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本德尔及其翻译成就
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以下简称本德尔)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杰出学者,其学术生涯深深植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丰饶土壤之中。凭借卓越的研究成果与独树一帜的翻译策略,他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认可。早年,他便踏上了探索中国文化的征途。他深入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潜心研究那些鲜为人知却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口头传统。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也让他成了连接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学术贡献方面,本德尔教授尤为注重对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推广工作。他精心翻译了彝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经典口传文学作品,如《苗族史诗》与《勒俄特依》等,这些译作不仅精准再现了原作的精神风貌与艺术特色,还通过详尽的注释与序言,帮助读者跨越文化鸿沟,深刻领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这一系列的翻译实践,不仅极大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德尔在翻译实践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合作翻译理念,即“我们译”,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与知识共享,旨在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与合作,提升翻译作品质量,进而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这一创新性的翻译模式,不仅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也为跨文化翻译领域的合作机制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因此,本文拟对本德尔的合作翻译观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以期深化对跨文化翻译合作机制的理解与认识,并为民族文学翻译实践、跨文化交流以及国际合作模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 马克·本德尔合作翻译观
2.1 形成脉络
首先,本德尔对于合作翻译理念的构建,深深植根于他早期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领域的丰富实践之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本德尔因学术研究的契机,偶然间涉足并很快沉迷于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广阔领域。作为一位西方外籍学者,他虽知晓汉语和汉文化,但对少数民族语言知之甚少。后来,他结识查汝强教授,在查教授的悉心指导与鼎力相助下,他成功出版了第一部英译彝族民间叙事长诗《赛玻嫫》。随后,在国内民俗学者的建议和指导下,他与苏荷娜和史昆于1984年合作翻译了《达斡尔民间故事选》与《桂林传奇》,开启了中美合作翻译在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的初步探索。由此可见,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其民族民间文学翻译研究便与中国学者及专家密切相关。而正是个人的语言与文化障碍令其意识到独立翻译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局限性,进而激发了他对于合作翻译模式的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正如本德尔所言,“我认为我与这些中国学者的关系肯定决定了我后来的工作。如果我没有遇到我遇到的这些人,就不可能有我现在的事业,我会一事无成”(本德尔、文培红,2015:46)。
此外,少数民族的口头传承文学根植于民间沃土,它不仅蕴含了各民族深厚的文化象征与别具一格的艺术韵味,还展现了其表演性质与世代口耳相传的特性。因此为避免文化信息流失,保留史诗的活态特征,本德尔曾多次跟随中国学者深入贵州、云南等地域,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在此过程中,他不仅与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表演者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还幸会了如孙景尧、马学良、今旦等杰出的中国民俗学专家,共同促成了多项重要翻译成果的诞生。例如,与阿库乌雾(Aku Wuwu)携手合作完成了《虎迹:阿库乌雾的诺苏、汉诗选》,以及联合今旦先生及其子女倾力打造的《苗族史诗》三语对照版。综上所述,本德尔长期积累的学术研究经历,加之少数民族口头文学所独有的特质,迅速激发了他对合作翻译模式的深刻认识,推动其合作翻译观的形成,进而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的广阔舞台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2.2 核心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合作翻译理念应运而生。2016年,本德尔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术讲座中首次提出“我们译”(We translate)这一概念。他曾表明,“我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译’的说法并不准确,而是‘我们译’,而‘我们译’可以指很多事情”(引自该讲座摘要)。不同于传统的合作翻译,本德尔提倡的合作翻译模式更加灵活、开放且多元化。一般来说,合作翻译的成员往往只限于精通两种语言的译者,而本德尔的合作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建立由外国学者、本土学者及史诗传承人共同参与的紧密合作机制。通过这种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原文本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的全面理解与精准传达。因此,“我们译”中的“我们”不仅指译者,还包括从文本搜集、整理到编辑等与翻译过程相关的众多成员,既有贴近作者以少数民族为母语的表演者与传承人,也有靠近读者出生于英语语言社会的本德尔,还有通晓多种语言的海外学生。他们的参与和密切沟通,既有助于本德尔深入理解原作在表演和传承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独特之处,同时,也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显然,相较于传统合作翻译中的“各自分工与整合拼凑”, 本德尔提倡的是一种“讨论式”的合作翻译模式。正如吴一文在合译《苗族史诗》的过程中所言,“Mark 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我姐姐咨询,遇上她自己也不理解的地方,就要和我父亲讨论”(吴一文、刘雪芹,2016:35)。这样的“讨论”有效避免了内容上的零散和译文衔接上的不紧密。同时,“我们译”中的“译”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符号的转换,而是挖掘口传史诗语境下的文化意象,以深度诠释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再现史诗的演述传统和完整风貌。这一理念在他与阿库乌雾共同翻译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为了准确传达彝族史诗中丰富的文化意象内涵,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互通邮件,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对彝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来掌握这些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并将其融入译文。此外,彝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系统,其词汇和语法结构都与汉语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本德尔不仅努力学习彝语,还积极与彝族学者和传承人沟通交流,这为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此可见,本德尔的合作翻译观是一种深度融合跨文化视角、跨学科方法及活态翻译实践的综合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本德尔的合作翻译观强调跨文化交流的深刻性与广泛性。他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者具有独特的视角,这为翻译过程注入了丰富的多元性,因此他强调通过跨文化的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其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其合作翻译观的另一重要特点。本德尔的合作翻译理念体现了语言学、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入,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最后,本德尔的合作翻译理念还高度重视活态翻译实践的重要性。他强调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简单转换,更是文化的深度传递与创造性再现。因此,他鼓励译者通过田野调查、参与当地文化仪式活动等方式,深入体验和理解原文本所处的文化环境与生活方式,以确保翻译作品能够真实、生动地反映原作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
2.3 学术意义
本德尔独具匠心地提出了“我们译”合作翻译观,这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全球传播语境下,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价值与深远的意义。此观念不仅为翻译实践的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维度,更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跨越国界、融入世界文化舞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方面,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译”合作翻译理念深刻强调了翻译过程中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与协同合作。它打破了传统翻译中译者的单一角色定位,转而倡导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翻译模式,鼓励来自不同学科与领域的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到翻译工作中来。在这一模式下,译者们通过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原作的文化底蕴、历史脉络及民族特色,进而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作精神实质的精准再现与文化价值的充分传递。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翻译作品质量的显著提升,还推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为翻译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另一方面,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传播方面,“我们译”合作翻译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然而,面对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壁垒,单一译者的翻译实践往往难以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因此这些文学作品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而“我们译”合作翻译观则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深度合作与翻译实践,该理念不仅成功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鸿沟,实现了原作文化精髓与艺术风格的忠实再现;还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偏好,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易于被接受与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与相互理解,为推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结语
本文主要从形成脉络、核心理念及学术意义等方面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英译者本德尔的合作翻译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解读。首先,合作翻译观的形成离不开本德尔深厚的学术积淀,同时,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作品的口传性与独特性促使其提出“我们译”这一翻译观念。其内涵丰富,强调“我们译”是译者、文化研究者和文化传承人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挖掘与再现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精髓与民族特色。这种翻译模式超越了单一语言的界限,实现了文化层面的深度对话与融合,有利于本德尔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本内涵,助力目的语读者接受最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明。可以说,“我们译”合作翻译观融合了跨文化视角、跨学科研究方法及活态翻译实践的精髓,展现出合作性、对话性与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合作性确保了翻译团队能够汇聚多元智慧,共同攻克翻译难题;对话性则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增强了译本的文化包容性;而创新性则推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综上所述,本德尔的合作翻译观不仅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也为跨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它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翻译工作应当超越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价值。同时,也应当积极借鉴“我们译”的合作翻译经验,邀请国际学者共同参与民族典籍的外译工作,形成中外学者协同合作的翻译模式,共同推动高质量翻译成果的涌现。未来的翻译工作应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文化对话与创新实践,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少数民族活态史诗多模态翻译与传播研究”(22BYY0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若楠(1998—),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