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昭昭信节

2024-12-04 00:00:00陈鲁民
检察风云 2024年22期

《列女传·卫灵夫人》记,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闲聊,忽然听见有一辆车驶过,到了宫殿门口,声音就变轻了。夫人说:坐车者,必是蘧伯玉。因为从礼节上讲,做臣子者,走过君上的宫殿门口,一定要下车,以表示敬重君主。凡是君子,绝不会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就放弃了他的品行。而蘧伯玉一向贤而有信,智而多德,“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意即他不因为人人都看得到而表现自己的节操,也不因为别人看不见而破毁自己的德行。卫灵公立即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昭昭者,光明也;信节者,坚守节操也。昭昭信节,即在人人都看得见的地方表现自己的气节与操守,是相对容易的事。因为道德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往往使人能保持正直,众目睽睽之下,大庭广众之中,无数只眼睛在盯着你,评判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使你不敢轻举妄动,不能胡作非为,只能本本分分,遵纪守法。然而,真正的考验却往往在那无人关注的角落,在社会监督的盲点,在暗室独处之时。这个时候,若还能严格自律,高风亮节,不肯稍有苟且,那才是经得起考验的正人君子,这样的人很多,蘧伯玉即为其中之一。

当然,“昭昭信节”也很有意义,当众做出坚守节操的行为,可以引领风气,规范道德,树立榜样,扩大影响,也有相当的积极因素。譬如,光武帝赐给太学博士每人一只羊,因羊有肥瘦,博士们争执不休。甄宇深感羞耻,主动挑了最瘦的羊。别的博士看到后,也不再争论,很快就把羊分完了。再如,元人许衡与众人外出,天热口渴,见道旁有梨树,大家纷纷动手摘梨,只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说,兵荒马乱,梨树没主,但吃无妨。许衡正色答道:“梨无主,我心有主。”此两事皆为“昭昭信节”,也很教育人,因而被传为千古美谈。

但“昭昭信节”有时是不可靠的,因为这是一种显现于表面的道德行为,固然大多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正义价值观驱使,但也不乏为了博取他人赞誉和认可的违心之举。一旦离开昭昭的环境,外界目光消失,监督之声远去,这种表面的信节就很容易失守。

更令人警觉的是,有些贪官污吏,假惺惺地到处装出廉洁清正的样子,表演“昭昭信节”。实际上是他们捞钱谋私,肆无忌惮地聚敛不义之财,腐化堕落。“昭昭信节”反倒成了他们瞒天过海欺世盗名的遮羞布,成了他们躲避组织监督的挡箭牌。

《菜根谭》有言:“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事实上,真正的廉洁者并不会刻意追求廉洁之名、反倒是一些以廉洁自我标榜者,最终免不了原形毕露。

因而,相比较而言,“昭昭信节”虽是正能量,但“不为昭昭信节”则更为难能可贵,其闪光点就在于,我的坚守节操不是为了作秀,不是为了博得群众的拥戴和上级的信任,而是发自内心信仰的自觉行动,是对道德原则的真正尊重,因而这种信节的力量强大而牢固,时间恒久而可靠。

“不为昭昭信节”,是一句古老而深刻的格言,蕴含着对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思考,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气节操守,光明磊落。

图:陆小弟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