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结合高阶思维要素设计探究问题,能够使学生自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客观评判,从而使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高阶思维能力。对此,笔者从高阶思维培养视角出发,阐述通过设计关联探究问题、史料论证问题、历史评判问题,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梳理知识网络,培养新知建构能力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整合思维,提升其新知建构能力,可以结合新旧知识提出关联探知问题,引导他们根据因果规律从已有知识中探寻到新的知识,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梳理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教学为例。本课介绍了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关联性问题引发学生对两个时期制度变化的深度思考,探究前后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本质因素。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官员选拔制度设计以下关联性问题:1.隋唐以前,中国的选官方式有哪些?2.汉朝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什么?3.隋唐时期为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4.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如何选拔官员?5.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优势?学生通过解答上述问题,能够快速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选官标准从血缘、德才、出身到考试的变化看清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而认识到官员合理选拔的重要性,知道选官制度变化的本质因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上述问题的答案绘制中国选官方式变化图表,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整合思维。
二、结合史料实证,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史料提出深度探究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逻辑思考和论证分析的能力,使其在历史还原、史料实证过程中加深对历史概念和事件意义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教学为例。本课讲述了明朝和清朝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对此,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其史料分析能力,可以结合史料设计历史论证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史料提出以下问题。1.根据《耕织图》,分析明清时期的农业有哪些特点、其生产经营方式出现了哪些变化。2.《明神宗实录》中讲述了手工业的哪些新现象?3.《肇域志·徽州府》中讲述了哪些新的商业模式?4.上述经济变化对当时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5.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变化与世界的经济变化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学生通过研究上述问题的答案,能够借助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认识到经济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根据史实探寻史料所含的历史意义,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客观评判历史,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判,从多视角出发分析历史事件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借此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深层含义的理解。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历程和航海结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上述航海家的航海行为。根据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国的关系变化研究这一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新航路开辟进行客观评判,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2.促使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是什么?3.根据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航海历程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路线、过程和成果。学生通过解答上述问题,能够运用发散思维、迁移思维认清新航路开辟与各大陆关系变化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批判思维分析历史事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领悟到人类历史中某一社会行为的现实意义,从而实现对历史的客观评判,形成较强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结合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另外,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判,感悟事件的本质内涵,从而真正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高阶思维视域下的高中历史问题设计研究》(立项批准号:B/2022/03/17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