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经沧桑,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同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并将这种认同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时,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肩负着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和发展的责任,进而培养他们的使命感。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讨论和探索的机会,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yAKtaNYO326aV8ITmACR1w==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设置符合内容结构,又能很好地起引导作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大胆思考与表达。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范围是无边无际的,从而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明确指向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指引学生学习与思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回顾之前所学的历史来引入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通过问题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一,隋朝统一时期,共同体意识如何体现?各个群体是如何团结起来支持隋朝的统一事业的?第二,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共同体意识的弱化是否为其中一项原因?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三,在隋朝统一与灭亡的过程中,共同体意识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第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隋朝统一与灭亡背后的原因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团结、自强精神和爱国情感,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2.以课本为主,拓展补充课外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激发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爱国情感。同时,通过拓展课外资料,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观,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民族自信、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导入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以视频的形式拓展了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随后对鸦片战争的起源、过程、影响等进行了详细讲述。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深入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最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促进作用,有人认为是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那么你们认为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鸦片战争的影响。通过以上教学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参与讨论、问题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热爱祖国,传承文明,建设美好未来。
3.以技术为辅助,增加历史课堂趣味。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通过数字地图、多媒体资源和网络搜索等,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开展线上研究,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意识,从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具有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信息技术展示体现宋代经济发展的图片,配以愉快的古风音乐,创设学习情境。随后,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呈现宋代经济繁荣时期的景象,展示当时商业繁荣、农业兴盛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社会的繁荣。最后,借助历史动画,展现宋代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4.以学情为基础,完善评价与反思机制。
通过完善评价与反思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引导他们审视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树立民族文化认同感。透过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和反思日记等形式,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检验和启发,更能从多维度探索历史事件的意义,并将启示转化为自我行动,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历史学习的内涵和深度。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时,教师首先讲述刘半农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然后导入新课《新文化运动》。随后,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如: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点评,以此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活跃中华民族文化生态、创新传统文化”等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