学习目标的有机统一,把学习评价融入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使“目标—评价—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思维的螺旋上升,实现教、学、评的真正统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生的“理解”相融合,基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思维视角,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核心部分,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习惯、探索能力以及质疑能力的形成。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

(一)规划单元,确定学习领域

新课标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教师也开始逐渐尝试单元整体教学。就目前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对于单元的规划,主要有三种类型:

1.以教材单位为整体

以教材单位为整体,就是依据教材上划分的自然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这种方式操作性很强,难度也比较小,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单元整体教学划分的方法。

2.以相同主题作为划分的依据

教师可以根据相同的主题、相同的题材或者整合同一作者的文本,进行单元的规划。这种方式相对常见,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深度地发掘语文教学。

3.以语文素养为依据来划分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文化、审美这四个维度,将课文分类整合,划分为单元。这种方式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对课文进行重新整合,难度比较大。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古诗词整合在一起,通过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本文中,单元整体教学的教材内容依据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自然单元来确定学习内容,一方面操作难度低,另一方面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同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统一,适合单元整体教学。

(二)梳理单元要素,明确教学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单元的角度,梳理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以“教、学、评”一致性这一准则,依据新课标,对整个单元进行分析,发现可以教学的点,了解这个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价值与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只有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学、评”一致性才有意义。基于对整个单元的梳理、分析,教师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再对目标进行细化,设置课时目标,并保证两者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设置的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本单元包含了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三个故事,三个人物跨越古今,穿越中外,体现出人物的思辨与智慧。“交流平台”是总结这个单元的阅读方法,转化为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同时,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三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围绕“讲故事”编排,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故事。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给出了一些思维支架,如创设场景、组建团队、选择人物等,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其想象内容,使学生体会想象的乐趣。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教师可以聚焦“思维”这个关键词,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讲述、表演、辨析中理解文本蕴含的智慧,揭示人物的思维过程。借助提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

(三)基于目标,设置单元情境

教师要立足整个单元,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在问题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思维可视化。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关键词是“思维”。教师可以围绕“思维故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观点、想法、行动背后都关联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故事感知思维”“讲述故事辨析思维”“编写故事运用思维”等学习活动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1.了解故事感知思维

(1)梳理表格知情节

三篇课文,三个人物,三个闪烁着智慧的思维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条线索,那就是“寻智慧之人,品智慧之举”。教师借助表格(表1),让学生用不同方式读课文,寻找每个故事中的“智慧之人”,了解他们面对的情况和应对的办法及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智慧之人”的思维过程,体会人物的智慧之处。一张表格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更具有整体性,学生的学也有了支架,更具思维含量。

(2)名著阅读悟智慧

对于阅读时相互关联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出处,发现名著故事中富有思维含量的故事。如《韩非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史记》中“完璧归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历史故事,让学生推测思维过程,发现其中的思维方式。

2.讲述故事辨析思维

(1)展开想象讲故事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来讲故事,在讲故事时要注意人物的思维活动,可以重点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层层深入,展现人物的思维过程。比如,《自相矛盾》一课,教师要求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故事的情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故事讲生动,可以抓住两个问题“楚人怎么吆喝的?”“生意做得怎么样?”,在讲述的过程中加入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等。这样,故事就讲得很有吸引力。

(2)课本故事我来演

在学完本节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如《田忌赛马》,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来演一演田忌和孙膑的对话,还可以采访一下田忌在比赛中心情的变化,从而发现田忌赛马的关键点就是田忌非常信任孙膑,点明故事的线索。

(3)转换身份说惊险

学习《跳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转换身份来讲述,以孩子或水手的视角,向船长讲述刚才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孩子的角度需要讲清楚孩子的情绪变化,以水手的角度则要把水手的心理变化讲清楚。

3.编写故事运用思维

(1)故事新编巧续写

立足文本,迁移认识,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回顾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续写故事。比如,在学习完《自相矛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相矛盾》的故事进行重构:“楚人垂头丧气,一筹莫展。见到市场调研员路过,他忙上前去诉苦。调研员让他不要着急,并让他把怎么卖的、怎么想的细细说来。”接着,教师再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

(2)探险故事我会编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是学生生活阅历与常识的一次呈现,也是学生心灵之笔的一次探险,是独特的生命体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合理且丰富的想象,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支架编写探险故事。在创编故事之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挑选关联“要素”,确定险情,把学生遇到的困境、求生办法、曲折的过程等写具体,将心情变化融入其中,将思维方式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评价前置,驱动单元活动

教、学、评三者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学和学习是评价的驱动,评价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目标。所以,教师将评价前置,从而驱动学习活动。

1.单元活动内容评价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单元活动评价标准(表2)。

2.课堂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评价量表嵌入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优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评价前置的策略,教师需要先明确评价目标,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活动前,需要先明确单元目标,分析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确定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评价前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主动地完成任务,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目标设置多个阶段性的任务,学生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反馈,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利用多媒体和技术手段,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更好地对他们进行评价和指导。最后,教师需要在单元活动结束后,结合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也可以在某个学习活动之前制定好评价指标。例如,在第二个活动“讲述故事辨析思维”中,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借助星级指标,从讲述故事的情节,思维过程,讲故事的仪表神态、动作等多维度进行描述性评价。(表3)有了评价指标后,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准备,另一方面可以辅助学生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更好地完成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推进评价,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学、评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评价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大化。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一定要推进评价,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留足一定的时间梳理评价结果,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对教学实施进行评价,并与评价方式进行一致性校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点的覆盖度,确保学生既能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也能在评价过程中表现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学与评价还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表现之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成绩进行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一致性要求,保障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达成需要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教学评价应反映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教学评价的结果也可反馈回教学目标的制订,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教、学、评”一致性能够确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与教学目标一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学、评”一致性可以加强教师对教学的监控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