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语和汉语中含“龙”成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2024-12-03 00:00:00黎渊诗(LETHITHANHTHAO)王彦章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0期

比较文化是一种基础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揭示不同文化中共同出现的对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越两国文化中都有很多描述“龙”这一形象的内容。尤其是有关“龙”的成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两国文化的独特特征,表现了各自的语言表达习惯。本文以越南和中国文化中的“龙”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国含“龙”成语中的文化内涵,旨在揭示“龙”在中越成语中的文化特征、相似点和不同点。其次,力求通过对“龙”形象的正确理解,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解。

1 越南成语中“龙”的形象

龙虽然是一种虚构的幻想生物,但中越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龙”这一图腾崇拜。龙也是这两国重要的文化象征。

在越南文化中,龙是最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越南语中有许多成语借用了龙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愿望和情感。越南关于“龙”的成语,按照褒贬,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具有正面象征意义的关于“龙”成语,和具有负面象征意义的关于“龙”的成语。

1.1 具有正面象征意义的关于“龙”成语

1.1.1 名族起源的象征

龙与越南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龙象征代表着民族的根源,同时也体现了越南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和中国人一样,几千年来,越南人一直以自己是“龙的子孙”而骄傲。越南人和龙的联系主要源于古老的传说——鸿庞氏。根据传说,越南人的祖先是传说中的龙王———雒龙君,他与仙女嫗姬结为夫妻。嫗姬生下了一百个蛋,孵化出一百个孩子。其中五十个孩子跟随母亲上山,另外五十个孩子跟随父亲下海。其中,长子留在丰州,建立了大越国(越南古代国号),号称雄王。自此,越南人民以自己的龙仙血统为豪,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仙的后裔”。这一传说后来成为成语“Con rồng cháu tiên”(龙的子孙,仙的后裔),不仅赋予龙神圣的象征意义,还深刻影响了越南的文化和历史,成为越南民族认同和团结的重要象征。

1.1.2 神灵象征

越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历史上大部分人口以农业生产为生。天气和水资源对农业产量至关重要,这样的社会结构,孕育了越南人的龙神信仰。在越南人的信仰中,龙能够呼风唤雨、降水灭旱,龙被赋予了控制水源和天气的神圣能力,能保证农作物的丰收。在越南成语中,有许多反映这一文化信仰的成语,如“黑龙取水就晒,白龙取水就下雨”(rồng đen lấy nước thì nắng, rồng trắng lấy nước thì mưa)、“流水潺潺,如龙翻卷”(nước chảy lòng ròng, như long cuốn thủy)。

1.1.3 婚姻象征

在越南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妇在婚礼上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向祖先敬献龙凤礼盒。这一仪式表达了他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孝顺之心。龙凤礼盒中的龙和凤象征着婚姻的和谐美满,寓意新婚夫妇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像龙凤一样,和谐幸福。龙的婚姻象征也体现在越南的成语中,如“美好姻缘,骑龙飞升”(Đẹp duyên cưỡi rồng)意思是嫁得如意郎君,“女子有夫,如龙有鳞”(Gái có chồng như rồng có vây)反映了旧时代女性地位较低,需要依附于男性,女子有了丈夫才如同龙身上有了鳞片。

1.1.4 皇帝象征

越南历史上曾经历封建时代,当皇帝发布命令时,全国臣民必须遵从,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类似于中国的“真龙天子”概念。由于龙的威严和力量令人敬畏,因此越南皇帝自称为龙。在《大越史记全书·陈朝纪》中有一段记载:太上皇说:“我们家族本是下游(沿海)地区的人,世世代代崇尚英勇,经常在大腿上纹龙;家族世代以武艺为业,因此纹龙在大腿上,以表不忘根本。”到了陈英宗在位时期(1293-1314),才结束了纹龙的习俗。反映这种文化内涵的成语有“龙蛋孵育出龙,蛇蛋孵育出蛇”(trứng rồng lại nở ra rồng, liu điu lại nở ra dòng liu điu)。其中的龙指皇帝,前一句描述被皇帝选为妃子的女子诞下皇子,后一句则用来形容皇帝的无能后代。

1.1.5 英雄的象征

龙被视为无敌的生物。因此,当描述一个强大的人或英雄时,人们常用龙的形象来比喻。在越南成语中,有许多这样的成语,如:“龙虎周旋”(rồng hổ quần nhau)、“龙争虎斗”(rồng tranh hổ choi)。这些成语用龙和虎这两种强大生物的斗争,表现两方对抗之激烈。

1.2 具有负面象征意义的关于“龙”的成语

关于“龙”的成语也有一些是贬义的,有时被用来讽刺和批评人们的行为和品性。如:“外表如龙凤,内里如砖瓦”(bên ngoài long phượng, trong lòng gạch vôi)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外表看起来像龙和凤凰般高贵,但内心却如砖石般毫无价值的人,有点类似中国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有与“龙”有关的成语被用来描述那些没有才能和能力的人,如“画龙成蚯蚓”(vẽ rồng thành giu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有宏伟想法和漂亮言辞,但缺乏实际能力和执行力的人。

2 中国成语中“龙”的形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拜“龙”,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中国关于“龙”的成语,按照褒贬,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具有正面象征意义的关于“龙”成语,和具有负面象征意义的关于“龙”的成语。

2.1 具有正面象征意义的关于“龙”成语

(1)华夏先民的图腾。中国“龙”文化可以追溯几千年前。中国古史传说的“五帝”时期,那些推动文明因素积聚的“英雄们”——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等,无一不与龙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纠葛。黄帝,不仅长得“龙颜有圣德”,还“令应龙攻蚩尤”。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巡行天下,无比威严。帝喾,“春夏乘龙”。帝尧的出生则与“龙”紧密联系,其母庆都“出以观河,遇赤龙”,一阵“唵然阴风,而感庆都”,而后孕育了尧。中国人自称为 “龙的传人”。龙是中国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生物,“龙的传人”,这不仅仅是血统上的传承,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传承。

(2)水神象征。龙被赋予了非凡的能力和神奇的力量,如“飞龙在天”和“土龙致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龙能翱翔于天空,呼风唤雨,因而被尊为水神。《说文解字》中,许慎对龙的描述如下:“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天而登天,秋天而潜渊。”意思是龙是鳞虫之首,可以隐现,能变大变小,能变长变短;春天飞上天空,秋天潜入深渊。人们相信,一年四季中春季的降雨量较多,因为龙在天上飞翔,呼风唤雨,而秋冬季节降雨量较少,因为此时龙已经潜入深渊。成语“土龙致雨”指的是龙在地上降雨的现象,云随龙而动,导致降雨。

(3)王权象征。龙在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就是王权。历代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拥有天命,统治天下。皇帝的御座称为“龙椅”,皇帝的服饰和装饰上也经常使用龙的图案,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成语“龙姿日表”象征人有帝王之相,还有“穿了龙袍也不像太子”,这里的“龙”都是和王权紧密联系的。

(4)姻缘象征。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龙凤呈祥之说,传统婚礼中经常出现龙凤图案。龙和凤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高贵、辉煌和美满,象征着夫妻琴瑟和鸣,婚姻幸福。在中国传统婚礼中,龙凤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品中,如婚床、婚被和婚礼服饰都常常饰有金龙,以表达新婚夫妇希望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的愿望。

(5)守护神的象征。龙不仅是水神,还被视为中国人的守护神。人们相信龙能驱邪避害,带来好运和平安。例如,成语“二龙戏珠”描绘的场景是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龙珠是龙卵的象征,龙戏珠,实际就是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体现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传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6)优美姿态和仪表的象征。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龙是一种具有非凡气质、出众才能和雄壮美丽特征的生物,因此常用龙的形象来描绘外表出众的人。例如,成语“龙章凤姿”用龙和凤凰的姿态形容人的卓越风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被用来形容美女身姿之优美。“虎步龙行”,释义像龙一样行动,像虎一样迈步,形容人步态庄重豪迈。“龙眉凤目”形容女子的美丽气质。这些成语展示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反映了人们对卓越品质和美好形象的向往。

(7)快速发展和成功的象征。含有“龙”的成语还象征着快速发展和成功,如“鲤鱼跃龙门”。根据传说,鲤鱼一旦跃过龙门便能化为龙,象征着通过努力实现飞跃和成功。这些成语表达了人们对快速发展和获得成功的期望。

(8)中国艺术领域“美”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不仅象征着卓越和权力,还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音乐和文章等艺术领域。例如,成语“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龙蛇飞动”出自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描写作者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的感慨,用龙飞蛇行来表现欧阳修书法的流畅和动态感。类似的还有“笔走龙蛇”,象征着书法作品中的力量与优雅兼具。在绘画中,龙的形象常用于描述技艺的高超,如“绣虎雕龙”表达了绘画的精湛技艺。文章领域中,成语“龙章秀骨”用来比喻文章的文采华茂,骨气奇高。在音乐领域,“凤箫龙管”形容音乐的优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来形容潇湘馆竹子在风中摇曳发出的声音之动听优美。“龙威虎震”则表现音乐的气势磅礴。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2.2 具有负面象征意义的关于“龙”成语

关于“龙”的成语也有一些是贬义的,龙象征勇气和力量,但事物有两面性。事物的强大往往和其危险性并存,如成语“龙潭虎穴”,指龙虎藏身的地方,比喻极其险恶的地方。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有分教,卢俊义撇却锦簇珠围,来试龙潭虎穴。”又如成语“攀龙附凤”,描述趋炎附势的行为。

3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和越南语中含“龙”成语的文化内涵,揭示了两种文化对“龙”这一象征物的多样赋义。在越南成语中,“龙”象征着民族起源、神灵、婚姻、英雄、皇帝。在汉语成语中,“龙”则涵盖了华夏先民的图腾、水神、王权、姻缘、守护神、优美姿态与仪表、快速发展和成功等。其中,“龙”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艺术领域,出现在许多成语中。无论是书法、绘画、音乐还是文学,“龙”都是重要的艺术符号,而在越南,龙在艺术领域的象征较少,没有中国那么丰富和多样。此外,中越成语中含“龙”成语多是褒义的,但也有少部分成语为贬义。越南成语中的“龙”形象反映了越南文化的独特背景,尤其是其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龙”也是民族根源的象征。而在汉语成语中,“龙”形象更多地与王权象征和文化艺术相联系。

作者简介:黎渊诗(LE THI THANH THAO)(2000—),女,越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王彦章(1971—),男,山东招远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就职于浙江科技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