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初步形成共同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发展格局,但是和北京、天津相比,河北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略显滞后。基于此,本文以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设策略,以推动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
1 河北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意义
1.1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落实党和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河北省是全国长城资源大省,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试点省份。为了更好地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样本,河北省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突出政治站位,传承长城文化,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当作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来抓,也取得了一些示范性的成果。这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示精神的体现,也是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1.2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长城文化资源是河北文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内涵非常丰富、质量也比较高,在推动文旅融合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在京津冀协同视域下,联合京津地区共同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推动文旅融合,也有利于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
1.3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弘扬长城精神的内在要求
长城不仅是享誉世界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长城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dJEgAZK7sWK8ED521VvPzm0DeWTUzR0OICQmMkG1Pnc=成了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形成了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是长城的灵魂所在,也是国家建设长城文化公园的初衷所在。河北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深挖长城文化内涵,传承、保护好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
2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
2.1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效
(1)强化顶层设计。为了更好地统筹协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河北省在省级层面成立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及工作专班,沿线9市1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推进机构,迁安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中心[1]。2021年,国家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同年12月,河北省率先出台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各地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辖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规划。
(2)强化项目建设。河北省深挖长城文化内涵,围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长城管控保护、长城公园主题展示、文化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了长城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项目体系,共计42个省级重点项目。目前,崇礼长城景观展示亮化工程已全部完工、点亮,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已正式上线,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正在有序进行陈列布展工作,其他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3)积极开展“长城+”。河北省依托辖内长城沿线丰富的资源,深入开展“长城+”,全力打造“万里长城,雄冠河北”品牌(IP)。比如,制作《京畿雄关》专题纪录片,推出《大河之北——长城》《塞上风云记》等影视作品,有效提升了河北长城的影响力;秦皇岛山海关连续三次举办“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河北省文旅厅策划设计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精品线路册,并创新性推出了金色长城、红色长城、绿色长城、多彩长城四大主题12条精品线路,“长城+”模式不断拓展。
2.2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合作机制欠缺。一是缺乏常态化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合作机制。目前来看,北京、天津、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主要由当地文旅厅负责推进,这样的管理机制不利于协同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此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依托京津冀文旅协同专题工作组工作会推动落实,协同建设不够扎实。二是缺乏有效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发展不均衡,河北发展滞后,要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推动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利益分配问题[2]。
(2)缺少地方特色。一是建设模式同质化。京津冀三地基本上都是以长城博物馆、长城风景道、长城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云长城、长城文化节庆为主要建设内容,建设项目雷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比如,北京和河北都先后举办过类似的长城徒步活动、长城文化节,这样很难让游客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感知模式呆板化。目前,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感知模式主要是攀爬长城、参观游览古城,感知模式比较单调,难以勾起游客的兴趣[3]。反观北京、天津,其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借助科技化,提供了多种沉浸式感知体验,比如“飞越天津长城”、八达岭夜长城,竞争优势明显。
(3)缺少品牌价值。尽管河北长城资源比较丰富,也打造了山海关、金山岭、“长城脚下话非遗”等知名长城品牌,但与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天津黄崖关、北京长城文化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就充分说明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影响力比较欠缺。此外,河北对长城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比如,《大刀进行曲》尽人皆知,但是孕育这首歌曲的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并未深入挖掘,品牌价值亟待开发。
3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策略
3.1 借势而为,强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合作机制建设
面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双重战略机遇,河北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省份,要主动作为,与北京、天津合力破除影响协同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政策和制度障碍,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是推动建立京津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合作协调机制。一方面,推动建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针对三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安排协商会谈。另一方面,推动设立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专项联络员,及时沟通解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二是推动建立京津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既要实现京津冀区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效益在不同主体间的合理分配,也要给予利益受损的地区合理的利益补偿。三是推动建立京津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合作监督机制。定期对京津冀协同建设成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3.2 借梯登高,创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发展模式
为了确保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实效,河北要借梯登高,借助京津地区优势,强化多领域合作,创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发展模式。一是强化科技合作。2021年,河北率先打造了“云长城河北”平台,通过虚拟现实(VR)全景、数字建模、智能导览等方式,全面展示了河北境内长城重要点段及周边地区,但是长城文旅产品缺乏科技元素,体验感不强。在这方面,天津做了很好的示范。2023年,天津推出了“飞越天津长城”,观众在19分钟内可“飞越”全长40公里的天津长城,这标志着天津实现域内长城全段实景化、数字化展示。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可以借力京津科技资源优势,将长城资源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技术、沉浸式体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前沿技术融合在一起,创新长城展示方式,提升游客体验。二是联合推出长城旅游线路。河北拥有众多独特的长城资源,但影响力、知名度远远不如京津地区。为了更好地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河北可借助京津知名度和美誉度,联合推出多条长城特色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三是联合举办长城文化活动。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河北联合北京、天津等地,先后举办了多届“长城脚下话非遗”“长城脚下响吹歌”等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河北长城的影响力。未来,河北要积极行动,通过共建演艺联盟、共办艺术展演展览、共创文艺作品、共育文旅项目等方式[4],创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发展模式。
3.3 借“特”出圈,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特色品牌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找准自身特色。从实践来看,河北可以围绕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研学教育、自然环境,深耕细作[5]。一是打造红色长城。河北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可以以长城抗战、蓟镇戍边为依托,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长城。二是打造乡村长城。河北长城沿线乡村独具特色,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深挖当地乡村的自然环境及文化底蕴,打造乡村长城,助力乡村振兴。三是要打造研学长城。河北是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质量最高、保存最好,因此在全国长城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发展研学长城的天然优势。为此,河北可以将研学作为自身特色,依托长城沿线各种资源,开展以建筑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农业知识、文学知识为核心的研学课堂。四是要打造自然长城。与京津相比,河北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海洋资源以及草原资源,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将长城与沿线地区的冰雪、海洋、草原相融合,打造自然长城,让人们感受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景观。
4 结语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弘扬长城精神、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河北积极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但是与北京、天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河北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建设文化公园的双重战略机遇,主动作为,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助推长城文化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引用
[1]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绘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河北篇章”[J].共产党员(河北),2023(4):23-25.
[2] 王新红.京津冀协同视域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J].漫旅,2023(22):123-125.
[3] 孙萌.京津冀一体化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产业研究[J].智库观察,2022(37):111-113.
[4] 勒川.奏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乐章[J].中关村,2024(3):44-45.
[5] 程瑞芳,徐灿灿.长城文旅资源结构特征及旅游化利用提升策略——以长城河北段为例[J].河北学刊,2023(5):212-217.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京津冀协同视域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HB23-YB028)研究成果;河北省冀东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新红(1983—),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唐山师范学院;徐露(1987—),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唐山师范学院;史丽婵(1988—),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唐山师范学院;姜小东(1981—),男,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唐山师范学院;李东静(1983—),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唐山学院。