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学生还原真实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自己的情感,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从教师角度来看,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行为,把学生当作有灵性的人,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学校角度来看,有利于学校建设一支科研型队伍,发展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那么,怎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巧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递十分便捷,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微课堂、微视频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最后再用题目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个知识点为例。因为初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还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陌生。教师可以播放有关两会的视频,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人大代表是怎么产生的、人大代表的职责又是什么。
二、善用社会实践,变抽象为具体
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遇不良侵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善用法律”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举办“我是小法官”现场活动。提前一天向学生布置相关准备工作,分组推选出原告、被告、辩护律师、旁听人员,让学生真正感受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温暖。
三、活用时政材料,争当新闻播报员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时政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播报一则当天的新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当好小老师,还原课堂情境
道德与法治教学,仅靠教师的苦口婆心,收获甚微。我认为教师要放开手,要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表演、板书,甚至批改作业。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协调分工能力、课堂组织能力。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的教学为例。我让学生自己先默读教材,初步感知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接着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对应完成一个问题。学生组内讨论分工,选出一名小老师讲课,还原真实的课堂情境。
五、用好当地资源,激发爱乡情感
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教师要思考如何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角赋予课程资源意义。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是远近闻名的木船之乡。当地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船是这里千百年来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木船制造工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这种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为例。这一框主要讲解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木船制造工艺就是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木船制造工厂看看,亲自体验木船制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六、运用校园广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普及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让中学生知道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喜、怒、哀、乐是我们正常的心理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它们,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虽然学校有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有些同学“碍于面子”,不会去那里。他们认为去那里就是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人的情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自己的遭遇、情境发生改变。
与此同时,学生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注意转移法、改变认知评价、尽情倾诉等。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平稳地度过青春期,让自己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十分广泛。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注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闲”下来,让道德与法治成为学生最爱上的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